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孩子切不可揠苗助长
劳爱阁
最近,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
《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
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幼儿园沈园长说:“对于六岁的孩子,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利用各种游戏、活动,让孩子学会十以内的加减,并应用熟练。在游戏中、生活中学会数学,也会运用到生活中。但有些家长存在误区,孩子如果在书面上会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就觉得孩子很好很厉害,如果不会,就觉得没面子,很着急。我曾经看过对一年级新生做的过入学调查,调查发现,到二年级,孩子们的识字水平基本相当,超前学习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
沈园长表示,有这个《指南》,就可以给家长一个参考:“揠苗助长的教育很容易把家长的焦虑转移给孩子,死板的教育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对孩子发展很不利。”
在不少人眼里,孩子会认多少字、背多少单词、做几道数学题,是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但这样的标准到底有无科学性?现在好了,《指南》给了家长一个科学的参考。
附:《指南》的部分内容
数学认知
3~4岁: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如我有4本图书。
4~5岁: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长短、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5~6岁: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用简单的图表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4岁:在提醒下,饭前便后能洗手。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4~5岁:饭前便后能主动洗手,方法正确。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钮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5~6岁: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 会自己系鞋带。 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