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十分钟的悲剧”- 悲剧的不是德国国家发展银行

(2009-04-11 11:52:23)
标签:

十分钟的悲剧

雷曼兄弟

德国

银行

cp

分类: 思考

 

“十分钟的悲剧”的完本

 

近日各个博客上悄然留传一篇小文《十分钟的悲剧》,《十》文中描述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一个重量牺牲品(也是重量始作俑者)--美国雷曼公司破产后的10分钟,德国国家发展银行是如何将3亿欧元转入这个破产公司的‘真相’。各个博主深以为然,极大的满足了大众的窥私欲。一些管理论坛惊呼又一个经典的管理学案例诞生了,又一个×××定律诞生了,有些公司甚至还真真的进行案例学习和反思。

 

不过,有谁发现,其实这个故事在网络上有两个版本,两个版本的整合才是完本,整理如下

 

                       十分钟的悲剧

    2008年9月15日上午10:00,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转瞬间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传遍地球的各个角落。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如此明朗的情况下,德国国家发展银行10:10,居然按照外汇掉期协议的交易,通过计算机自动付款系统,向雷曼兄弟公司即将冻结的银行账户转入了3亿欧元。毫无疑问,3亿欧元将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转账风波曝光后,德国社会各界大为震惊,舆论哗然,普遍认为,这笔损失本不应该发生,因为此前一天,有关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消息已经满天飞,德国国家发展银行应该知道交易的巨大风险的存在,并事先做好防范措施才对。销量最大的《图片报》,在9月18日头版的标题中,指责德国国家发展银行是迄今“德国最愚蠢的银行”。此事惊动了德国财政部,财政部长佩尔·施泰因布吕克发誓,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并严厉惩罚相关责任人。
  
  人们不禁要问,短短10分钟里,德国国家发展银行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导致如此愚蠢的低级错误?一家法律事务所受财政部的委托,带着这个问题进驻银行进行全面调查。
  
  法律事务所的调查员先后询问了银行各个部门的数十名职员,几天后,他们向国会和财政部递交了一份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并不复杂深奥,只是一一记载了被询问人员在这10分钟内忙了些什么。然则,答案就在这里面。看看他们忙了些什么——
  
  首席执行官乌尔里奇·施罗德:我知道今天要按照协议预先的约定转账,至于是否撤销这笔巨额交易,应该让董事会开会讨论决定。
  
  董事长保卢斯:我们还没有得到风险评估报告,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董事会秘书史里芬:我打电话给国际业务部催要风险评估报告,可那里总是占线,我想还是隔一会儿再打吧。
  
  国际业务部经理克鲁克:星期五晚上准备带上全家人去听音乐会,我得提前打电话预订门票。
  
  国际业务部副经理伊梅尔曼:忙于其他事情,没有时间去关心雷曼兄弟公司的消息。
  
  负责处理与雷曼兄弟公司业务的高级经理希特霍芬:我让文员上网浏览新闻,一旦有雷曼兄弟公司的消息就立即报告,现在我要去休息室喝杯咖啡了。
  
  文员施特鲁克:10:03,我在网上看到了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新闻,马上就跑到希特霍芬的办公室,可是他不在,我就写了张便条放在办公桌上,他回来后会看到的。
  
  结算部经理德尔布吕克:今天是协议规定的交易日子,我没有接到停止交易的指令,那就按照原计划转账吧。
  
  结算部自动付款系统操作员曼斯坦因:德尔布吕克让我执行转账操作,我什么也没问就做了。
  
  信贷部经理莫德尔:我在走廊里碰到了施特鲁克,他告诉我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消息,但是我相信希特霍芬和其他职员的专业素养,一定不会犯低级错误,因此也没必要提醒他们。
  
  公关部经理贝克: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是板上钉钉的事,我想跟乌尔里奇·施罗德谈谈这件事,但上午要会见几个克罗地亚客人,等下午再找他也不迟,反正不差这几个小时。
  
  德国经济评论家哈恩说,在这家银行,上到董事长,下到操作员,没有一个人是愚蠢的,可悲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每个人都开了点小差,加在一起结果就创造出了“德国最愚蠢的银行”。
是疏乎?是马虎?是麻痹大意?是开小差?生活中,我们也常明知故犯,而将自己逼入绝境。实际上,只要当中有一个人认真负责一点,那么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
   
  演绎一场悲剧,短短10分钟就已足够。

 

版本一:橙色 + 蓝色

版本二:橙色 + 绿色

 

版本一最早出自《做人与处世》2009年第2期,转载于《青年文摘(绿版)》2009年6期。

版本二最早出自《读者》2009年第7期。

 

两个版本的作者都是王伟,这也许是个笔名。一个很简单的名字,也是一个很世俗的名字,搜索一下,google上约有1,050,000项符合查询结果,在某度上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2,570,000篇。


 

“十分钟的悲剧”的真相

 

这篇典型的《读者》体小文是这个事件的真相么?

 

一篇以一个惊世骇俗的事件作为开篇,然后寻找到一帮相关的大众人士,痛说革命家史,最后由疑似名字和德国大众汽车前掌门名字一样的,某资深经济专家给出点评,一语中的!最后抛出结论。这,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各位看客,各大卫视和地方台23点以后的某笑星入镜、大湿开光的九九理疗吐,某99%疑似‘老上访户’的‘偏执型精神病’推销的老湿丹顿或者大猩猩金,不都是这个流程?在广大失业和走向失业的中国程序员当中,这种流程叫做设计模式。

 

来,还是看看真相。‘下面是见证骑迹的时刻’。做一下某疑似特异功能人士的标题党。

 

外汇掉期是交易双方约定以货币A交换一定数量的货币B,并以约定价格在未来的约定日期用货币B反向交换同样数量的货币A。银行往往会通过银行间市场执行即期卖出货币A买入货币B(匹配货币B贷款)、对应货币A平均存款期限去买回货币A卖出货币B(匹配收回货币A贷款及货币B存款到期)。

听上去是不是很晕,晕就对了,不晕的话,虚拟金融泡沫怎么能扳倒整个世界的实体经济实体。

 

而早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前,德国国家发展银行(简称kfw)和雷曼兄弟,约定由kfw在2008年7月14号使用指定货币‘换入’约3亿欧元,并在2个月后的,2008年9月15号用约3亿欧元‘换回’约定货币。这笔‘换入’‘换回’操作被合法录入电脑后,由银行系统执行。

 

在雷曼兄弟的经营状况恶化后,雷曼兄弟业务相关部门在2008年9月12日(即雷曼兄弟破产前的最后一个周五)召开了会议,讨论和雷曼兄弟业务对口的各种风险和问题。这笔风险状态是OPEN的清算交易(google网络定义:一笔交易并进入纪录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不需实际货币的有形交换)在会议中被忽视了!这则是整个事件的第一个失误。

 

而第二个失误是,雷曼兄弟的糟糕表现,没有让kfw的相关人意识到,应该对雷曼兄弟在这个周末的公司状况进行监控,一旦形势有变,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要准备对相关交易进行人工干预。可惜的是,没有人提出来,也没有人做。

 

整个周末,没有人对雷曼兄弟的状况进行监控,到了2008年9月15号即周一,kfw的雷曼兄弟问题跟踪晨会预定在上午9点30分召开。但是,但是这笔‘换回’的付款交易已经在早上8点37分,自动完成了。

 

等到kfw开会的时候,发现一切已经晚了。

 

如果做好了风险预防和应对,这个付款交易可以在周末或者周一清早人工中止,但是,这没有发生。严谨的德国人用3亿欧元的冤大头向世界演示了一次失败的风险控制。

 

“十分钟的悲剧”是谁的悲剧?

 

3亿欧元的不翼而飞是德国人的悲剧,但是“十分钟的悲剧”却与德国人无关,只是国人臆想的罢了。王伟无错,他不过是编了一个小故事投稿,但是从各种途径看到这个故事的受众的所作所为,已经偏离了这个故事的核心。王伟借一个不存在的经济学家之口,指出认真的重要性。可是在信息的传递中,有多少人是认真的分析一下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少人是认真的寻找这个‘悲剧’的真相?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人人头上都清晰的写着两个字母,CP - COPY AND PASTE。有时,人们叫它,剽窃,有时人们叫它,盗贴/盗链/盗版;有时人们叫它,山寨;但有时也有个别人会叫它,原创。

 

CP一次,信息量就翻番;再CP一次,信息量再翻番。受众越多,CP的机会和次数也就越多,虽然最后不至于像那个经典故事-国际象棋棋盘上放米,第一个格子放1粒,第二个格子放1×2粒,第三个格子放1×2×2粒......样,由大量的,机械重复的,垃圾信息填满整个网络。但是各位至死娱乐的CP一代们,你我难道没有发现,我们真正想要找的,已经越来越难找到了么?

 

地球是圆的,网络是平的,谁能说某度排在前面的链接,一定就和你要找到内容更相关。网页的世界里也有民主,谁能说这些被排序网页不是平等的一串串0101。而别人告诉你的,就一定是真相么?就能保证他的通篇全是真理,即使是你我认为的真实,谁能保证我们的认可不是虚假?

 

我不能保证,本文亦不能保证,也许只有《Matrix》里面的Neo能。

 

人们学会了发笑,学会了CP,学会了骗与被骗。

唯一忘记了思考。

 

发笑不可悲。

CP不可悲。

骗与被骗都不可悲。

可悲的是,忘记了为什么不思考。

 

 

附,阅读材料:德国国家发展银行对事件的调查公告

揭秘“十分钟的悲剧”- <wbr>悲剧的不是德国国家发展银行

 

 

版权所有,本人保留一切解释权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