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2012-03-25 23:24:13)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一语文 |
秋兴八首(其一)
一、导入
二、诗人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歌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选材往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而被称为“诗史”。
杜甫诗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关于《秋兴》组诗
1、创作背景
2、题解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来鉴赏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那怎样鉴赏诗歌呢?
第一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第二步,找出诗中的意象,
第三步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鉴赏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结合书本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5分钟)
理解词语:①两开:第二次开放。“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②接地阴:风云盖地。
③进一步提问:你是怎样看出来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悲的呢?
明确:从诗中景物和词语看出来,玉露、凋伤、枫树林、气萧森、地阴、菊、泪、故园、寒衣、急暮砧
2、分析意象(过渡语:意象是怎样看出的呢?具体说说)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①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5岁,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
②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伤心、伤感的感觉;
③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嘛?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④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是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也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首联: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年事已高、功业无成,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他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而作者心系家国,面对这一切,怎么能不悲伤不已?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因而这句话虚实结合。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⑥丛菊两开他日泪:菊花是在秋天盛开,秋也勾人相思。
进一步提问:不过花盛开却也给人一种欣悦之感,为什么用这个意象?会不会与感情基调相悖呢?
⑦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说明形单影只;故园,更令人哀伤;一,是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园还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⑧寒衣处处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处处催刀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这是一年将尽的时候,同时又是一天将结束的时候,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3、那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满悲愁之情。
4、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课文。(请两位同学读,而后请同学们再读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