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茶道讲座之二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剪贴 |
http://s13/middle/4e9bcc63n9a8be963a78c&690&690
第二讲 饮茶说道
五千年的中华茶文化,学者和工匠的茶道精神,并驾齐驱。可作为茶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古代茶人中,工匠们创造的茶道,传承到今天的,只是一些“碎片”了。下面阐述的多是有史料记载的文人的饮茶说道。
先说一下什么叫茶人。最早茶人这两个字,是在皮日休和陆龟蒙的诗里面出现的,当时茶人的意思就是采茶人。陆龟蒙的诗,是回应皮日休的诗。皮日休诗的标题叫《茶人》 陆龟蒙诗的标题也叫《茶人》。
皮日休的诗有这么两句,叫“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到了晚上回来了,身上背个茶篓,这不是采茶人吗,他所描写的就是采茶人的愉快,采茶人的快乐。
陆龟蒙他描述就是另外一个层面。叫“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 。 刚刚下过雨就去采茶,那很辛苦的,那个路在云里面很危险,一脚踩空掉下去就没命了。他描写的就是采茶人的辛苦。都是讲采茶人,视角不一样,一个是描写他的快乐,一个是描写他的辛苦。后来,茶人成了爱茶惜茶精于茶道之人的统称。
有好事者,列出了一份古今茶人名单。现将古代茶人罗列于后,仅供参考。
汉唐茶人 :王 褒、左 思、杜 育、王 蒙、王 肃、释皎然、陆 羽、常伯熊、裴 汶、刘禹锡、白居易、李 约、卢 仝 、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释齐己 。
宋元茶人:丁渭、 叶清臣 、文彦博、 梅尧臣 、欧阳修、范仲淹、 蔡襄 、曾几 、苏轼 、苏辙、耶律楚材、 黄庭坚、 赵佶 、陆游、 杨万里、 马钰、 周必大、 萨都剌、 倪瓒。
明清茶人:朱 权、 文征明 、钱椿年 、顾元庆 、徐献忠、 田艺蘅、 张 源 、许次纾 、屠 隆 、屠本畯、 罗 廪、 闻 龙 、龙 膺、 徐 勃、 陈继儒 、文震亨、 张大复、 高 濂 、周高起、 释超全 、李 渔 、杜 睿 、冒辟疆 、冯可宾、 查慎行 、袁 枚 、乾 隆 、汪士慎 、郑板桥 、施闰章。
以上列出的茶人多是文人,文人与茶,故事多多,仅举几例。
http://s12/middle/4e9bcc63n75daca8857cb&690&690
唐·庐仝《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猴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个七碗茶歌里面描述了饮茶的身心感受和心灵境界,讲一碗、两碗、三碗、四碗、到了五碗就开始进入到道的境界了,这个两腋习习清风生是什么感觉?成仙了!得道了!
这个七碗茶歌,没有“道”字,实际上这不就是道吗!肌骨已清了,已经通仙灵了,跟仙人都能对话了,你说这个人还没得道吗?
这里补充一点题外的话,清·袁枚《试茶》有“叹息人间至味存,但教鲁莽使失真。庐仝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 之句。批评庐仝“笼头吃” ,不解饮茶之“味外味” 。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开头写孟谏议寄新茶,中间写独自煎茶、饮茶,最后写茶农的辛酸凄苦,七碗茶歌写的是畅饮时的感悟,飞燕游龙,潇洒走笔。有学者称此乃中国茶史上最负盛名的茶诗,并说你要理解中国茶道,请读七碗茶歌。
同样都是茶人,平头百姓的庐仝,对“牛饮”是情不自禁;文人雅士的袁枚,则偏爱“品饮”之儒雅有节。看来庐仝与袁枚的饮茶之道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茶文化的多元性使然。“牛饮”“品饮”,雅俗共存,无优无劣。人的社会地位不同,人生的境遇有别,饮茶习惯和感受自然也就不一样。
唐代诗僧灵一喜欢喝茶,“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是他的《与元居士青山谭饮茶》茶诗。在山野白云之间,汲泉、生火、烹茶,喝茶喝的忘记了回去。说明古人喜欢山水,喜欢饮茶。好一幅在大自然喝茶和修身养性的美景。
唐代高僧从谂,人们又称他为赵州和尚。他提出来的禅林法语三个字, 叫“吃茶去” 。赵朴初为这个“吃茶去”作了一首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年倡,不如吃茶去。”就是对这个赵州和尚“吃茶去”的一种解读。书法家启功他的一首诗:“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这又是个饮茶得道的这些故事。茶是冷静,禅是思索。品茶重在意会,学禅贵在参悟。茶禅一味,禅茶的故事还有很多。
http://s5/middle/4e9bcc63n9a8be8407cb4&690&690
苏轼 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曾贬黄州、惠州、儋州。“浮石已干霜后水,焦溪闲试雨前茶。”这首诗。是他被贬南迁时,经过江西赣州焦溪这个地方,坐下来喝茶,上面是他《留题显圣寺》中的诗句。喝什么茶,喝雨前茶。这个时候他的官又丢掉了,他的人生前途也很渺茫,但是他还是很潇洒,或者说他还是很坦荡。
焦溪闲试雨前茶,好一个“闲”字。这不是忙里偷闲的闲,说的是一种生活的自然状态,从容不迫。他的这种乐观,乐山、乐水、爱茶,也可以说,是苏东坡的一种价值观念,或者说他的道吧!饮茶是一种行为,但是这个时候苏东坡怎么想?从这两句诗里面就可以看出来了。对人世间的官场、名利、金钱看得很淡,而人生的快乐、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苏轼是宋代一个很知名的茶人,他不但会喝茶,还精于茶事,懂得茶性。“从来佳茗似佳人” ;“活水还须活火烹”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可谓梦笔生花,精彩绝伦。
http://s11/middle/4e9bcc63n9a8be91641ba&690&690
明代文徵明,书画俱精,亦能诗,人称“吴中四才子”,画与沈周、唐寅、仇英齐名,合称“明四家” 。他的《闲兴》这首诗里面有这么两句, “莫道客来无供设,一杯阳羨雨前茶。” 你看,又是一个雨前茶。我们现在的茶呢, 应该说比雨前茶早一个月,春分时节就有新茶了。现在来讲雨前茶,它的价格是比较实惠的,它的香气滋味啊,也是恰到好处的。
莫道客来无供设,一杯阳羨雨前茶。你看这个文人啊,他待客就是一杯茶,清淡。从这两句诗里面就可以看出,文徵明的人生之道。
清代张英,康熙进士。是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他喜欢喝茶,他称六安茶为野士,武夷茶为高士,罗岕茶为名士。这就是张英所说的茶中三士,野士、高士、名士。这个罗岕茶产在江苏与浙江交界的宜兴长兴那一带。六安、武夷、罗岕都是历史上出产御用珍品贡茶的地方,可见他会喝茶,知道什么是极品好茶。
现在桐城县还有一个“六尺巷”。这个六尺巷的来历,就是张英的这首诗,叫“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对这个人生啊,看的很清楚,让! 因为他在皇帝身边做事啊,老家的人跟邻居发生纠纷了,写封信,请他出来说一说,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结果张英回封信,让他三尺!实际上家里人呢不是这个意思,是叫张英出来以他这个皇帝身边高官的身份,对这个隔壁邻居施加一点压力。张英没那么做,结果还主动让他三尺。隔壁那一家人一看,这个张英,这个高官都叫家里人让我们三尺,我们也不好意思了,我们也让三尺吧!他让三尺,他也让三尺,最后让出来六尺。这个里面我理解这就是一种人生的道理,这就是道,谦让啊。
有些事情呢,大家让一点,路就宽了,我老家在徽州农村,老宅堂前的木质楹联上句就是“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你也一寸不让,他也一寸不让, 最后谁的车子也过不去,堵个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你有好处?没有好处。他有好处?他也没有好处。这个就是一种人生之道。至于张英这个人生之道,是不是与喝茶有关系,咱们也讲不清楚。反正喝茶应该对张英的修道,看来还是有帮助的吧。
清代郑板桥,扬州八怪。他给镇江金山寺写的一幅对联:“ 坐 请坐 请上坐,茶 泡茶 泡好茶” 。这里说的是一个“以貌取人”的幽默故事。有一天郑板桥穿的破破烂烂的到金山寺去玩了,那小和尚也不知道他是啥玩意,坐!茶! 后来这个郑板桥东瞧瞧西看看,这个人还恐怕不太简单呢?请坐! 泡茶!最后知道是郑板桥了,这么个扬州八怪!这么一个大名人。请坐!请坐!赶快,请上座!泡好茶!你看,狗眼看人。后来老和尚出来了,请郑板桥给他写副对联。好!写一幅。 就写了这么一副对联。这也是道呀,郑板桥的道跟那小和尚的道两个就不一样,那个小和尚以貌取人,最后犯了大错,郑板桥最后幽默他一下。 你看一直流传到今,“坐 请坐 请上坐,茶 泡茶 泡好茶”。 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有没有这种人呀?还是有的。这种人,看看这幅对联,听听这个幽默故事,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感想了。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1966),知名作家。茶兴不浅,不论红、绿、花茶,都爱品尝。边饮茶边写作是一生的习惯。嗜浓茶,早中晚各一壶。朋友相聚,常以“清茶恭客”, 有“寒夜客来茶当酒” 的儒雅风情。1957年他创作话剧《茶馆》,展示了清末到民国50年间茶馆的变迁。《茶馆》这个话剧到现在还在演,老舍茶馆现在北京前门西大街,红火得很,我称它为中国茶馆文化的一张名片。 他那个地方现在接待外国的嘉宾、政府首脑,那是经常都有啊!他这个茶文化从老舍那里传承,还在往下传呢,一代一代还在往下传。
以上说的,都是文人与茶的故事。文人为什么多爱茶?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文人多为有智慧的思想者,热爱自然,关怀生命,乐山乐水乐人生。第二,茶为天然之物,性洁而清淡,茶性和文人的性格是相通的。第三,中华文化,中庸和谐。“和”为自然和社会发展之根,“和”为茶性哲理之本,文人对“和”这个价值观念多有认同。所以文人跟茶有不解之缘。
中国茶文化的精神 就是追求一种从容的宁静的心灵状态,学会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品味人性的真善美。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些人比较浮躁,他没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他心态静不下来。
这些年许多选修过茶文化课的大学生,不再那么焦虑浮躁了,而且从品茶中享受到了一点人生乐趣,就是例证。北京海淀那边大学比较多, 现在开茶文化课程的,据我了解以北京农业大学为主,什么人大啦,什么清华北大啦,都慢慢的有开这个科目,开这类茶文化课程,教大学生喝茶。这几年实践下来效果怎样呢,其中有一部分人,通过喝茶以后,喝出了一点味道出来了,他这个人生呢不那么焦虑了,不那么浮躁了。
当然这个事情呢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这要有一个过程。所以喝茶这个东西呢,你慢慢喝吧,你去品味吧,先品茶叶的味道,再品人生的味道吧!
http://s11/middle/4e9bcc63n9a8be9044bba&69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