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的老豆腐(原创)

(2020-01-18 20:23:22)

故乡的老豆腐(原创)

故乡在秦岭深山一个叫涝峪沟的地方。涝峪因涝河的发源地而得名。如果说城里的年味儿从买新衣服开始的话,那么故乡的年味儿从做老豆腐开始。

民间有句熟语叫做:“豆腐多了都是水。”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做豆腐离不开水,二是说做豆腐的生产商有意让豆腐中储存足够水分,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山里的豆腐因为把水分榨得干,所以被称为老豆腐。

有道是:民间三大苦,打铁、撑船做豆腐。意思是说打铁的要忍耐炉火的炙烤;撑船的要在风浪中冒生命危险;做豆腐的要起早贪黑。可见做豆腐之艰难。

山里的豆腐,每年只做一次,这一次与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山里做豆腐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为了这一天,山里人经过了一年的准备。做豆腐的原料叫黄豆。当年生豆荚类植物。黄豆生长期短,明显的春种秋收。黄豆如山里人一样,生命力极强。不管多么贫瘠的土地,黄豆落地生根,根深蒂固,茁壮成长。由于黄豆的根瘤菌能够肥田沃土,所以黄豆拒绝一切肥料,可谓纯天然植物。

做豆腐有两大工序。一是磨豆腐,二是点豆腐。如前文所说磨豆腐需要早起。一般来说,磨豆腐从早上鸡鸣开始,到晚上鸡落窝结束,历时一整天,其劳累程度可想而知。磨豆腐的石磨分上下两扇,上、下扇之间齿槽相扣。磨扇的直径约三十厘米,厚度约十五厘米。山里的石头无数,但能够胜任石磨的石头十分稀缺。石磨经技艺精湛的石匠于千锤百炼敲打而成。

因为磨豆腐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一般需要两个人通力合作。小时候,每每到了做豆腐的时节,母亲于先一天将黄豆浸泡,至发胀为止。磨豆腐的时候,分工明确。母亲用小勺往磨扇上填黄豆,父亲摇转磨扇,在石头与石头的摩擦声中,黄豆被带入磨扇的夹缝中完成碾压,黄豆的溶液从磨扇的缝隙中溢出。这样的通力合作,一般会持续大半天,个中的艰辛,只有亲历者感受。

做豆腐的第二大工序是点豆腐。磨成的豆浆,被倒在一口大锅里煮沸,倒入一种叫盐卤的溶液,使其发生聚合反应,其生成物就是豆腐的原型——豆腐脑。将豆腐脑的水挤干,压成块儿,就成了豆腐。民间有句歇后语叫做:“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至于豆浆通过盐卤的聚合反应生成为豆腐脑的过程,网络上说法不一,有说是化学反应,有说是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的呼声大过化学反应。因为黄豆富含蛋白质,盐卤点豆腐就是通过盐卤使豆浆中的蛋白质迅速凝固成蛋白胶。山里豆腐之所以瓷实,除了水榨的干之外,就是用浆水点豆腐。浆水是蔬菜发酵后产生的溶液,山里人称之为榨浆水。用来榨浆水的菜,是纯天然的野菜,不含任何化工成分。为了年终做豆腐,山里人提前采摘野菜,晾干,然后储存到岁末。这种被储存下来的野菜,被山里妇女加工成酸菜,俗称浆水菜。用浆水点来的豆腐,劲道,醇香。

做成的豆腐,可以鲜用,也可以干存。把豆腐切成小方块,在热量足够的空间烘干,就成为豆腐干。豆腐干坚实耐嚼,是餐桌上上好的菜品。鲜豆腐煎炸炖煮,久煮不化,像山里人的生命力一样顽强。

山里人的老豆腐,或鲜或干,以各种形态,丰富了年夜饭,痒着每个人的喉咙,吊着每个人的胃口,让山里的年味儿,别有一番风味儿。山里的老豆腐也因为名副其实,而声名远播。

难忘故乡的老豆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