2010-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2011-01-14 17:48:21)
标签:
教育 |
定位:重基础、重落实、重积累、重运用。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宫阙
B.诡秘
C.巨擘
D.震憾
答案:C
音同误写、形近误写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要解决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监管
②曹操高陵的发现,
③《全宋诗》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经过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的八年多的努力,这项工程终于于日前
A.不利
C.不力
答案 D
分析:不力:不尽力,不得力。∥不利:没有好处;不顺利。印证:证明与事实相符。 ∥验证:通过试验得到证实。告成:宣告完成(较重要的工作)。∥告罄: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罄:尽;空。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很难说完。
要点:语境意识(精细辨析)、答题技巧、思维习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人行道上卖菜的那个小贩,远远地看见城管执法人员走来,立刻七手八脚地收拾摊子准备撤退,同时还不忘用暗号给同伴报信。
B.由于体制僵化,管理模式落后,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江河日下,业绩从上市初期的每股收益1.2元,逐渐跌至现在的每股收益元。
C.在过去几年间,美国网坛名将威廉姆斯姐妹俩曾有过20次职业赛场的交手纪录,结果两人各赢10场,可谓平分秋色。
D.某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被媒体曝光的几个学术造假事件只是学术腐败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问题没有浮出水面。
答案C
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只能用于指许多人,此处应为“手忙脚乱”。)
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句中有“逐渐”)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冰山一角:现指所暴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8年,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国家出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受灾群众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救助。
B.目前房价居高不下,买房成了低收入人群难以企及的梦想,就是城市中等收入者,也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房价。
C.春节临近,商场打折,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D.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终于落下了帷幕,与会领导人就全球携手应对金融危机这一议题达成多项一致共识。
答案
5.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
②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③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贾谊
B.屈原
C.屈原
D.贾谊
答案 D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二)文言文
高考要求: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阅读理解考查信息筛选、整合、分析、概括
厚实积累,学会迁移,关键在于文本的解读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弹劾,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就病故。工散文,诗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第一段:罢官之初旅居苏州的情景。
第二段:写发现风景胜地和构筑沧浪亭的经过。“沧浪”典出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与世推移”
第三段写在沧浪亭一带乘舟上由得怡悦情趣,从而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榜:本为摇船用具,此作动词。
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此指装束随便。
磨戛:摩擦撞击,可理解为斤斤计较。
最后一段承接上端的感慨加以引申,发而为论,认为仕宦使人沉溺最深,表达了对庸俗势利官场的厌弃。结尾庆幸自己尚未忘怀于沧浪亭的优美景色,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沃然:受启发而领悟的样子。
闵:同“悯”。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阜广水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
C.不亦鄙哉
D.予既废而获斯境
答案
7.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予以罪废,无所归
(代词,……的地方;名词,处所)
B.杠之南,其地益阔
C.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
D.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
答案B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靠近水边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C.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情感充塞在内心,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答案C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D.尾段作者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答案
10.《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
10.(10分)评分原则:有明确的看法,且能有理有据地分析,语言通顺,得8—10分;有看法,分析不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看法不够明确,也缺少具体分析,语言不够通顺,得1—4分。
参考译文: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他正义的行为。天有一定的规律,地有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规范。君子遵循事物的常规,小人则是盘算眼前的功利。《诗》里说:“自己在礼仪法度上不出差错,何必要考虑别人的议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古代诗歌鉴赏
重理解分析/重鉴赏评价
曹植:(公元192- 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锺嵘《诗品》称为“建安之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①曹植后期受到兄长曹丕、侄子曹睿的忌恨和压制,此为他在封地时的怀人之作。
②北林:《诗经》“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③方舟:两只船并在一起叫“方舟”, 这里泛指大的舟船。
④难任:使人难以承当。
⑤遗(wèi)音:寄送书信。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看到的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其中“北林”出自《诗经》,常用来指忧伤之地。
B.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这份沉重的悲苦叫人实难承受。其中“之子”指诗人自己。(“之子”:那人。指诗人思念之人)
C.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它作信使,捎信给自己思念的远方之人。
D.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落空,那翩翩飞去的雁影,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失望与忧伤。
②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5分)
结构、手法、语言、内容、情感
答案:(5分)要点: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1分),运用了即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具有悲凉、阔大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1分),渲染了悲怆的气氛(1分),并以“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意思对即可)
名句默写略
(四)现代文阅读
答案 C原文:西洋印象画派认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A.西洋绘画不追求“气韵生动”,大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毫无生气。原文: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特色。
B.“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的说法,虽然前后矛盾,却反映了艺术的三昧境。原文: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C.“一粒沙里见世界”“万物皆备于我”,体现了“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艺术美。了艺术的三昧境。原文: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
D.人们不能用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是因为宇宙三昧境比艺术三昧境更深奥。
答案:(4分)要点:
①“多样”,是指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结构或者章法)中所包含的线条形式上的差异性(或:字的大小、偏正、肥瘦、浓淡、刚柔等各具特点,各有不同)。(1分)
②“统一”是指这些各具差异性的笔画、字体,能够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分)③“多样的统一”是指一幅书法作品由每一笔能看到全体,而全体又是一个完整的个体。(2分)(意思对即可)
(信息的筛选、整合、归纳、概括)
答案:(5分)
第一问要点:①视绿荷为“命根子”;②担心正宗绿荷不是自家独有;③对其它绿荷品种不屑,以拥有正宗绿荷而自傲。(意思对即可)(3分)
第二问要点:语气极其肯定,突显了老菊头唯恐正宗绿荷非己独有的心理。(意思对即可)(2分)
学生答案示例:四个“必”写出了老菊头虚荣自傲的心理,自认为只有自己才拥有正宗绿荷,对其他绿荷不屑一顾。突出他的心胸狭窄,自命不凡和顽固不化。自己掏钱看菊也体现出他内心的恐惧自卑,生怕别人有比他还正统的绿荷的心理。
四个“必”连用,句句连贯,层层递进,突出老菊头对菊畸形的爱,强调了他的傲慢自大已成为一种必然,体现出他的性格特点,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18.小说结尾说“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一结尾有什么作用。(6分)
【结构、内容、表达情感、艺术效果?】
答案:(6分)
要点:
①和前文中绿荷的茁壮美丽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悲剧效果;
②含蓄地揭示了正是老菊头偏执的喜爱、狭隘的占有,才导致了绿荷绝种这样的悲剧;
③引发了人们对正确的爱的方式的思考;
④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态度:否定老菊头的做法,同情老菊头的遭遇,惋惜绿荷的绝种。(答出三个要点,意思对即可,每个要点2分)
(六)作文
【审题立意】
其实“这一天”即是生命的全部,因为生命即是由无数个“这一天”组成。“这一天”,是昨天的未来,是“明天”的过去,所以过好“这一天”即是对人生负责,对未来负责。“今天”,开始,对每个生命来说都是一次新生;结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些收获、有些感悟。“今天”就记载着这新生、这收获、这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