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北宋·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2010-10-03 00:00:00)
标签: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
分类: 文学、传统文化 |
【原文】《满江红》北宋·苏轼
【译文】
【注释】
(1)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朱寿昌,字康叔,时为鄂州(今湖北武市)
(2)江汉:长江、汉水,两水在武汉汇流。
(3)高楼:指武昌黄鹤楼,在武昌黄鹄山上,面临长江。
(4)葡萄深碧:形容水色,比喻江水之澄清。李白《襄阳歌》:“遥
(5)岷峨雪浪:岷山和峨嵋山都是作者故乡四川西部的大山。这是说
(6)锦江春色:用杜甫《登楼》诗中“锦江春色来天地”语。锦江在
(7)南山遗爱守:颂扬朱寿昌是一个好官,遗留下仁爱的政绩。南山
(8)剑外::即剑南,四川剑门山以南。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故自称
(9)《江表传》:晋虞溥著,主要记载三国时孙吴历史,亦间及蜀汉
(10)狂处士:指祢衡。《后汉书•文苑传》说他“少有才辩。而气尚
(11)洲对鹦鹉: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
(12)萧瑟:草木摇落声。
(13)底事:何事。
(14)曹公黄祖俱飘忽:是说迫害祢衡的曹操、黄祖都不在世了。曹操
(15)谪仙:唐人称李白为李谪仙。
(16)追《黄鹤》: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崔颢:“游武昌,登黄鹤
【赏析】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发自肺腑的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词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纡,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激情。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换头两句,劝友人休读三国江左史乘《江表传》。该书多记三国吴事迹,原书今已不传,散见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剌史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西南沙洲上,因为祢衡曾撰《鹦鹉赋》,有声名,故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以萧索之景,寓惋惜之情,意言外。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谓书生何苦与此辈纠缠,以惹祸招灾。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风高浪急的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李白当年游览黄鹤楼,读到崔颢著名的《黄鹤楼》诗,曾有搁笔之叹,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据说都是有意同崔颢竞胜比美的。苏轼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词的上片,由江汉西来、楼前深碧联想到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引出思归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连接着黄鹤楼和赤壁矶,从而自然地触发怀友之思;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就祢衡被害事发抒议论与感慨,最后又归到使君与黄鹤。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饱和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激情,字里行间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