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子女教育 |
父母对子女的真爱是子女真正需要的爱,而不是父母的自我感动和一味让子女附庸自己。
一、养花需要大花盆
有人问花匠,想把花种好需要什么秘诀?花匠说,首先你要尽量买个大点的花盆。
我刚开始养花时买了很多贵价的古董小花盆,觉得它们精致好看,可是这对花来说却是一种桎梏。当我不再以自己的喜好为转移,抛弃小盆换成大盆后,我的阳台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二、不要过早给孩子设限
有位朋友是老汪之前的同事,也是博士毕业,他的大女儿以前学业算是优秀,并没有特别拔尖。后来她越学越好,今年IB预考居然拿了满分,本来以这样的成绩很大机会可以考进常青藤名校。
可是大女儿就读的中学开办的IB课程英文是第二语言,而顶尖大学往往要求中学以英文为第一语言开办IB英文课程。非常遗憾,她只能和常青藤名校失之交臂。
回想两年前,我们两家人一起吃饭,老汪提醒过他,说你女儿学习挺好的,没准能再拔一拔高,你要不要考虑给她换一所更好的学校?
那时,他们两夫妻觉得女儿就读的学校还不错,转学又麻烦就算了。
后来,他们花了30万找了一家很好的留学中介,包括准备文书,进入优质的暑期夏令营等等,最终中介帮他们申请了一所很不错的大学。
但以她的实力本来她可以考进更好的。
父母在给子女选学校的时候要多多谋划,给子女预留多一点空间,尽量把玻璃天花板设的稍高一点。
为子女选一个比他们真正的实力稍微强一些的学校,而不是一伸手就能够到顶的。如果子女表现出色,他们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和选择权。
图:换了大盆后树叶开始疯长。


三、逐步提升抗挫折能力
大姐二姐之前就读的直资学校是12年制的,小学可以直升中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这所学校的教学模式比较轻松,小学时几乎没有功课,中学才开始紧张起来,但和本地传统名校的学业压力没法比。
香港的传统名校,比如圣保罗男女中学,喇沙中学,拔萃男校和拔萃女校、皇仁中学,这些都是对学术要求很高的学校。学生基本上都是尖子,竞争激烈。
孩子们的学校有个成绩非常优异的男生,基本上每年都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拿到奖学金。他从小学一年级就在这里读,一直读到高中毕业考入了港大医学院。
我们当时都很奇怪,为什么以他这么好的成绩中学不转去更好的学校,或许是他对母校感情很深,又或许是他不是很喜欢竞争激烈的氛围。
港大医学院好比内地的清华北大,汇集了各个地方的高考状元,港大医学院汇集的全是香港的尖子生。
毫无悬念,他在人才济济的港大医学院面临的竞争压力陡然增加,而那些来自名校的学生,他们早已适应了。他刚入读一年级便觉得吃力,学业开始退步。疫情期间大家都不去学校,只能在家上网课,他也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请教老师,几门考试不合格,在巨大的压力下,他跳楼自杀了。
我们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震惊。即使他留级,转到其他学术要求不是那么高的专业也不是不可以,这么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此消失了,实在是太遗憾了。
父母一定要为孩子作周密的策划,如果孩子有才华有能力,将来有机会考入顶尖学校,那就不适合一直在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应逐步给予孩子压力,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四、大城市更包容
有人说一些女生像植物,懦弱无能,对伤害自己的人没有攻击性,不懂得抗争。
你们也太轻看了植物,植物向往光明,它们朝着太阳往上生长,努力攀登吸收养分,为自己争取最好的生存空间。身不由己倒也罢了,但凡有一点自己可以做的,它们都只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可有些女生还不如植物,她们明明身体健康,行动自由,却喜欢自我禁锢。她们特别喜欢低着头找渣男,让自己和小孩都生活在黑暗中,甚至被这些人伤害之后仍然恋恋不舍。


花无法选择自己被种在哪里,我们自己却可以尽量找到比较好的空间,让自己可以发挥更大的潜力。
特别是女孩子,要想办法留在大城市,大城市观念更加开放,没有那么多陈规陋习,对女性的包容也比较大。
我在《猛犸温泉的树》里写过:
mammoth hot spring有很多枯死的树,估计是地热的缘故。
二姐说:如果我是一棵树,我不会选择生长在这里。她想了想又说到:可是如果我是一棵树,我又怎么能够选择我在哪里生长呢。
其实我们人不也一样吗?
我们能选择投胎到哪种家庭,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我们的父母吗?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智商和外貌吗?
。。。
在很多事情上,我们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
可是,我们毕竟不是树。
我们可以选择努力读书,选择认真工作,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可以选择和什么样的人结婚。
同时要珍惜每一个机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五、给孩子真正的爱
《知否》里的小秦氏坏事做尽,害人无数,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廷炜可以袭爵。可廷炜要的是兄弟携手,家庭和睦。
她不懂得尊重二字,只一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儿子身上。
最终小秦氏一把大火葬送了自己,她还委屈的不行,觉得自己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却不被儿子理解。
赵宗全即使当了皇帝,还是在宫廷里的开辟了一块田地种麦子,每当麦收的时候都开心的不得了。
最幸福的是可以做自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还信誓旦旦:读大学之前绝对不让他们出去留学,绝对不让他们离开我们这么远。一出去读书,接着便该拍拖了,工作了,和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每天相聚的时间越来越短。人生这么漫长,何必这么早分开呢?
可是这次明显英国的学校更适合她,她一向又比较独立,把自己打理的井井有条,为了大姐的前程,我们必须要放手让她飞向更加广阔的天空。
最最重要的是:大姐自己很想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姐去英国的前几天,别的东西没收好,零食倒先装了半箱子。





送大姐登机后,老汪幸福的叹了口气:“我明天要5:40起床迎接我女儿飞机降落。”
我说你女儿几点钟飞机降落?他说5:45。
晚餐的时候,老汪若有所思:“现在我大妞应该开始吃飞机餐了。”然后掏出手机查看:“我大妞飞到武汉上空了。哦,她要提前1小时到达,我要赶紧通知接机的人。”
之前大姐二姐参加学校游学团,因为是跟同学们一起由老师带着,也没啥不放心的。老汪这辈子还是第一次如此牵肠挂肚。
刚遛狗的时候,老汪自言自语:“现在已经飞出中国领土,到了蒙古上空了。”
学过的地理课终于派上用场了


大姐已于2月27日顺利到达。大姐要去就读的学校3月8日才开放,监护人帮她找了一家疫情期间开放的私立学校,那儿有四人间改成的单人房间可供隔离。学校联系的司机顺利接到了她。
大姐会在这儿待上10天,她一去就把自己的彩灯给打开了——就是我之前说像夜总会的那个灯。
意外的是,老汪没能准时起身迎接大姐。
前一篇:英国古堡之旅——旅途中的小故事
后一篇:如何保持年轻,如何让自己状态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