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几年因为做博士论文的原因,几乎每年都跟随种子公司的足迹到寿光去。这个由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几乎成为中国蔬菜的代名词,经常跟农业或者蔬菜行业打交道的人们如果不知道蔬菜,就像不知道中国有长城,法国有巴黎一样令人意外。而寿光给我关于蔬菜的印象还得从是那成片成片的温室的海洋说起。
第一次真正对寿光的蔬菜形象有最直观的感受是2008年的暑假,从济南到青岛的途中,其中有大约20分钟的时间,火车飞驰在山东平坦肥沃的土地上,两旁是连绵不绝的温室,形成了在山东寿光潍坊周边地区特有的风景。去年春天,正逢寿光蔬菜国际博览会之际,和荷兰的导师一起到中国的寿光,一起感受关于寿光的蔬菜的传奇。
从小就知道《齐民要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农业的著作,详细的记载着关于蔬菜的栽培技术以及留种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想到它的作者北魏农业家贾思勰竟然是寿光人,看来寿光在蔬菜种植方面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啊。不过,说起关于寿光蔬菜温室的历史,其实并不是那么的久远,而只是二三十年的事情了。
建国后,寿光蔬菜种植虽有扩展,但由于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到80年代中期,全市只有5万亩左右的大田菜和少量的土温大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也不高。l989年,三元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砍掉了将要成熟的35亩玉米,对寿光的“土温室”进行了科学改造,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掀起了一场“菜篮子革命”,结束了冬季北方人只能吃白菜萝卜的历史。如今,寿光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已达80万亩,各类蔬菜大棚30多万个,总产20多亿公斤,收入30多亿元。这个淳朴的山东人,不仅创造了寿光的蔬菜奇迹,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1978年因直肠癌做过大手术,至今,65岁的他身体依然健壮硬朗,值得敬佩啊。
在从北京到潍坊的动车上忍不住用相机记下寿光蔬菜温室的海洋的景象,正当我为这样的规模而感叹时,却听到一旁其他的乘客感叹说打死她也不会吃寿光的蔬菜,因为这里的蔬菜几乎是用农药和化肥种出来,吃了不把自己毒死才怪?刚开始觉得这只是个别人的偏见,而后来遇到一个寿光从事蔬菜育苗的朋友,也说本地人都不吃他们自己种的菜,甚是诧异。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以及拥有全国最大蔬菜批发市场,一方面为其蔬菜的显著地位而自豪,一方面却极度不信任自己种出来的菜。寿光的蔬菜为谁而种?又会被谁吃呢?也许到过每个你我他吧?

去北京到潍坊的途中,四月的天,蓝天白云,一点不必在荷兰的差。

成片的蔬菜望不到边,而所有这些就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相比家乡的农田,这里的田地规划得比较好,农机也是很普遍的取代了人力。

除了蔬菜,小麦应该也是主要种植的作物,不过导师却问怎么在温室周边种植小麦,这样的成本是不是太高?
还是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温室的海洋。
下火车后直接打车到寿光,一路上依旧规划得非常的整齐,绿化也做得很好,但是这不是中国农村的目前常态。中途似乎要路过一段路据说要收费,出租司机好心问我们是否付这额外的“买路费”。荷兰人以“精明实际”著称,导师待我解释之后,我们一致同意走小路,而不去交这个很无理的买路钱。于是出租车载着我们在田野里穿行,我们也有机会近距离的看看这里的温室。

虽然寿光的温室比不上荷兰的复杂和先进,但是本土的智慧是不可忽视的,就连外资的蔬菜种子公司到寿光建筑选育基地,也要聘请当地最富经验的农民,搭建本土的冬暖式温室。


其实这种寿光最常见的冬暖式温室的构造很简单,但是却简单易行并且经济环保。如下图所示,在温室的北面是土垒的约两米高的强,用来支撑温室的顶棚。白天太阳出来的时候把温室外面的毛毡“被子”卷起来,让阳光照射到室温里,易于温室升温以及植物生长,傍晚当太阳下山时,也是该铺起“被子”的时候,这时候可以保持大棚里的温度。





今年的春天应该是没有机会回国再到寿光走走了,怀念在国内紧凑却每天都有新惊喜的日子,继续发关于寿光印象的博文,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