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北京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模拟汇编(2)
(2010-12-17 16:33:5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试题汇编 |
期末测试(学生版)
7、葡萄秋声(西城期中)赵忠祥
我在这幅拙作之中,补二雏鸡,用清悦之稚音划破“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肃杀之气。画本无声,但颗颗硕果似欢颜笑语,反古人之悲凉,永驻缤纷之欢畅,故题“秋声”。
咀嚼着古人名句,在秋实中真切地感受生活的变化,是人生一大享受,既有酸甜的,又有微涩的。葡萄的美不全因为它珠玉般的外形,还在于它淳真的甘冽之味绵远悠长。虽然有几分酸涩,但却让人感觉到亲切,就如同人生,总免不了有艰辛,有坎坷,幸福的“甜”与失落的“酸”总是交织在一起,让人留恋,让人忧愁。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冲击平淡而增加几许快乐,才会有累累秋实的收获。可以这样说:“葡萄本身就是人生的一段再现。”
喜爱秋色,也就更加喜欢葡萄,着墨于那累累果实,一笔一画经心,在重墨里皴笔,在轻点中赋情,一叶一果,都是秋天的收获,在墨色中,也隐藏了我的心思,那一粒粒果实正是对生活的寄托。再画上两只鸡雏去划破那无言的秋色,也增添几许闲情逸致。
记得徐渭在寂寞之余曾写过一首《题墨葡萄》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把人生的追求当作了遗恨,把自己笔下的葡萄当成了发泄的弃品,他对于秋的领悟显然不够深刻。人要修得一种境界,就是享受大自然并沉醉于天籁之中。我于此处也和一首来步文长原韵罢了:“秋声欲问喜盈盈,挥墨淋漓笑晚风。心底明珠焉肯卖,闲情仍在野藤中。”
秋声葡萄,赠给每一位我爱的人,人在春华秋实中感受无尽轮回,我想用我画的每一颗果实,每一粒心中的葡萄,在收获的秋天去奉献,当然,可能有少许的酸涩……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的水做的,像倾城倾国的美女。
天的季节性特征,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C.第8段中,作者提及“桃花”和“葡萄架”,表达了对桃花源式生活理
想的否定和对葡萄架式生活理想的向往。
极的人生追求,与徐诗相比,境界顿出。
由“实”到“虚”。
18.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写到枫叶?(3分)
19.欧阳修《秋声赋》里的“秋声”和作者在画作中所表现的“秋声”有何不同?(5分)
20.根据文意,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对“葡萄本身就是人生的一段再现”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6分)
8、黄
昏(宣武第一学期期中)
①有一年春天,我因胃疾,成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透过窗口,看见远处屋顶上一大群白色的鸽子时不时地飞起来,在天空中一圈一圈地盘旋着,翱翔着。我的心常会有些空落,常有一种寂寞乃至荒凉的感觉。是因为鸽子的自由自在,反衬出了我的无奈?细想想又不全是如此。更重要的,大概是从鸽子们那种自然的永恒的充满韵律感的行动方式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与人生的短暂。尤其是,病情好好坏坏老不见转机时,每当黄昏来临,鸽群散尽,当天空由淡蓝变为深蓝,晚霞由暖色调转向冷色调,沉沉的暗夜终于一步一步地无可挽回地降临并覆盖了整个大地时,病人的心,常常会在这种美丽而无望的变化中,悄悄地抽紧,过后又不知不觉地松下来,人便在冷寂中无力地睡去。
②一天,也是在黄昏时看着鸽子盘旋,我忽然记起了一本著名的小说《牛虻》。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那位无比坚强的意大利革命者,却极其害怕看到黄昏落日。那是因为,他曾在起义失败后逃出境外,在异国受了致命的伤害,曾一天天孤独地在野外的黄昏落日中等死。后来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却怎么也不能承受旧日恐怖情绪的袭扰,偶见窗外的黄昏景色,他的脸就会变得惨白。但他并不从此走向畏怯,相反,他比过去更勇敢了。这似乎十分矛盾,小时候读这本书时我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一点。我们从小被反复灌输进头脑里的英雄的概念,是不能有缺点和任何使之害怕的东西的。这位“牛虻”不仅那样地真实,而且那样地迷人,他在经历了死之绝望以后,竟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变成了更加义无反顾的英雄。
③我当然不是英雄,却有一点是与那位异国的“牛虻”略有近似的——我在终于告别了医院和病床、告别了那扇曾无数次让我看到黄昏和鸽群的窗口之后,并没有变成小心翼翼的生命至上主义者,却变得更为超脱和勤奋了。我仿佛已经意识到自己极有限的生命力应该用在哪些地方,我的几本自己比较满意的书,差不多都是在那场大病之后写出来的。另外也有一点是与“牛虻”很不相同的,就是我越来越喜欢看黄昏的景色了。
④人们是习惯于将人生的老年比喻成黄昏的。我离那样的年龄还很远。可是,较早地体验一下生命有可能渐渐离开自己时的心情,我想还是很有意义的。我从医院出来后,完成的第一个作品,是那本薄薄的《人生的滋味》。这是专门写给中学生看的。我当然知道,对于中学生来说,它显得老气横秋了;可我还是愿意为他们写这样的书。我觉得,即使是十几岁的中学生,也不应该只生活在自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们也应该有一点短暂的时间,想想未来,想想黄昏,体验一下人生的各种不同的风景。这会使他们紧张而喧闹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也会使他们的性情,变得深刻而美丽。
⑤不仅是黄昏,我以为,人甚至还应该体验沉沉的黑夜。前不久,我和一群友人坐船到一个南方沿海城市去开会,深夜,我们围站在甲板上,对着满天的星光,唱一支又一支我们难以忘怀的老歌。我忽然记起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高龙巴》,其中写到一位老水手,孤独地坐在船头,唱了一整夜忧伤的歌……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顿时浸透了我的全身。我想:高龙巴的时代,海上曾飘过老水手的歌;今天则飘过了我们的歌;几百年之后呢?一定又有新一代人的歌在海风中飘浮荡漾了。想到这些,我丝毫不觉得悲切凄凉,我只感到宇宙和自然的伟大;当然也想到了生命的短暂,但同时,也就更感到了人生的珍贵和美丽。
20.第一段中写道:“我的心常会有些空落,常有一种寂寞乃至荒凉的感觉。”
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3分)
⑵从全文来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21.阅读第②③段,回答下面问题。(4分)
⑴第②段中“牛虻”的“真实”和“迷人”各指什么?(2分)
⑵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越来越喜欢看黄昏的景色了”?(2分)
22.本文题为“黄昏”,却在最后一段写起了“黑夜”。这是不是一种“跑题”?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看法。(4分)
9、笔墨祭(09会考)
余秋雨
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浮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评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会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会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能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会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二种重要特征。
“融会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在同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辨认出他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钢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节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删改)。
17.第3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什么?这个论断指(不超过20个字)(3分)
18.第3段末尾说:“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请简单说明这种“重要特征”的内容。(不超过30个字)(3分)
19.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限100字内)(4分)
⑴选文第4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思考。
⑵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说说文品与人品、书品与人品的关系。
10、江南无雪(北京标准化)
14.第③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4分)
15.请简析第④段的语言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6分)
16.第⑤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17.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的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
些意图。(6分)
11、灯火的温情(大峪中学月考)
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17.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8.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19.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6分)
20.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你的看法。(6分)
12、语文天生浪漫(节选)(密云一中期中)
熊芳芳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17.文章开头列举了《诗经》中的句子,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名人,其中写陶潜和岳飞,其具体目的一样吗?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通观全文, “语文”与“浪漫”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关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通读全文,你最欣赏的一点是什么?请围绕你最欣赏的一点简要加以分析。(6分)
13、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清华附中统考)
20.请具体说说,作者感到“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没有秋虫的地方(清华附中月考)
叶圣陶
24、阅读全文,说出“没有秋虫的地方”和“有秋虫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4分)
25、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给你的启示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