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龙行七大洲
龙行七大洲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27,542
  • 关注人气:5,3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再现2000余年前的西周风采的虢国墓地博物馆

(2021-06-28 17:40:28)
标签:

虢国墓

虢国博物馆

虢国车马坑博物馆

西周

分类: 中国之旅



 

虢国墓地位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上村岭,东起会兴沟,西至上沟,南到春秋路南70米处,北到黄河岸边的断崖处,总面积29.2万平方米,其重点保护区面积101万平方米。

虢国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姬姓诸侯国,为周文王弟弟的封国。原封宝鸡,西周晚期受平王东迁的影响迁至今三门峡市,国都上阳位于今李家窑村。史载,虢国历史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延续了三百年的时间,至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

虢国墓地曾经两次大规模的发掘。1956~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城市建设,原黄河水库考古作队在墓地南部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共清理各类墓234座车马坑4座,出文物9197件,成为新中国考古重要成就之一。1990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文物工作队联合在墓地北区进行了第二次发掘。现已发掘墓葬9座、车马坑4座,出土各类文物17000余件(套、组),发现了虢国国君兆域区,确定其始葬年代应在西周晚期,其下限在公元前655年,即晋灭虢之时。其中M2001和M2009分别被评为1990年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6年,虢国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

在已发掘的9座墓当中,M2001(虢 季)、M2009(虢 仲)为国君墓,M2011为太子墓,其余6座为等级各不相同的贵族墓葬。出土文物以其质地可分为铜、铁、金、玉、石、陶麻等10余类。其中400余件且多带有铭文的大型青铜礼器、黄金带饰、缀玉面單、多璜组玉佩、墨书玉遣册、整件麻织衣物为周代考古所仅有。

“虢季氏铁剑”的出土,将我国人工冶铁的始现年代提前了两个世纪,其中1990年出土的“玉柄铁剑”被称为中华第一剑,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馆,是该馆的10大镇馆之宝之一。

特别是在虢国墓出土的3000余件玉制品,其种类、质地、工艺、数量为我国同期考古所罕见。大量的动物生肖玉雕,几乎囊括了我国北温带地区所有动物群的品类。

虢国墓长达46米的1号墓陪葬车马坑,为我国前发现最大的周代车马坑。

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国公墓,它的发现与发掘,对研究当时的宗法、族葬、典章、外交及其相关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虢国博物馆

虢国博物馆是依托西周时期虢国贵族墓葬车马坑及出土文物建立起来的一座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一期工程占地40688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该馆于1998年12月29日奠基,2000年10月1日对外开放。内设五个展厅: 琥国春秋——国文化史长、虢宝撷英——三门峡虢国出土文物陈列、车辚马啸——虢国车马坑遗址陈列、虢君觅踪——虢季墓遗址陈列、梁姬风韵——虢君夫人墓出土文物陈列。

虢国博物馆融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个宣传中华民族古代先进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虢国博物馆的青铜器

虢国青铜器是虢国物质文明的象征,在其祭祀、战争、宴享等重大国事活动中被大量使用。虢国墓地不仅出土有威严庄重的庙堂彝器,而且还有纷繁多样的兵器、车马器和生产工具等,其品类众多,纹饰精美,带铭器物多,且制作精细,反映出虢国与周王室高度一致的宗法、等级等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鼎是古代青铜礼器中的重器,是奴隶主贵族“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志。“列鼎”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所谓“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表现在埋葬制度上,就是不同等级的贵族,随葬数量不同的铜鼎。这是当时宗法等级制度最直接的反映。至春秋中晚期,僭越礼制的现象开始出现。随着社会变革,用鼎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虢国博物馆的玉器

在虢国墓出土的玉器达3000余件,其种类、质地、工艺、数量为我国同期考古所罕见。除了代表地位权力象征的玉璧、玉璋的,还有大量的肖生玉雕,这些几乎囊括了我国北温带地区所有动物群的品类,实属罕见。

虢国博物馆的车马坑

虢国博物馆的车马坑无疑是博物馆的最精华,最受参观者欢迎的的部分。

车马是两周时期重要的交通运输与战争工具,也是等级、身份的标志之一。不同地位的生前使用和死后随葬车、马的数量也不相同。这里有三个车马坑,分别是为虢国国君號季随葬的一号车马坑、为虢季夫人随葬的二号车马坑、为虢国太子随葬的三号车马坑。气势恢宏的车马坑群,充分显示了虢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周王朝中的显赫地位,也反映了虢国贵族的奢侈豪华生活。

西周时期的车马坑主要发现于陕西宝鸡、张家坡,河南洛阳、三门峡,山西曲沃等地,分布地点更为广阔。车马坑随葬基本上是属于异穴埋葬,即车马坑与主墓分开埋葬。在埋葬方式上,商代流行的马作驾乘状、拆车葬等形式仍然常见,但也形成有自身的特点::一是车马坑的陪葬现象开始普遍,在西周多处贵族墓地里都发现有车马坑;二是车马随葬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商代晚期;三是车马随葬出现了新的方式,拆车随葬、另穴埋马的情况成为主流;四是车马坑随葬呈现制度化倾向,墓主身份越高(墓葬规模越大),随葬车马数量、车马器的数量及种类就越多。

西周车马制度

西周是中国古代礼制发展的重要时期,车马制度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先秦时期的车马制度非常严格。据周代的礼书记载,从周王到诸侯、卿大夫,依据其身份的不同,在其乘坐车子的结构、驾马的数量、车马器的形制、车子的装饰等方面有严格的区别。如《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不仅如此,而且死后的随葬也体现着严格的等级区别,于是就产生了车马随葬制度。这种丧葬习俗,始于商代晚期,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后随着骑兵的兴起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而衰落。依据车马坑内埋葬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车葬坑、马葬坑和车马合葬坑三种形式。无论何种形式,车马随葬始终是等级身份的象征。

一号车马坑

一号车马坑,是M2001虢季墓的陪葬车马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6,东西最宽处达4.16米,最窄处3.7米,距现地表深1.1-1.4米,是目前虢国墓地发掘最大的一座车马坑。除被近代墓和沟所损毁的车辆与马匹外,整个坑内共清理出车13辆,马64匹,狗6只。车辆位于坑北半部,而且每辆车下叠压两匹马,大多数马位于坑南半部。所有车辆排列有序,即辕头朝北,车舆朝南,依次错列摆放。车辆全为木质结构,表面髹黑漆,属于作战用的战车,殉葬的狗可能是用于军事的最早实物例证。

二号车马坑

二号车马坑,是M2012號季夫人墓的陪葬车马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米,东西残宽5.02-5.36米,坑深1.6米。坑内共埋有19辆车子,均为木质结构,由西向东分为三排,西排8辆中排7辆车,东排仅有4辆车,每辆车下都压有马。因博物馆展出和对坑内车辆进行保护的需要,车下部分未作清理。若按一辆车配二马来推算,此坑内19辆车应埋有38匹马。

其他


文字资料根据“虢国博物馆”的说明整理编写,图片拍摄于2021年6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