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代儒学宗师华阴侯可先生

(2019-10-12 09:44:50)
标签:

历史

旅游

时评

文化

杂谈

分类: 侯姓历史

一代儒学宗师华阴侯可先生
一代儒学宗师华阴侯可先生

三秦腹地,八百里秦川,自古人杰地灵,多出饱学之士。汉代田何,一代经学大师,孔子传五经至田何,田何口授于马融,马融设绛帐传授经学,至郑玄遂学问广大天下。两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势微之际,关中诸子也未敢忘儒家学统传承。宋代以儒学治邦,中兴儒学的大任落于天下儒生身上,宋初天下安定方始,求学问道之风蔚然兴起,关中地域儒学中兴当属华阴侯可先生。侯可中兴儒学,奠定理学,是宋代诸学派的开山宗师。今天,我们多谈“关学”始于横渠先生,然而横渠之前关中地域就有“华山学派”盛行,其宗旨也是以笃实经世为根本。北宋程颢在《华阴侯先生墓志铭》中说:“故自陕而西,多宗先生之学。”并称可的学问为“华学”。清代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侯可申颜合传》中也讲到:“自陜而西多宗其学,先生亦以乐育为己任,主华学之教者几二十年。”由此可见,关学未兴起之前,关中地域儒学宗师首推华阴侯可先生。

先生家世

我在之前写作《民国学人志》时,翻阅了大量的年谱资料,发现了一个特殊的而且是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但凡在学术上有建树的大师,他的家世至少三代往上必有学脉继承,必定是书香门第之后。后来,这一现象在“关学人物”领域当中也得到了验证,侯可先生也不例外,他的家世同样也很显赫。

侯可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盂县,后来游学四方寓居陕西华阴。程颢在《上谷郡君家传》中写道:“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河东大姓。祖暠,当五代之乱,以武勇闻。父道济,始以儒学中科第,为润州丹徒县令,增尚书比部员外郎。”侯道济,以儒学登科及第,生有一男一女,即侯可与“二程”的母亲侯氏。侯道济的祖父侯元和侯暠是北汉时期刘知远的部将,镇守盂县。侯道济则以学问闻名天下,生活在北宋盛世,在今天江苏镇江一代当县令。

侯可和二程的母亲,继承了他们父亲侯道济的儒学家风。侯道济在女儿十九岁时嫁给河南程晌,其德行堪称贤淑至理。程颢在给母亲的墓志铭中写道:“夫人幼而聪悟过人,女红之事,无所不能,好读书史,博知古今。年十九,归于我公。事姑舅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德客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先公赖其内勘,礼敬尤至,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而候可则“少时倜傥不群,以气节自喜。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祁寒酷暑,未尝废业。博极群书,声闻四驰。就学者日众。”

进而可见,可先生幼时蒙受家学影响,深得儒学之风,为他在以后的建树奠定良好的基础。

侯可生平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候可先生的生平记载,有全祖望的《宋元学案》和程颢写的《华阴侯先生墓志铭》。全祖望在《申颜侯可先生合传》中这样记载:

侯可,字无可,其先太原人,从华阴。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喜。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祁寒酷暑,未尝废业,博物强记,于《礼》之制度,乐之形声,《诗》之比兴,《易》之象数,天文、地理、阴阳、气运、医算之学,无所不究。自陜而西多宗其学,先生亦以乐育为己任,主华学之教者几二十年。再试不遇,遂弃其业。孙威敏公征侬智高,请先生参其军事,奏凯叙功,知巴州化成县。巴俗尚巫而轻医,先生诲以义理,巴人化之。娶妇多责财于女氏,至有老弗能嫁者,先生为定昏礼,又为减官输丝帛之赋。调耀州华原簿,痛抑富民之兼并者,诛奸胥。以大理评事签书仪州判官。韩忠献公镇长安,与先生谋渭源之地。至其境,以朝廷恩德谕其酋豪,翌日诣军门输士,不费一矢,因城熟羊以抚之。尝以数十骑行边,猝与敌遇,乃分其骑为四,令高其旗帜,旋山徐行。敌以为有大兵而诱之也,避去。以忠献荐,迁殿中丞、知泾阳县。议复郑白水利,得请,而谗者构之,罢官去,不竟其施。以元丰己未卒。有申颜先生者,君子也,非法不言,非礼不履,关中之人无老幼,见之,坐者必起。与先生为莫逆,顾皆贫。先生之未仕也,尝与易衣互出,谋食以养两家,有无均之。申颜先生尝曰:「吾不可一日失侯无可。」或问之,曰:「无可能攻吾之过耳!」申颜先生病,先生徒步千里,为之求医,未至而死,其目不瞑。或曰:「是待侯先生而瞑乎!」未敛,先生驰至,抚之而瞑。申颜先生尝欲葬其先世而未能,及死,无子,先生倾所有,不足,卖衣以益之,卒成其志。天寒,先生父子尚单衣,忽有馈白金者。谓其子曰:「申颜先生之妹将嫁,速以资之!」其好义如此。其卒也,戒其子勿用浮屠。先生之女兄适程氏,明道、伊川二先生之母也。故明道志先生之墓。

从学案中我们大约可以看到,侯可先生在青年时期,有其先祖的遗风,以气节为重。后来才致力于学问之道,而且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究,为其学问博大奠定了根基。而且,先生有从军经历,青年时期受北宋与西夏战事的影响,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名将韩琦邀请参与西北戍边。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因为有军功,当过知县,注重诲以义理,使当地民风改观,政绩斐然。先生为人为官,崇尚正气,以儒家学养匡范自己,在耀州任职上,“痛抑富民之兼并者,诛奸胥”。先生即为治世良才,必有过人之处,其学问闻名天下,且经世以致用,曾经韩琦镇守长安时,先生有意恢复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亲自前往与当地居民谈判,辟地八千顷致力于民生工程,对稳定西北边防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外甥程颐在《闻舅氏侯无可应辟南征诗》中盛赞舅舅的治世之才时说:“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谋且作军中师”。

侯可先生一生交友重义气,先生一生视申颜为自己的知己,两人不仅在学问上是同道之人,而且意气相投,可谓是千古知音。清代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这样记载申颜先生:“有申颜先生者,君子也,非法不言,非礼不履,关中之人无老幼,见之,坐者必起。与先生为莫逆”可见申颜先生是重礼节之人,和候可是生死莫逆之交。然而当时申颜先生一直贫困潦倒,候可先生经常接济申颜,史载其“尝与易衣互出,谋食以养两家,有无均之”,所以申颜先生说:“吾不可一日失侯无可”,两人情同手足。韩琦当年向朝廷举荐候可时说:“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当年,申颜先生病重,侯可为申颜千里求医,结果申颜没有等到侯可回来便去世了,去世时两个眼睛迟迟不能瞑目,人们都说他是在等他的老友侯可回来,侯可回来以后为其收敛抚其瞑目。申颜没有儿子,侯可将他安葬。学案上说:“申颜先生尝欲葬其先世而未能,及死,无子,先生倾所有,不足,卖衣以益之,卒成其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侯可先生视申颜如手足之交,申颜去世后,妹妹没有出嫁,侯可经常惦念老友的亲人,天寒地冻的时候,他托人把申颜的妹妹接到家里来过冬,那时候有人送给侯可银两,先生便嘱咐儿子将银两送与申颜的妹妹,他说:“申颜先生之妹将嫁,速以资之”。

先生晚年,避居乡里,潜心于学问,主讲华山,以劝学新民为己任,前后二十余年,关中学者,多处于其门下。《华阴侯先生墓志铭》中记载:“笃志为学。祁寒酷暑,未尝废业。博极群书,声闻四驰。就学者日众。故自陕而西,多宗先生之学。……先生纯诚孝友,刚正明决,非其义一毫不以屈于人,视贪邪奸佞若寇贼仇怨,显攻面数,意其人改而后已。平生以劝学新民为己任”。

归结先生生平,可谓是天降大任于先生,笃其行,可谓圣贤之人;好其学,可谓一代宗师;守其志,可谓忠贞大义之人。

理学之宗

在现今的一些介绍“关学”的资料当中,我们经常看到关学是以申颜、候可为早期代表的字样,到张载遂独立成为关中理学学派。我们目前由于史料有限不能直接证明张载的学问和侯可先生的渊源,但是河南“二程”的学问却和候可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二程”早期的思想来源和授业恩师直接来源于华阴侯可先生。

早在“二程”年幼时,他们的母亲侯氏就将他们送往舅父候可那学习,候可对程颐、程颢兄弟在早期人格、学问上影响极大。“二程”兄弟祖居中山博野(今河北定县),距离母舅侯家所在地的山西盂县比较近,来往也较为方便,即便是后来迁居洛阳,二程兄弟也曾到盂县长时间讲学;而侯可则“宦学四方”到过洛阳,他们甥舅之间的接触交流很频繁,因此彼此有深厚的亲情和透彻的了解。在程颢心中侯可是“知先生(指侯可)之道为详”,赞叹他的“行治之美”达到了“死而不忘于正,可谓至矣!”侯可的言行品德,功业治绩,已经成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完人,可以奉为做人的楷模。程颐也在《闻侯无可(即侯可)应辟南征诗》中盛赞侯可:“人称孔子生关西,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谋且作军中师”,把侯可比为孔子,说他的才能可以胜任宰相,由此显见侯可在程颐心中有多么崇高的地位。可先生的“华学学派”主张学贵致用,躬行实践,显示出了他的学问当中有张载关学学派当中的实践性。同时,在侯可一生的实践当中,真正实现了儒家学说当中的仁政爱民的思想,侯可因公受爵后,先后担任过巴州化成县知县、泾阳知县和耀州华原主薄。在土薄民贫的巴州为农民减免“丝帛之赋”,以理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率众驱逐虎豹威胁,为商旅开通道路,发展一方经济;在泾阳,开凿小郑泉,修复郑白渠,以广灌溉;在华原,对于“以利诱贫农”而大量兼并土地不法的富人,收其“田卷”,发还失地农民,使“复安其生”;对于“贪狡凶暴”的豪强,则镇压以平民愤。这些爱民利民的措施,正是一个儒学之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理想。侯可坚守儒学的价值体系,以真诚孝悌待人,他和申颜先生的生死之交,体现了他的纯诚孝友,轻财乐义的美德。所以程颢在《墓志铭》中说“轻财乐义,安贫守约,急人之急,忧人之忧,谋其道不谋其利,忠于君不顾其身”。候可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二程兄弟,为二程后来开创的洛阳之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华阴侯氏一门三代以中兴儒学为己任,从侯道济开始,兴儒学启民智,侯可先生与其姐姐二程之母侯氏,继承家风,继续弘扬儒学精神,侯可学贯古今,知行合一,主讲华山学派二十余年“以勤学新民”作为终生责任,即便当了州县之官,所到之处,也“必为之治学舍,兴诵读”,从不忘记重教兴学。随他就学的来自四面八方,人数众多,“虽边隅远人,皆愿受业”;所以有:“自陕而西,多宗先生之学”。先生之后,其子候仲良,继承衣钵,继续将儒学发扬光大,被誉为“程门后传”之人。

侯可之子侯仲良,字师圣,是二程的表弟,和二程兄弟有着特殊的关系。他在父亲的影响下,潜心理学,先后拜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师。《山西通志》上记载:“仲良‘初从伊川(程颐号称伊川)学’。但在程颐处求学‘未悟’,‘乃策杖访濂溪(即周敦颐,新儒学奠基人,号称濂溪先生)’,向他拜师求学。仅仅学了三天,就‘自谓有得,看见天之广大’。他在周敦颐启发教育下,激发了灵感,思想认识有了飞跃。所以当他又回到程颐处时,程颐非常惊讶地说:‘非从茂叔来耶!(茂叔即周敦颐)’”。《宋史》记载,侯仲良对二程之学推崇备至,“言必称二程先生”,并说:“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侯仲良生活在北宋亡南宋兴的朝代更替的动荡时代,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变迁,在战争动乱中颠沛流离之际于漳水之滨的荆门遇到了胡安国。胡是当时的名儒,著名经学家,曾私淑于二程洛学,因而对侯仲良非常看重,对他推崇备至,评价很高,也十分同情和感叹他的遭遇,他说:“时值艰难,使此辈身老贫贱,亦良可慨!”。候仲良视胡安国知己。靖康元年,(1126年)胡安国让自己曾师事程门高足杨时的儿子胡宏,在荆门拜侯仲良为师。以此来继承华学学脉,从此胡宏在仲良的传授下,以胡氏家学为底蕴,又兼得到了二程理学之正传,形成了南宋湖湘派的学术风格和基本特色。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文人纷纷南渡避祸,中国文化中心开始南移。胡宏从荆门南渡到湖南衡山讲学二十余年,曾担任岳麓书院山长,执教于碧泉书院、道山书院等处,以振兴儒家道统为己任,创立了湖湘学派。湖湘之士多求学于其门,尊仰其为一代师表。黄宗羲称该学派在南宋之初治学气势为“最盛”。

侯仲良的一生论讲经述,通贯不穷,晚年却贫病而死。遗有著述《论语说》和《雅言》。《雅言》是侯仲良记载二程事迹和学说思想的重要著作,后人出于对侯仲良的崇敬,尊称他为“侯子”,故其书又称《侯子雅言》。我们熟知的杨时“程门立雪”和朱光庭“坐沐春风”的成语故事,就是由这部书记载流传下来的。

华阴侯氏一门三代治儒学,皆有所成。侯可是北宋初期理学的先行者,他的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张载开创的关中学派,同时也给予了二程思想的养料。而侯仲良是南北宋时期理学的承前启后式的人物,为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打下理论根基。

《闻舅氏侯无可应辟南征诗》:

词华奔竞至道难,茫茫学者争驱驰。

先生独奋孟轲舌,扶持圣教增光辉。

志期周礼制区夏人称孔子生关西。

当途闻声交荐牍,苍生无福徒尔为。

道大不为当世用,著书将期来者知。

今朝有客关内至,闻从大幕征南垂。

南垂风寇陷州郡,久张螳螂抗天威。

圣皇赫书捷书涣,虎侯秉钺驱熊罴。

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谋且作军中师。

撮儿小蛮何足殄,庶几聊吐胸中奇。

这首诗是当年侯可先生应狄青之请,前往边陲参与军事时向姐姐道别是,外甥程颐所做。以此可以完结侯可先生一生之功绩,可谓是名垂千秋。

(撰孙亚军

来源:互联网文选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