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欧洲篇】

(2010-12-22 13:42:30)
标签:

杂谈

分类: 光影岁月

                                  西班牙电影【一】

 

    每当提起西班牙,我们的脑海里,总会显现出狂热而激情澎湃的斗牛场面,这项运动,就是西班牙的国粹——斗牛。也会想到塞万提斯笔下,横冲直撞,勇敢无畏的堂吉诃德,以及毕加索,戈雅,还有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

西班牙电影,起始于1896年,可以分为无声电影,早期有声电影,内战时期电影,佛朗哥执政时期电影,当代电影五大阶段。而当代电影,则可谓是人才倍出,早期有大导演绍拉,而目前的阿莫多瓦,更是享誉国际影坛。演员方面,则有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哈维尔巴登,佩内洛普克鲁兹等,他们在好莱坞也是发展顺利,风生水起。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处于欧洲西南部,美丽富饶的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国度,在各类型的电影里,以自己的视角,领略它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风采。

【有一种爱情,可以用一根绳子来解决】——《捆着我绑着我》

 

瑞奇三岁就失去父母,然后,开始了他漫长的孤儿院,劳教所,精神病院等独特旅程,直到23岁,他才从精神病院出来。长期的不正常生活经历,使他在思想,行为举止上都显得古怪。

他偶然间遇见色情演员玛莉娜,从此以后,让玛莉娜成为他老婆,就是瑞奇奋斗的目标。当然,一番跟踪后,他采用了自己的方式,在玛莉娜的公寓里,绑架了她!

瑞奇把玛莉娜绑在床上,慢慢的倾述着自己的情感,一开始,玛莉娜是很排斥,厌恶瑞奇的,她寻找着一切可以逃离的机会。因为玛利亚牙疼,瑞奇用手铐把自己和玛莉娜靠在一起,带她去医院看病治疗;可惜医生没有理会玛莉娜的暗示。

瑞奇还买来最柔软的绳子和胶带,只是为了让玛莉娜在被绑着的时候不那么痛苦。当玛莉娜真正的毒瘾发作时,瑞奇冒着风险到黑市去买药,结果还被毒贩们暴打了一顿。

他拖着遍体鳞伤的身体回到公寓,这一切感动了玛莉娜,她细心的擦洗瑞奇的身体,帮他治疗伤口,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两人终于走到一起。瑞奇打算带玛莉娜先回家乡,然后去澳大利亚居住,就在他出门办事时,玛莉娜不知内情的姐姐,找到并带走了她。

瑞奇没有再寻找玛莉娜,他满怀失望的独自回到家乡。不过,结局还算完美,没隔多久,玛利亚姐妹俩开着车出现在他面前。

看完这部电影,首先我想到一句话“强扭的瓜不甜”,对于这种独特而惊世骇俗的爱情表达方式,以常理而论,确实让人难以接受。细细的分析一下,一句名词出现在我眼前,那就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又被称作“人质情结”,简单的说,就是被害者对实施犯罪的人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罪犯的一种行为方式。

影片中的玛莉娜,就很符合这一论断。从一开始的拒绝,反抗,经过一段时间的情感交流后,逐渐的接受,直到最后的认同,无不验证了“斯德哥尔摩症候”在现实中的存在。

是否真的有一种爱情,可以用捆绑的方式使之得以发生,并最终修得圆满?虽然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这样荒诞不经,背离人们正常思维的故事,还是着实让人难以置信。

或者,单以这部电影而论,至少瑞奇从一开始,就是全身心的把情感付之于玛莉娜,而他所采取的强迫手段,只是一种表象,对于一个长年生活辗转在孤儿院,精神病院的人来说,可以把内心的情感,以这种看似暴力,实则细腻的方式来加以表达,个人以为,虽不足取,但也是情有可原了。只要是真挚,忠诚的爱,其内涵远远高出其外在的形式,譬如“捆绑”!

不得不提到阿莫多瓦,这位享誉国际影坛的西班牙大导演。他的作品,素来习惯于以欲望,情色相结合,从而在更深的层次,精辟的诠释,挖掘出人性之本来面目。他镜头下的青年男女爱情故事,总是显得另类而前卫。本片拍摄于1990年,也算是阿莫多瓦的成名之作。同时也向好莱坞推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后来成为著名影星的一位西班牙美男——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演员: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维多利亚阿布里尔】http://s6/middle/5f766c3bg7598ee0d5a45&690



 

【有一种爱,卑微到底,亦无法得到。有一种灵魂,需要救赎。】——《杀手.蝴蝶.梦》

 

杀手伊莫斯,10年前杀死了一位女画家,并开枪打伤了女画家的5岁女儿诺娜。10年后,伊莫斯在街头遇见诺娜,此时的她,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却因为被击中头部的一枪,智商永远停留在了5岁。

尽管诺娜连一句话也不会说,伊莫斯还是担心诺娜会认出他。他想办法把诺娜带回自己家里,开始计划着杀掉她。结果,无论他使用什么方法试探,诺娜从来不会有反应,唯一可以引起她兴趣的,就是巧克力。

在和诺娜相处的日子里,伊莫斯逐渐沉迷于对她的兴趣,却毫不顾忌自己女友【也是一位杀手】的感受,对女友漠不关心,毫不在意。在一次躲避警察的追捕行动中,他只顾保护着诺娜,完全绝望的女友当场跳楼自尽。

诺娜终于被警察找到,并送回了精神病院。一个大雨天,伊莫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去医院探望诺娜,被护士发现并报了警,他被制服后,诺娜就要被带走,这时的她,忽然挣脱了护士,向着伊莫斯飞奔过去,这让伊莫斯倍感惊喜,然而,诺娜只是捡拾起掉在他身旁,泥泞地上的巧克力,然后转身离去。

华丽而晦涩,是这部电影给人的第一感觉,在我看来,华丽,来自于影片的色彩,镜头,以及配乐;晦涩,则是影片中所蕴含,也是其所要表达的观点非常独特。或者,从这部电影里,女人可以纯粹的看到爱情,而男人,却看到了关于宗教的救赎。

关于宗教以及救赎:伊莫斯是一个残忍的杀手,他可以在杀人之后,从冰箱里翻出食物,从容的吃着,然后对着一位5岁的小女孩的头部,缓缓扣动扳机;对自己的女友,也会在争执的时候动辄以死来威胁她,也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杀死自己的老板,但面对诺娜,他虽然反反复复的尝试着以各种方式去杀她,每到最后关头,却总是无法下手。

再来看看诺娜,这位被伤害过的少女,她的面孔和眼神中,始终流露着一种纯洁无邪,天真干净的神情,表面上看来,虽然总是处于弱势,却让人无法穿透,或者是逃避,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通过她,在召唤着伊莫斯放弃暴力,回归本真的自我。

而确实,在影片的渐行渐进里,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冷酷无情的伊莫斯,随着和诺娜的接触,先后数次掉泪,直到最后,他在医院里找到诺娜,跪在她面前,抚摸着她的脸,泪流满面,此时的天空下起了雨,仿若在对伊莫斯进行一次灵魂的洗礼。

关于爱情:我想,这一命题,我应该尝试着,站在女性的角度来解析。从影片后半部分开始,伊莫斯是渐渐爱上诺娜了,可惜,来自于诺娜的心智使然,她那种面对所有外界情感一无所知,以及毫无思维可言的应对形式,让他根本无所适从。他所幻想的情感,在诺娜从他身旁捡起那块巧克力,自顾转身离去的时候,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对他最好的惩罚。

他的女友,一直深深的爱着他,可以说,她成为女杀手,也是因为爱屋及乌所致,即使被伊莫斯辱骂,殴打,也从来没有想到过离开。而对于伊莫斯而言,她只能成为他的工作搭档,欲望发泄的出口,他从来不会对她假以颜色,更不能奢求从伊莫斯嘴里听到“我爱你”,只因为他的一句“你去死吧!”最终使她万念俱灰,选择了决绝的自尽,但也未曾换得伊莫斯的一个回头,一滴眼泪。

记得亦舒小说里,曾这样说过:男女间复杂矛盾的情感,倘若有一方死心塌地,而另一方始终漫不经心,那么,爱着的那人,会是永远的失败者,内心的畏惧感,让他或她时时恐慌着失去对方;那个游离在心外的人,却可以不用一丝一毫的力量,便能束囿住对方。要么一生,要么一世!

真是绝妙的讽刺,女人爱着伊莫斯,伊莫斯爱着诺娜,诺娜谁都不爱,没有爱的人成为最后的赢家,但结果还可以被接受,因为诺娜的本真是善良的,尽管这样的善良出自她的一无所知;最可悲的,还是那位女人,她固守着自己卑微的爱,换来的,却是如飞蛾扑火般的陨落。

                【演员:卡拉埃雷贾德,安娜阿尔瓦雷兹】http://s12/middle/5f766c3bg7598ef151b7b&690

另注:本片原名为《死去的母亲》,想来应该是宗教意味更浓一点。中文译名为《杀手.蝴蝶.梦》,和一部港片雷同,虽有些出入,但个人觉得,或许这样更容易让人们接受。

 

【用死亡的方式,对生命进行救赎】——《深海长眠》

 

雷蒙在一次意外中,损伤了颈椎,导致高位截瘫。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的生活只能在局限于床上进行。因为无法自理,他的4位家人,承担起了照顾他的角色。这让他产生了选择庄严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律师朱丽娅,受雷蒙的委托,准备通过法律的形式,为雷蒙争取到安乐死的权利。其实,朱丽娅也患有一种家族性疾病,使她的行动能力正在逐渐退化,导致失明,失忆,而最后的结果,也是瘫痪在床。

在和雷蒙的相处中,经过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虽然他们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朱丽娅渐渐被雷蒙的乐观和睿智所吸引,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走的越来越近。甚至于定下共同奔赴死亡之约。朱丽娅终于病发,住进医院,雷蒙不断的写信给她,给予她最大可能的安慰。

罗莎,是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开始,她片面的认为雷蒙对生活是绝望的,因此需要帮助和开解,所以她带着自己对生活的所谓认知,意图说服雷蒙,放弃对死亡的执着,但随着他们之间的交流,她发现,原来自己才是更需要倾诉,更需要雷蒙劝慰的那一类人,慢慢的,她爱上了雷蒙。

雷蒙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来寻求结束生命权利的努力,最终失败了。在罗莎的帮助下,他服下了药物,如愿以偿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那部影片里的安迪,和本片的雷蒙相似,同样执着于在漫长的时间里,秉承着一种信念。安迪追求的,是自由,雷蒙所追求的,是以死亡来救赎自己的生命。所以,这部电影所要承载的意义及其争论性,已经远远超出电影本身的内容。

其实,雷蒙是热爱生活的,他会坐在车里,隔着挡风玻璃,面对着经过的一切风景,人物,发出来自于内心,真挚的微笑;家人,也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最大的关怀,但,那是“因为没法逃避而且依赖他人,你就学会了在微笑中哭泣”。他拒绝坐轮椅,因为他觉得,那就如“鸟儿接受面包屑的施舍”,曾经是远洋船员的他,在心灵上,是无法接受残败身体所强加的桎梏的。

想来,近30年的身体禁锢,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折磨,使得雷蒙说出那句“活着,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权利,而不应该是沉重的责任。”然后选择毅然决然的结束自己的生命,该是一种多大的勇气和意念在支撑着他。面对一直关爱着他的朋友,亲人,我想,雷蒙是心怀感激之情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义无反顾的坚持着自己的抉择。因为,于他而言,那是对朋友,家人的最佳回馈,对他自己,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镜头叙述,雷蒙幻想着,要飞向他梦魂牵饶的大海,《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眠”开始响起,男高音的激昂唱腔中,罗蒙迎着风,从窗口一跃而下,掠过金黄的田野,绿色的丛林,公路,山岭,沿着山谷顺着银光闪烁的山涧一直向前飞着,然后升高,直到蔚蓝色的天空占据了整个视野,最后逐渐降低,海天一色的辽阔大海,温柔细软的沙滩,光脚的爱人在散步......无不诠释着雷蒙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不是因为恐惧,不是感觉到了压力,不是为了树立一个榜样,或者,不是为了不让他人失望,而是你自主自觉的做出决定。”

影片只是讲述故事的经过,而把更多的思考,留给了所有观众。

               【演员:贾维尔巴登,塞尔索布加罗,罗拉杜纳斯】http://s2/middle/5f766c3bg97f966e5ed41&690

本片荣获2004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人物,姓名,故事素材,皆来自于真实事件。雷蒙26岁时,因为在海边跳水,不慎跌断颈椎,卧床近30年。1993年,50岁的雷蒙开始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西班牙政府准许他由他人帮助,实施安乐死,同时他上诉至欧洲人权法庭,但未获批准。19981月,他在罗莎及其他人的协助下,通过药物自杀。

随即,西班牙警方以“协助自杀”为由逮捕罗莎,之后,雷蒙生前居住的小镇居民共约3000人,几乎全部“自首”,承认协助雷蒙自杀,此事震动全世界。从而掀起新一轮关于“安乐死”之合法性的争论!

【另注:安乐死——这个词缘于古希腊文字,本意是“幸福”的死亡。而关于安乐死,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充满争议而沉重的话题,因为其中牵涉到了伦理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

在历史上,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以及后来的休谟,康德等许多哲人,学者,政治家,都一致认为,在道德上对老人,身患绝症,以及虚弱者,实施自愿的安乐死是合乎情理的。

而作为医学伦理学基础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一方面,要求医者父母心,消除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要求医者,尽力延缓患者的生命,这更相对凸显出其中的矛盾所在。让绝症患者保持尊严,有体面的离去,以我个人浅见,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在国际上,荷兰是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随后,日本,瑞士以及美国的部分州也通过了安乐死法案。此段文字收集整理于网络相关资料】

 



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               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欧洲影像,法国】

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美国风情画】 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法国2】

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美国风情画2】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法国3】

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美国风情画3】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意大利】

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美国风情画4】

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美国风情画5】

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美国风情画6】

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美国风情画7】

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美国风情画8】

光影岁月,似水流年—电影115年记【美国风情画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