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阙长亭别,伴我醉西厢

(2010-07-25 21:59:18)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闲来无事,又看了一遍昆曲《西厢记》。不禁想起,当年阅读《西厢记》小说时,是如何沉浸于书中的那些动人情节,留恋于书中那些优美艳丽的语言。

    至今思来,亦禁不住为之而感慨。

    古人云,戏里戏外皆有情。而我觉得书亦如此。

    但写情能“沁人心脾,感人至深”者甚少,而动情之语却并不使人动情。只缘于情与物离,使得现实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太流于表面而打了折扣。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及小说中写情的典范,作者王实甫,不愧为元代杂剧之大家。而在《西厢记》中,尤以“长亭送别”这一章节最能代表其之风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本章开篇,便是这样一句。

   读而细思之,眼里恍若看见一幅秋风起萧瑟满地花憔悴路草枯苍,该是怎样的一片凄楚满腹黯然啊?

   在送别的酒席上,莺莺见张君瑞在“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泪眼汪汪不敢垂”,而莺莺则是“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传神的细节,描述出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


   分别在即,多么想再看看那意中人啊!可是,只见君瑞呆坐于那里强抑悲愁,愈是心如刀割却又不敢在一心想“棒打鸳鸯”的老夫人面前有少许的情感流露,无奈啊,只得默默的低下头,在那里装作整衣借以掩饰。

   当君瑞即将跨马登程时,因为老夫人已不在身边,莺莺也便没有了顾忌,所有的真情实感顿时化作“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强烈而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在此时难以自制的流露之于形色中。

   分手之际,莺莺又自言道:“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方才说到一个“去”字,手腕上本来大小正好合适的手镯就松了,

   才望见即将分手之处,莺莺本人就消瘦了,这里的用词虽显夸张,却传神地表现出了莺莺听说君瑞将要远行,内心是经历着怎样痛苦的折磨与煎熬;

   她也只能这样痴痴念:“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真个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君消的更憔悴!

   哎,好一个无边的愁绪,刻骨的相思!


   而在送往长亭的路上,莺莺不断的自言自语着“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路边的柳丝飘飘荡荡,可以缚住君瑞的马,使之不能成行么?

   而道路两旁的稀稀疏疏的树林,又可以让它挂住即将落下的夕阳,这样,也可以让两个深爱的人多待一会儿啊!

   “柳丝长玉聪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临分手时,隐隐青山隔断了人影,层层树林遮住了人形,沉沉暮霭掩没了人迹,

   夕阳古道上,再听不见情人的温存话语,只听得秋风中草木萧萧马儿嘶鸣,这番萧肃悲凉的景象,把莺莺柔肠寸断的心情烘托得催人泪下。

   一段“霎时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再一次将两人的别离愁绪,心内悲苦烘托的淋漓尽致!

    至本篇末,莺莺与张君瑞最后道别时,又言道:“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在这里连用了数个典故以表明戏中人彼时心境。

   “红泪”借了唐代宫女薛灵芸的传说,“比司马青衫更湿”,则是化用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最后两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倾诉自己凄苦悲伤之情,

   “未饮心先醉”,化用柳三变之《诉衷情》词中的一句“未饮先如醉”,一经改动,语意更加彰显沉重。

   而莺莺向君瑞诉说她内心的愁苦,是“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并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将莺莺的愁极恨绝描述得真切感人。

   其中,“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却是化用了易安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仿似人间的所有忧愁,烦苦全部涌上了莺莺的心头,压上了莺莺羸弱的身体,化作难以承受之痛!

   不的不叹服,王实甫在《西厢记》里的遣词造句之精妙,美词丽句仿似信手拎来,随处可见,却又安放的恰如其分。

   不过、不滞、不烦、不厌。

   读之,使人陶醉,品之,令人沉醉!


   而他也用《西厢记》,表达了在那样一个封建专制礼教盛行的时代,青年人对真实情感和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勇敢追求。

   古典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西厢记》里被阐述的淋漓尽致!

   而这些隐藏在书中的内涵,与今时今日看来,也很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和体会。

   爱情这东西啊,自古以来,就好似一种“革命”,而“革命”,也就不是“温柔的请客吃饭”,其间,必然会有外界的打击干扰,生活的挫折磨难;

   人,可以伤情可以叹情,却不可以忘情绝情。

   张君瑞与崔莺莺邂逅相识一见钟情,却因为“门不当户不对”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迂腐礼教,而不为莺莺母亲所容,

   老夫人想尽千方百计,一心打算拆散一对相知相爱的人,所幸两人对爱情的忠贞痴情执着坚持,又得莺莺丫环聪明伶俐善良勇敢的“红娘”鼎力相助,历经劫难终成就一对才子佳人千古佳话。


   明末清初著名书评家金圣叹曾把《西厢记》列为天下才子必读书之一。他是如此为世人指点,该怎样读此书: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

   《西厢记》,必须与道人对坐读之。与道人对坐读之者,叹其解脱无方也……


    或许我们今日看来,会觉得这样的读书方式太过夸张难以理解,但其实,金圣叹的良苦用心无非是要我们记住:读《西厢记》,要情系之神注之心往之!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世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一阙长亭别,伴我醉西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