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日本园林中石头的运用
日本园林里石头是少不了的,在这里,石头不会因为环境空间狭窄而堵塞,由于造园师的苦心经营与精心安排,石头在这里已经与环境如胶似漆地相互偎依相互映衬着,在这里,如果没有石头,环境将显得黯然,空间在视觉上、在感观上将显得极其逼仄极其的枯燥乏味。日本园林在未完全形成自己风格以前,一直是追随着中国园林的,直到后来,诸如“壶中天地、”“须弥芥子”等一系列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的吸收,便使日本终于在中国园林风格的基础上采用细腻的手法最后完成了他们“小而精”的大和民族的自家园林风格,且一直传承至今。
日本人是认真的,在他们的园子里,除了中国园林里的诗情画意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溶合了日本大和民族思想结晶的茶道与禅宗。他们不但尊崇自然,同时他们还尊崇建筑设计,他们认为,要真正去感悟自然,你必须要去体悟建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感受大自然的博大。他们把建筑的门弄得非常的矮,以至出入必须鞠躬哈腰,这样能使他们身临离开大自然的痛苦,从而缅怀大自然的博大感悟人类的渺小与建筑的温馨。
尽管日本人在造园时也想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然而日本人决不对大自然持否定的态度。他们同西方人一样也去改变植物的生长规律,但他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与西方人是迥然不同的。他们也去修剪树木,然他们决不像西方人那样把它修理成几个简单的几何体,而是加入他们自己的审美情趣,把树木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成为在大自然中有据可询的在视觉上能予人以赏心悦目的富于美感的各种造型。他们亦喜欢山水,然他们的山水是概念化的山水,淡化乃至神化了的山水,他们在中国园林的写意的手法里,找到了另一种表达方式。他们的山,是平淡无奇的山,他们视一石为一山。日本园林里的石头,是寄予了很高要求的,因此,在这里,许多石头是独立的,但它们并不孤立,它们被寓意为山,自然中无比伟岸的山!大自然中的山,在这里已被意象化、人格化、神化!他们的水,更是一种淡然的符号化的水,他们的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在这里已经形象地变成了浓缩的石头边淙淙流泉或清澈见底的幽静的小鱼池,或成了静止的图画化的象征性的小石粒。在这里,他们用简洁的写意手法使自己的庭园达到一种静谧、深邃的意味深长的境界;在这里,置身于园中的人们会忘却都市的喧嚣仿佛进入一种无尘的境界。
日本人因追求自己的风格,故他们在选择山石造园时,虽说也是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然他们在实施时运用的是宋代文人画的方法,在方法上更超于写意。虽是写意,但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用的是极其细腻的工笔形式的表现手法,他们认真地对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砂一石的认真研究,通过精心的安排,使这些材料在属于它们的位置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园林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是日本的。日本的平安时期(公元794-1185),也就是中国的唐代末宋代初期,日本人在全面吸收汉文化、盛唐文化以后,终于推出《作庭记》这部系统的“寝殿园林”的各项设计技术的专著来。从此被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园林尽管历史悠久,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文人们并没有留下这方面的专著,直到明末《园冶》的出现。
在中国自宋末以后长达近千年的闭封里,日本人在中国园林的基础上,结合他们自己本民族各方面条件与宗教文化特点,使日本园林终于脱颖而出并迅速地发展成为世界园林中的一朵无比绚丽的奇葩。
日本园林在世界园林领域里能独树一帜,关键在于以下几点:取材自然,用材匠心;传神写意,意在景外;敏感细腻,精细完美;淡雅凝练,清幽静远;禅宗悟道,超凡洗尘。尽管他们的园子并不大,但他们从细微入手,注重于每一个环节,使得他们由原先的“拿来主义”园林摇身变成独立于世界园林的大和民族的造园风格。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的。
由于日本园林在建筑与自然结合的表现手法上他们选择了细腻与严谨,所以在运用石头造园时,尽管在理论上与中国园林十分相近,但其运用手法已超越了中国园林,因为他们在中国园林之意境的营造之上,又补添了茶道与禅宗与神道。而实际上,他们的这种补添,更接近了老子“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日本园林里,山是无须雄伟壮观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流是无须宽阔高深的——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日本园林里,思想是多余的,因为在这静穆清幽的空灵的世界里,人们的一切思想已被净化。因此,在这里,造山选石及营造安放是非常严格的,他们同中国人一样,同样也用自然石头,但他们在摆放位置与摆放手法与营造气氛时,却更高于中国人。在这里,一石一景,一石一山,一石一境界,一石一如来,一石一世界!在这里,石非石,石乃大自然也!
已被浏览(2)次
引文来源
前一篇:石头在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
后一篇:中国园林中石头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