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下雪的记忆,应该追溯到少年时代。那时候我家住在秦岭深山。那时候不通公路,出入都走羊肠小道。如果下雪,则增加行路的难度。
记得少年时代,有一年冬季,节令刚过了立冬,山里就开始下雪。纷纷扬扬的雪几乎下了一个冬季。为了御寒,父亲从供销社里买来羊毛裹脚。所谓羊毛裹脚就是用羊毛线编织的宽约二十厘米的羊毛织物,长度可根据自己需要而决定。这种羊毛裹脚缠在脚上,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在劳动日值普遍偏低的年代,这种羊毛裹脚需要父亲一个月的劳动成果。有了羊毛裹脚,整个冬天不觉得冷。
羊毛裹脚只是冬季御寒的环节之一。另外一种途径就是烧木炭。虽然在今天看来烧炭属被限制行为,会造成树木的浪费。但是在取暖途径单一的年代,烧炭又不失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其危险和艰难为局外人所不知。张思德烈士就是烧炭过程中炭窑坍塌而光荣牺牲。父亲是烧炭好手。不是林区里每种树木都适宜烧炭。只有硬杂木,如青冈树,铁匠树等。只所以叫这样的名字,是因为其木质坚硬,不会轻易被烧成灰烬。烧炭过程很繁杂,从筑窑,到备料,到装窑,到点火,到捂火,直到出窑。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相扣。烧制出来的木炭直径约五厘米往上,基本保持木材的原貌。
有了父亲烧制的木炭,整个冬天没有冻烂手脚。这些木炭在小学校的教室里发生着巨大威力。那时候没有取暖设备,如果教室里没有碳火,就如同跌进冰窖。教室里几乎每人一个火盆,火盆是用废旧的洋瓷盆改装而成。火盆往课桌下面一放,顿觉浑身温暖。
因为雪天多于晴天,所以对于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憎恨。每天的劳动课,基本都是扫雪。扫雪时候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垒雪人。那时候接触的课外书特别少,垒起来的雪人一律是反动分子,最具代表的就是日本鬼子。每当这个时候,老师会进行爱国教育。比如用通俗 、易懂的语言激励我们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除了学校里的扫雪之外,家里的扫雪也是重头戏。由于雪下得太勤,记忆中,一个冬天都是扫雪。因为门前有积雪,所以不敢睡懒觉,早早地被父亲叫起来扫雪。西北风刮到脸上像刀割一样难受。小手冻得像发面馒头。尽管如此,也不敢有半句的怨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对雪厌恶至极。总期望不下雪的冬天。
下雪天上学,考验的是意志。由于家距离学校远。受住宿条件的限制,每天晚上必须回家就寝。冰雪路面给上下学造成严重障碍。每每从家里出发的时候,父亲总要交代,在冰雪路面行走的要领。不要慌乱,一步一步踏实、走稳。稍大一些的时候,每当回味起来父亲的这些话,无形中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对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今年麦盖三尺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虽然雪给出行造成压力,对雪的憎恨积压在心。但当长辈们讲到瑞雪兆丰年的时候,内心里对雪的憎恨会减淡一些。
但是随着气候变暖,雪成了难得一见的风景。一个冬天也就一两场雪。物以稀为贵,期待看一场大雪,成为一种奢望。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这幅对仗工整的春联,表达了人们对雪的眷恋。
昨夜的一场雪,让远处的山银装素裹。从一处景区走过,发现好多人竞相在雪地里唱歌,拍照。打开抖音视频,《你哪里下雪了吗》成为人们彼此间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