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的关系网络值多少?

(2009-08-06 06:37:14)
标签:

关系

网络

价值

留学

奖学金

杂谈

分类: 学习笔记

         一直有这样的固定思维,似乎“关系”是中国人的特色,只有中国人才会特别的搞“关系”,殊不知在留学的这一年的时间里,越发的注意到relationship 或者network在欧洲和美国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术研究领域都格外的受追捧, 甚至系里一个中国籍的博士师兄的冠以“Guanxi”而不是“relationship”的 论文也格外的容易被国际学术期刊所接受。

 

         看看那一家挨着一家的酒吧和咖啡馆,是西方人不可缺少的社交空间;还有那一个接一个得聚会,让原本互不相识互不相关的人建立起某种联系,更别说Facebook的火爆程度,见面不是说你吃饱了没,而是问你有没有Facebook。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力行,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欧洲和美国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就在研究关系网络了,人们开始关注到网络的力量和价值,不仅仅源自互联网络,而是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在这些联系中交换信息并创造价值,这就是社会资本,一种与财力资本 和人力资本一样可以创造价值却存在于人与人的联系中的资本。

 

           Max Cunther(1977)在The Luck Factor一书中提到机会和运气是成功的必需成分,也正如中国古话所言,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万事俱备没有东风难成三国鼎足之势的。Max的研究证明幸运的人通过其建立的复杂和多样化的关系网络,增加其出现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方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是源自于关系网络中不同的点点滴滴的信息片断。

 

          以我自己的例子,我觉得挺幸运的能够获得来荷兰攻读博士学位(而且还是全额奖学金),不得不说这是我人生中难得的机会(自己不足够出类拔萃,家里或者自己也没有钱),但是这个曾经似乎邀不可及的梦却在建立的网络中竟然成为现实。

 

         本来只是参加了一个学校“神农杯”创业大赛,和其他几位本科同学所写的商业计划书得了个小小的校级三等奖,虽然个人认为很不成熟(也的确很不成熟),但是因此有机会参加老周与王老师的荷兰合作项目,接受了为期两周的国际培训和长达一年的商业调研,参以撰写八个合作项目中之一的商业计划书,一年的时间断断续续的花费了一些精力,只不过是把以前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充实了后再重新用英文写一遍而已罢了,但是这一年中认识了几位瓦大的老师却对这次好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结束后,所有参加这个项目的二十几名同学被告知有留学荷兰的机会,可能是因为在一次饭桌上,我跟其中一个老师提到我们否有留学瓦大的可能,通过这个关系网络对方知道了我们想去留学的信息(网络传递信息的作用),但是也仅仅是参加了这项目的同学才有机会,可见圈子或者网络的重要性。不过这二十几个人中,也只有少数准备了,也只有我坚持下来了,最后也只有我成功了。

 

         获得留学信息与抵达大洋彼岸期间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其间遇到几次瓶颈,如果没有荷兰这边老师的帮助也是不太可能成功的。首先是选导师,在知道有留学可能的消息之前,也关注过瓦大的网站,可是毕竟对瓦大很不了解,在错综复杂的网页中找不到合适的教授的信息以及我感兴趣的课题,如果为了留学而选择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会很痛苦,还好Maarten向我推荐了Onno, 创新网络以及企业家精神正合乎我的兴趣,而且Maarten还指点我如何修改研究计划以容易获得企业的资助。

 

       其次就是要搞定资金的问题,本以为曾经资助合作项目的一家企业必定会资助我的课题(之前合作项目的后续研究),但是万事俱备后的东风还是没有吹来,这家企业拒绝资助说其公司目前并没有这方面的战略需求,于是华丽丽的拒绝了Hans,另一位瓦大的教授。他帮我牵线搭桥询问奖学金事宜,没有他在行业的影响力,来自企业的奖学金对我学管理学的我来说几乎是零,所以当我获知这个消息时以为一切都没有戏了,即使Hans在信中说再帮我问下其他类似企业是否有资助可能。以中国人的思维,这些再问问的说法不过是托词,不用再报任何希望了,我已经作了该做的努力了,实在不行也不是我的原因,运气不好的时候是常有的,接受现实后继续奔波于各个招聘会,疲于各种宣讲会和面试回来正常的生活轨道来。可是没有想到我还是有好运的,某天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失意的面试中回来,Maarten打来的越洋长途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奖学金的事情搞定了,Hans的确有再问其他的企业是否有资助的可能,甚至不仅一家企业有肯定的回应,看来他们说的再问问的确是再问问。

 

       后来也经历过许多一波N折,在其他很多人的帮助,最终获得总计约60万人民币的奖学金,如我所愿来到美丽的荷兰以及梦想的欧洲,我现在很喜欢的我的课题,远比以前更喜欢做研究,因为找到了喜欢的课题。我也很喜欢这里的生活,尽管期盼着回到我的家乡。这曾经微不足道的关系网络却给我带来远远不止60万人民币的价值,也将远远大于60万人民币的价值。尽管其中没有一个人为此关系而付我一分钱,除了参加项目的一年里写两个商业计划书的劳务费(和其他参加项目的同学一样),但是我却很感激在这网络中的每一个人,正因为和你们的关系而创造了让我受益的价值,我也希望能够成为你们网络中的一分子为你们创造价值。

 

      但是这里所说的关系网络与我们经常提到“搞关系”的关系并不一样,“搞关系”的关系是我们期望从这些关系中获得好处,正当的或者不正当的,而我所说的建立关系网络是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致力于帮助其他人而不求回报。尽管最终你会被以某种方式在某个时候或者某个地方被回报,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呵呵,有点玄乎了。还是讲我的这个故事吧,在参与的这个合作项目中,我主动的承担协调与组织的任务;当八个小组中有一个小组负责人中途放弃的时候,主动去承担这些未完成的任务;在培训课程中积极主动,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小小帮助,也许对Maarten和王老师的这个合作项目来说只是一个很小微不足道的部分,但是这些曾经的点滴帮助换得 了对Maarten和Hans等人来说也许举手之劳的帮助,对我来说却是人生巨大的转折的机会。当然我并没有期盼和奢求他们能帮助我,他们曾经只是万里之外并不相识也不太可能联系在一起的陌生人而已,只是因为这些关系网络中,建立了信任,分享了信息(我希望去瓦大留学却没有钱,而他们知道那个导师合适我哪个公司可能资助我),也创造了相互的价值,至少在这个案例中我获了收益,而我也努力创造价值给对方。

 

        这就是网络的力量,在给别人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使自己受益。那么你的网络价值值多少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