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的建筑保育,保住了什么?

(2015-08-04 17:51:24)
标签:

香港

建筑

分类: 《触摸城市灵魂》—人文摄影

香港的建筑保育,有些时候让人非常费解。比如尖沙咀钟楼,就只是以“集体回忆”的形式保留着;而湾仔的蓝屋明明已经非常残破,却偏要大费周章翻新修缮之后,还让住户们留在里面继续生活。但如果多了解一下做出这些选择的原因,也许能让我们对“保育”有一些不一样的认识。

香港的建筑保育,保住了什么?

尖沙咀钟楼旧照 / 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香港的建筑保育,保住了什么?

尖沙咀钟楼“近照”——它现在是3D光影秀的主角之一,和环绕它的香港文化中心配合默契。

其实按照通常“保育”的做法,钟楼和连带的旧尖沙咀火车总站应该都被保留下来,然后如同如今的1881一样,保留殖民地时期的外形,但功能全换掉,变成类似“怀旧购物中心”的存在。

 

没有这么做的理由恐怕是因为“钟楼”和“车站”在历史中留下的记忆不同。二战前,无数中国内地难民搭乘九广铁路来到这个旧火车总站,有的留在了香港,有的则乘坐渡轮前往海外。但不论去向如何,最后留在他们视野里的钟楼都是新生活的开始。所以在1978年在尖沙咀动工兴建香港文化中心时,这个钟楼因为“集体回忆标志”的身份而被市民们保留了下来。

 

 香港的建筑保育,保住了什么?


而湾仔的蓝屋却没有这么做——并没有进行“取舍”,而是完全保留,甚至还大费周章地在不破坏外观的前提下安装了独立洗手间和电梯。

 

其实蓝屋的“蓝”完全没有那么高端——1990年代港府打算粉刷这里的楼房,但到了这幢楼房的时候只剩下水务署常用的蓝漆了,于是只好整个涂成了蓝色。这种“碰巧”诞生出来的特色,以及这里的历史(二战前湾仔区内唯一的英文学校“一中书院”就在蓝屋里),其实并不能成为如此精心呵护的理由。

 

 香港的建筑保育,保住了什么?

蓝屋楼下的林镇显医馆。林镇显是林祖之子,而林祖是林世荣的侄儿,林世荣是谁的徒弟就不用介绍了吧? 

真正的理由是“社区生活”。如果只用“保留外形”的方式来“保育”,蓝屋可能会变成一幢看起来并不那么壮观的博物馆。这一带(主要是皇后大道和坚尼地道一带)的生活网络,以及依附在这张生活网络上的许多社区文化都会被破坏。这些东西的再生,代价往往会很高。

 

如今去湾仔看姻缘石,从山上下来之后还能到蓝屋不远处的大龙凤吃上一顿地道的港式小吃,其实得感谢这幢继续存在着的蓝屋。

 

 香港的建筑保育,保住了什么?


最妙的是负责对这些古迹进行保护的香港目前是古物古迹办事处的办公室——就坐落在前九龙英童学校里,这也是是香港现存最古旧的英童学校建筑。虽然是典型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但校舍为因应香港的气候环境,建有宽阔的游廊、较高的楼顶,以及金字瓦顶。在古建筑里规划如何保护古建筑,应该也能对如何做出保育有着更加切身的认识。

香港的建筑保育,保住了什么?

这座建筑由当时的港督卜力奠基——在香港,历任港督的名字其实随处可见。比如当地最长的远足径麦理浩径就是取港督麦理浩之名。


一幢建筑一旦树立,便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会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互动,为彼此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对建筑来说,是老化,对人来说,是回忆。香港的建筑保育,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尝试着保留住更多的东西。

 

 

我们也许已经知道,如果粗暴地毁掉一幢建筑,可能会毁掉一段历史。但我们同样也应该知道,如果一幢建筑只被留下一个空壳,而被从当地的社区生活中剥离了出去,它作为“城市的一员”的身份也就名存实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