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客家人的图腾

(2009-09-09 02:07:16)
客家人真正的图腾——孝
山野村夫
    【引言】客家人,我们今天的解释是:颠沛流离,饱经风霜,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其实,还有最为关键的几层意思那就是:继承与传递汉文化的最忠实者,人类原始之爱的传递者,孝文化的传递者!
    ——孝,虽不是客家人的专利,但,客家人对孝文化的感悟是最为深刻的,对孝文化的运用是最为普遍的!客家人把孝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我们不妨回望一下历史,有这么一道悲壮的神惊鬼叹的场景——远处峰烟滚滚杀声阵阵,战鼓如雷刀戈如林,近处,是漫山遍野的尸骨,几株尚未倒下的老树,已被火焰舔光了叶,烧得漆黑的欲断还连的枝头上,一群乌鸦在拼命地叫感着什么,灰暗的天空,乌云沉沉地压了下来,几只苍鹰在盘旋……突然,一队衣衫破烂不堪面黄肌瘦的人群出现了,他们风风火火地在尸骨中穿梭着忙碌着,他们通过尸骨的遗物辨认着自己的亲人。他们没有眼泪,眼里饱含的是坚强,他们寻找着,然后偎依在亲人的尸骨旁……
    渐渐地,远处的喊杀声越来越大,树上的乌鸦停止了观望,哇呀呀一阵扑腾之后又向天际急飞而去。乌云还在往下压来,盘旋的苍鹰许是翅翼已碰到了云衣并被打湿,一只只向喊杀声相反的方向箭射而去……
    “不能把亲人留在此地,我们要把亲人带走!”寻找亲人的人群里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于是大家纷纷响应起来,人们脱下自己身上单薄的衣服,小心地将亲人的尸骨从地上拾起,用衣服小心翼翼地包好然后背在肩上,轻轻地站了起来,向来时的方向深情地望了望,然后消失在茫茫苍苍之中……
    ——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一场场血走肉飞厮杀,一处处鬼哭狼嚎的战场,一幕幕撕心裂肺的悲剧……——捡骨改葬(洗骨改葬)诞生了,并一直延续下来。
    洗骨改葬——一首惨烈的人类史诗,一幅壮烈的民族图腾!一部人类的血泪史,记叙着人类血与火的故事,天崩地裂鬼哭神叹的故事!
    洗骨改葬——一中华民族的悲哀与文明的传承!人类生死存亡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孝”文化的传递!
    客家人,我们今天的解释是:颠沛流离,饱经风霜,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其实,还有最为关键的几层意思那就是:继承与传递汉文化的最忠实者,人类原始之爱的传递者,孝文化的传递者!
    由于战乱,大量中原汉人离乡背井,历尽千辛万苦,经过至少五次辗转迁徒到以福建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粤赣地区,并以自己的智慧与勤劳战胜了种种困难,以自己的豁达与热情感化了当地土著(畲族)人,与他们共同相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最后取而代之。在许多有关资料里都可查阅,这些我们暂且不说,留与日后。今天只说客家人“洗骨改葬”之事吧。
    在我们中国,“孝”文化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治国的根本。与其说这种文化现象是统治者们奴役人们的一种手段,不如说这种孝文化其实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爱!“孝”,是晚辈对待前辈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大爱的表现。这种爱,是先天固有的爱,是一种不可更改的爱。这种爱,较之后天的外来的爱,更能让人刻骨铭心。中华民族,正是通过这种爱的形式与方式来维持着一个个家庭与部族的,也正是这一个个的家庭与部族的组合,才有了国家的统一。维持这种形式的根基是血脉,而维持血脉相承的即是“孝”。也就是说,在我们过去的年代里,维持社会稳定并发展的根本是“孝文化”。
    “忠”是由“孝”发展而来的。没有孝,人们根本无从谈“忠”。试想,一个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要的民族,能理解“忠”的含意吗?而中国的历代统治者们,正是以“忠孝”做为他们的统治工具,以“忠孝”做为人们的道德衡量标准的。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为历代统治者们打下了深厚的统治基础。中国历来是以孝治天下的。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诗经·蓼莪》
    这是《诗经》中对于父母的思念之情,孝的体现。还有一直作为孝文化中心支柱的《二十四孝》,尽管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落后,但在中国特定的民族发展史上,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
    “孝”,从字体上看,我们发现,它是非常形象的一个字眼:它的上半部分是“老”字的上半部,下半部分是“子”字,这恰好如一幅画,一幅人物画,画中是儿子背负着老父在原野上行走——这是我们初步的看法,当我们细细推敲时,我们发现,画中应是一个男人背负着一个半死的老人,或直接可看做背负着一具前辈的尸骨。“子”,男子、儿子、孙子的意思,“老”下之“子”,自是晚辈无疑了。而“子”上之“老”,与“子”不可分割地组为一体,也就自然而然地可理解为前辈了。但这里的前辈,是一半的“老”字,也就是说,只能是半个前辈。实际上,按我们中国传统道德标准推测,半死的或已死的前辈也是不能被认为是半个前辈的,那样的话,是大逆不道的,是有悖于孝文化的。
    那么,这一老一少组合而来的“孝”字,其上半部分的半个“老”字究竟代表什么呢?
    我们不妨回到本文的开始,由于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这种场面我们是可以想象的。当一场战斗结束,战场往往归胜者一方所占领,败者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进入的。所以如果败方想寻找自己战死的亲人,只能等待机会,往往当找到自己亲人时,亲人已是面目全非仍至只剩尸骨了!出于人类原始的情感的驱使,败方把自己战死的亲人的尸骨小心地捡起包好负在肩上,背回去埋葬在自己认为满意的地方。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孝”字上的半个“老”字,应是前辈或部族首领的尸骨无疑!因为只有尸骨才能说是半个——好一个“孝”字,包含着多少辛酸悲凄的故事;好一个“孝”字,绘出了维系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图腾!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洗骨改葬的历史是从这里起源的,是建立在孝文化之上的。从《诗经》里我们看到了后辈们对先辈们的留恋,从《二十四孝》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是怎样尊敬自己前辈的。正是这种留恋与尊敬,使“洗骨改葬”延续下来了——孝文化的延续——好一个“孝”字!
    好一个“孝”字——男人把他的前辈之尸骨背去安葬——这种习俗,原本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习俗,从史书的只言片语里,从“孝”字的字体结构里,我们确认这一点。这种“洗骨改葬”的习俗,一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延伸着,直到周礼兴起以后,提倡“入土为安”,人们才逐渐改变了这种习俗。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任然保留着这一习俗。
    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客家人时刻没有忘记他们离乡别井的日子,时刻做好再次踏上迁途的准备。也同样由于孝文化的影响,“孝”字结构的影响,客家人把“洗骨改葬”这一文化现象一直保存下来。
    ——好一个“孝”字!岂是简单的一老一少的组合,简直是一部饱含客家人辛酸苦辣的用血泪写成的史书!  “洗骨改葬”,尽管在我们现在看来已成为历史,尽管客家人在这一习俗的原来的基础上变更了许多改良了许多,尽管也难以脱俗地染上了寻找风水宝地的某种唯心主义的习气,但,先辈们在客家人思想中的地位是不变的,客家人这种唯孝的精神是不变的!
    客家人这种唯孝的精神是可嘉的的!孝文化在客家人这里还会代代传承下去,因为“孝”已注入客家人的血脉!
    孝——客家人真正的图腾!
2009.9.5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客家人的图腾
后一篇:那边有乐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