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讲普通话
(2012-03-12 23:54:54)
标签:
科学园海港城 |
分类: 生活杂谈 |
回归20年来,普通话在香港的任何一家小学成了必修课,年轻的香港人全部都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本文写于2012年3月
2月份的升职典礼和刚刚过去的3月9日的公司年会上的发言我都是用普通话讲的,看到朋友们的支持非常欣慰。当时也曾有点犹豫,是用官方语言广东话讲还是用普通话,后来还是决定用回普通话。因为在这种重要的场合,与其说不咸不淡的广东话,还不如用自己的母语-标准的普通话觉得更舒服。虽然平时在公司跟秘书讲话都是用广东话,日常生活中也是讲广东话,可是回到家里和家人,还有我们的同事之间(很多同事都是来港新移民),都是用普通话沟通的。
说起讲普通话,1998年小汪同学在南京硕士毕业后凭全奖来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小汪在深圳下飞机后拖着沉重的行李,从罗湖过了关准备去学校,一路上跟人问路却无果。为什么呢?他说普通话香港人不搭理他,他说英文香港人却听不懂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VBp1JUibBAjsAPCmKX7YJ2nhxSAyS2SoSjv2v93Nw4Ba4IZ4AndCicSDyv7gSIzU8ek4trojic2ibQQ0EzTRicg2bUQ/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还是一位好心的菲佣帮他指清楚了部分的路。
再继续走,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还是用普通话问路,一位大叔小心翼翼的冲他招招手,示意他跟过来,当时他也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就跟着去了。大叔带着他,两个人沉默的颇走了一段路,终于走到了一个僻静的小巷子,大叔开始用纯正的普通话跟他讲,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小汪瞬间明白了,讲普通话在香港是多么受歧视。
他们在科大的宿舍也是,为了避免冲突,内地生和内地生住一间宿舍,本地生和本地生住一间,跟老师之间讨论问题、开会,还有平时上课全部都是英文。所以四年多博士读下来,小汪的广东话除了听得懂,根本就不会说。
等小汪毕业了,到了现在的公司,结果所从事的高科技行业从工程师到老板绝大部分都是讲普通话的,不是大陆来的就是台湾来的,大陆出来的一部分去国外深造过再转到香港的,一部分是他们这种来香港读过博士后再留港的,现在出了专才计划后,多了很多大陆的名牌大学毕业后直接来香港工作的。
因为香港人一般比较喜欢揾快钱,绝大部分读个本科就出来找工作了,那时工作也好找啊,几乎没人能放着大好时光不去挣钱而耐着性子去继续深造,读硕士的都少,读博士的更是凤毛麟角。读那么多书反而更难找工作,因为搞高科技是投入大周期长而废品率极高的,需要很大的财力支持。可是香港本地有实力的公司大都从事传统的四大产业,即金融、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服务,再加上水源充足的地产商,这些人都是不会有兴趣搞高科技的。
董建华先生当年本来雄心万丈想改革,先把房子价格降下来,让地产商无利可图后被迫转型。只是运气不好,上任伊始就遭遇亚洲金融风暴,推倒了楼市,所以改革被迫腰斩,唉!历史上这样的变法者因为触动了当权者的利益,多数没有好下场,古有商鞅,今有老董。
不好意思,上面跑了会儿题,为什么说起董生,因为小汪所在的高科技公司就是董生时期的产物,等到曾荫权上台,便重新开始固步自封,本着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原则,重新按旧有路线走下去,数码港也成了房地产项目,唯一的一个所谓的香港人的金蛋-科学园旁边现在正在卖的楼,却不是搞高科技的人能买得起的,高科技又成了一纸空谈。
可是,科学园里的很多公司的人才却都是讲普通话的,这些讲普通话的优才专才们几乎没有学习广东话的机会,因为少数的香港人非常热衷在这么好的语言环境里学习普通话呢。
为了提高大家的广东话水平,公司一度还请了专业的教育学院毕业的老师来为他们上广东话的课,每周一节,半年后考试,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最高分由一位丝毫不会汉语的老外夺得。老外凭着翻译成英文的句子来讲广东话,居然比大多数台湾人和大陆人都标准。
而我来香港后,一是每天要买菜;二是当时还请了一位钟点工需要跟她沟通;三是喜欢逛街血拼。出于这几点,不会广东话实在是太不方便了,加上实在喜欢看翡翠台的肥皂剧,于是名正言顺的每天煲剧,煲了三个月后听已经不是问题了。我本身对生活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虽然一下子从全职白领变成了全职师奶。
关于广东话的学习:一是参加新移民机构的短期广东话的速成班,只是同学们后来大多去收银还有端盘子了;二是参加了政府出资的短期簿记课程,同学们几乎都是香港本地人,是政府为了提高就业人口的知识水平而花钱请老师来让大家接受再培训的,不光可以免费学习还有钱拿。本来我年龄不够三十岁没资格参加,当时很有勇气给政府相关部门写信申请,破格获得通过。同学们下了课一起去吃吃饭,那一阵,我的广东话也进步了很多;三是当时参加一个短期的英文课程时,我结识了我的好朋友Ava,她根本不会讲普通话。于是我俩互助,每周我去她家一天,她来我家一天,我教她普通话,她教我广东话。许是没有环境,反正我的广东话突飞猛进,她到现在还讲着磕磕碰碰的普通话。
不过我俩总结后发现,小孩子学习普通话对写好文章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普通话是你说的出就写的出,而广东话却不然。所以我和小汪在家只和孩子们说普通话,但两个大的很搞笑,工人姐姐在的时候讲英文,她俩自己聊天就讲广东话,不知老三将来加入后会是怎样的情形。
一度我很有耐心的教小汪广东话,可是他非常抗拒,因为我总是忍不住笑他,他自己也觉得非常可笑,就放弃了。到后来我俩一起时,凡是遇到需要开口的他都推我上前,而我也顺利成章的把所有琐屑的事情:诸如交这费那费,在网上订这个买那个等等事情让他办了。
2003年SARS过后,当时小汪的公司还在海港城(也就是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他是一年后才搬到科学园的),内地开通自由行之后,来海港城的豪客一日多过一日。有一天小汪回来跟我说:“你知道吗?中午我去吃饭的时候路过表行,亲眼看到一位大叔豪气万丈的对sales说“把你们这里最贵的表给我拿出来!”
因为内地游客来香港买东西,时间短,要买的东西多,所以很少有人精挑细选的,一般都是来了就买,买了就走。而香港本地人,则很有可能“斋睇唔买”(粤语:光看不买),所以Sales见到内地游客自然热情很多。
从那时候开始,在游客区,普通话渐渐成为腰缠万贯的代名词,早已不复当年小汪被带到小巷子的倍受歧视的地位。只是发展到后来,D&G门口的保安不让香港本地人照相而只允许内地游客照相则是有点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