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以千亿美元市值上市的FACEBOOK的火热背后,是社交网络在当今显示的强大的影响力。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们把自己的一点一滴都公布到其社交网络上,很多情况下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凭借网络把一个人的爱好、经历、家庭等非常隐私的信息了解得一清二楚。最近林书豪似乎非常的火,在林突然火爆的这几天,有人几乎完全依靠网络信息用了72小时写了几十万字关于林的传记。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竟然一点的惊奇,因为很多人都自愿的或者不自愿的暴露了很多超乎其自己想象的私人的信息。
很多次跟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同学讨论关于社交网络与隐私的问题,那些曾经强烈反对注册类似FACEBOOK社交网络的朋友,没多久后还是有了自己的账号,并且还蛮活跃于其中。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立场不坚定,很多时候,选择隐私还是身份?在全民皆网的今天真的是一个不容易的选择。
与其说网络是虚拟的,倒不如说网络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延伸。曾经的村民在村里祠堂或者村头那棵大树下这样类似的社交场合传递信息,沟通感情,形成自己在群体生活的身份(identity
)。如今的社交网络对于世界村的村民而已,扮演同样的作用。如果不出现在这样的社区网络中,你的信息传递、感情沟通、更重要的是你的身份,这些群体生活中的诉求将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很幸运来到瓦大这个非常国际性的环境,全校一万多的学生和老师来自世界超过一百多个国家,很多人或长或短待上三五年或者三个月,然后又分布到世界各地了。这里就地球村最最真实的一个社区。第一年,我还是很活跃的把在课堂、会议、聚会等各个场合的人们加到我的社交网络,只需要一个名字,就可以和原本陌生的完全不在一个圈子人们形成即时的互动,这对初到异国的我还是有不少的帮助去融入本地的学习和生活。然而一年之后,回国之后才发现,FACEBOOK在国内用不了,和不少的朋友也就断了消息。等到半年之后再回到瓦村的时候,曾经一起相处的朋友已经有不少离开,新的朋友要重新的结识。一次又一次在荷兰和中国的往返之间,我似乎部分的失去了在这里的identity,
有时候真有一种迷失在转换中的错觉。
另外一个关于网络身份的例子,是一个关于舞蹈的论坛。由于最近几年喜欢上SALSA,但是SALSA在国内还是比较新鲜的小众的娱乐健身活动,很难找到其圈子。这个17SALSA论坛就是把所有华人中跳跳SALSA的人汇集,让数以亿计的浩瀚人海中的这些小众能够找到集体的归属感。因为出差的原因,去过国内不少的城市,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我可以去这样SALSA舞友聚集的地方,当地舞友会很热情的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并介绍给大家认识。很多情况下,大家只是彼此以论坛的网名互相称呼,大家聚到一起只为跳舞。上次回归去广州开会的时候,等所有会议都结束的时候,已经周日的晚上了,已经错过了周五周六跳舞的活动时间了,脚痒的我只是尝试着给17SALSA活跃的广州舞友发了一条信息问一下当晚是否有活动,结果还真有,意外的是当晚正好是射手座的生日聚会,射手座的我竟然在这里当了一次寿星,一群初次相逢的朋友为我这素不相识的舞友庆祝生日,真是温馨而感动。
莎士比亚说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对于社交网络,是一个同样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放弃自己的隐私只为在这个陌生负责的世界里寻找更多一点的归属感,不愿失去那仅有的身份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