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中,山里的中秋节别有一番风味儿。山里的中秋节特别看重的是团圆。山里的中秋节也就围绕着团圆这个主题进行。
因为团圆两个字都是全包围结构,所以跟这两个字搭边的活动更加令人神往。记得那个时候,山里人有一句口头禅“管他有吃没喝的,中秋节一定要过。”本着这一理念,在外求学或工作的人一定赶在中秋节前赶回,以便和家人一起过节。过节当天,母亲会烙下圆圆的饼,以便在中秋夜敬月亮。之所以敬月亮,是因为山里人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月亮的敬畏。敬月亮的另外一种食品就是月饼。不管家里的日子多艰难,月饼必须购买,哪怕人手一个。山里月饼的来源有两种,一是直接购买,二是出门的女儿送回来的。中秋节课这天,不管老女婿还是新女婿,哪怕未婚的女婿,都要提上礼品去丈人家赐节。赐节礼品中至少有一样月饼。或者干脆说赐月饼去了。基于这个层面,山里的中秋节也可以叫探母节。
山里的中秋节之所以这么氛围浓厚,还在于节日当天的饭食。因为这一天女婿女儿要上门赐节,所以就得浓重一些。当然从改善伙食开始,腊肉、鸡蛋等在这一天派上用场。家庭主妇亲自下厨,一般要做五六个菜,以示对客人的重视。这顿象征团圆的饭的主食就是包饺子。一家人酣畅淋漓的在一起吃一顿象征团圆的饭,是一种享受。
然而,随着高科技的普及,山里人的中秋节节味儿被逐年变淡。出门的女儿不一定非得在中秋节这天回娘家,也不是非得在这一天赐月饼。一个电话,把心意带到就行。而中秋夜敬月亮的习俗也不被青年一代接受,自然谈不上传承。即使是这样,山里人依然保持着过中秋节的习俗。敬月亮的烙饼习俗依然为老年人所热衷。当然不只是敬月亮,还用来象征团圆,更用来丰富节日的餐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母亲在,脆生生的月饼就在
。我又吃到了母亲烙的状如月亮的烙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