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是一个新词汇。即网络交往中的朋友。比朋友更新潮、更宽泛。或者称之为朋友一词的延伸义。可以是熟悉的,也可以是陌生的;可以是眼前的,也可以是天边的;可以是本国的,也可以是世界的
。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但必须有一个条件,用汉语进行交流。以下将不吝文字,对网友一词发表一些看法 。
首先,网友一词,让我们的交友渠道更宽泛,交友形式多样化。上到九十九,下到满地走,不管是男是女,只要语言相同,志趣大致相投,生活习性基本相仿,人生观、价值观大抵一致,都有玩智能手机的习惯,都可能成为网友
。打破了传统的交友观念
。因为爱好文学,我在网友数量也是直线上升。我有新浪博客、微博;有腾讯的扣扣和微信。我的新浪等级达到十多级,访问量不会低于六位数;在腾讯这块儿,我的扣扣浏览是十万加,微信好友已经突破千人。
其次,因为网友兼容了同志、朋友、同学、同事。所以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最新称呼
。让人际关系变得模糊,且不透明。距离感,陌生感随即而来。对喜欢交友的人以可乘之机。我的网友来自全国各地,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来。
再次,如一首歌唱的那样,
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句大白话歌词,为许多人之接受。如果把那句歌词套用过来,谓之“网友多了路好走”。碰见疑难问题,只要在网上征询一下处理意见,立马就有网友站出来,给你出谋划策。尤其当你孤独寂寞的时候,和网友聊聊天,立马让你精神大振,让你生活别有洞天。这种减压的效果,比传统的书信、或面对面交谈更便捷,更具操作性
。与时下人们的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绪相融合。我是网络交往的受益者。2013年和2015年,我的货用车被包租,曾两度去贵州遵义和铜仁,在那里度过了累计一年的三百多个打工的日子。身在异乡,人地生疏,网友成为我的精神支柱。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是我和网友聊天的时候,天南海北的新鲜事,奇葩事,以最快的方式触碰我的情感神经。记得在贵州遵义一个叫兴隆镇的小山村,我所在的机电安装项目部在此做机电安装。某晚,我受了风寒,患上重感冒,一位陕北网友和一位东北网友几乎一夜没睡,过段时间就发来扣扣信息,问我的病情,让我煞是感动。当时我曾戏谑的说成比老婆还亲,虽然不曾谋面,现在已经失联,但我记住了她们的网名:“天边的云”和“淡淡的愁”。我是一个摒弃洋节的人,但在2013年西方圣诞节的中国之夜,一位渭南蒲城的陕西乡党,依然用她优美的声音,为我唱秦腔,唱流行歌,好像就是我的点歌台或点戏台。“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让我一个身在异乡的人,产生与白素贞一样的乡愁。只可惜这位网友也失联。
凡事利弊皆有。对于网友而言,除了交友形式多样化之外,其弊端也不可小觑。网上被陌生网友欺骗的事,时有发生。这是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稳定性所致。
记得2013年10月的某天,在贵州遵义赤水河边一个叫旺隆镇的小镇上,我们在那里做工程。同行的一位二十出头的小工友和我打赌,谁输了谁在镇上的饭馆请对方客。涉世未深的小青年和我摊牌,称他的网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于是他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大抵内容是,身在贵州深山装电,老板两个月未给发工资了,今天身无分文,连吃午饭的钱都没有了。希望好心网友给卡上打十块钱,以备中午吃饭之需。消息发出去十分钟,其姐姐立马给他打款百元。而其他网友杳无声息。显然,这个愣头青输给了我。也用他的切身经历证明网友的不可靠性。
我还遇到这样一位西安的扣扣网友,自称是靓女,又在某大型超市上班,月入八千元。某天下午四点,该网友发来信息,要我在当日下午六点前,在她指定的银行账户上打五万块钱,她有急用,事后一定报答我。我知道那个报答应该打上引号,绝不会轻易上她的当,为了进一步看清她的庐山真面目,我决定言听计从。我告诉她,我现在先乘坐出租车,往百里之外的赤水市里赶,大约六点半之后准时到达,然后迅速办理。对方称,我急需钱,你能否特事特办,不能扛在六点半银行下班之后再打钱。那样的话,这钱今天下午就转不过来。你不要含糊,事成之后,我绝对不亏待你,若有食言,天打雷劈。我轻描淡写的告诉她,我就是要等到银行下班,否则我怎么去银行。眼见骗局被戳破,这位网友从我的扣扣好友中永久消失。比起那些被网友骗钱、骗色的受害者,我算得上幸运儿。因为我遵循两条古训“天上不会掉馅饼”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网友让人情变淡。网友中口头革命派铺天盖地,咥实活(陕西关中方言,意为做实事)的人几乎没有。唯其如此,网友这种新型而又虚拟的人际关系为许多网民所热捧。发一个吃饭的微信图片,就等于请你吃饭,发一壶烧得滚烫的热茶,就等于让你喝茶。如果是异性网友给你发一个握手、拥抱或接吻之类的图片,会让你感动得热血沸腾。如果曹操当年给每个士兵发一部智能手机,当士兵们口渴的时候,群发一张喝茶的微信图片,士兵们何须望梅止渴。岂不是望屏止渴。这也正是许多善良的网民被别有用心的骗子网民欺骗的原因。
网友让人情变淡的另外一种表现。有人把现实中的亲朋也列入网友之列
。小孩子脾气,因为网友来之容易,所以不加珍惜。像小孩玩过家家一样,今天高兴了,你就是我的网友,明天因某句话言语不投,就把对方拉黑。有“保留友名以观后效的”;有打入冷宫,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的。我最近就因为在某个同学群中,被喜欢开玩笑的网友给编了故事,让故事的主人公——我的一位老同学,把我拉黑。我觉得好笑。至于吗?言语不和,志趣不投,不在网上交流就是,何必割袍断袖。难道现实中也从此不再见面吗?人说抬头不见低头见,有这个必要吗?小题大做也!
网友让亲情也变淡。网上有这样一则视频。过年的时候,某农村一户村民家中一方土炕上,一位老奶奶被自己的一大群儿女和孙辈包围。按说,儿孙绕膝,乃天伦之乐,但这个老奶奶却乐不起来。因为这群人人手一部手机,正专心致志的逍遥在自己的虚拟空间,其中不乏正和网友聊天者。
网友让亲情变淡的另外一种表现 ,就是网络依赖性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刷朋友圈,就好像皇上上朝批奏折一样准时
。有人在饭局上,在车上,在旅游景点上,总不忘与网友聊天。甚至把自己吃饭、睡觉等琐碎事都嗮到网上。不为别的,就为一个假的不能再假的赞字上。
网友的存在,让低头族增多
。因网络聊天导致各类事故的现场触目惊心。网友数量的增加,让手机生产商和网络运营商获得丰厚的回报。春节前日,在现场某临街手机店,发生这样可笑的一幕,一对父子本来进城买过年用品,却在销售员的三寸不烂之舌鼓动下,买了两部总价值三千元的国内名牌智能手机。
网友交流,成为一些喜欢显摆的人一种交流方式。我有一文友,自己在某网络平台发一首小诗,就像母鸡下了蛋一样高调,连篇累牍的发到多个群里,还不忘加一句,请大家欣赏。而另一位与之相关的人,画一幅画都要嗮到文学群里,美其名曰,让大家欣赏。
综上所述。网友交流,利小于弊。试想,一个人整天执迷于虚拟世界,于亲情、友情而不顾。无疑把自己置于死地。既然我也被人拉黑,我就回到现实中来,过好自己每一个实在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