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心想我犯了写作之大忌。因为同题的文章十年前已经问世,作者系前陕西农村广播著名主持人秋月。唯其如此,我还是选择雷同。因为我和郭老师的交情同样深厚。
初识郭老师是在西北五省(区)505杯农民诗歌大奖赛颁奖会现场。时间是1994年1月10日,地址是户县招待所。作为获奖作者,大赛把我们连系在一起。虽然因为彼此陌生等原因,我们没有对话,但从这一天开始,我知道了耀县华源诗社,也记住了社长郭建民。但此时只是停留在对其诗歌的敬仰。
1994年12月25日成立的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让我有幸更深刻的了解郭老师。我是首届会员,他是首届副会长。学会成立的大会在《陕西日报》社召开,郭老师和各界领导一起坐在主席台上。给我的印象是他面貌黝黑,中等偏上身材,不善言辞。虽然他因为创作成绩优异已经被破格晋升为国家干部,但他的那身老土的服装却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之后,在学会的刊物《黄土地》上,我对郭老师的了解更近一步。从他的个人履历我得知,他1942年出生于耀县农村,青少年时代起,就与文学接下不解之缘。但他的主要职业是农民,期间做过大队支书、公社委员、县委委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基层泥腿子干部。作为农民,他勤劳朴实;作为干部,他恪尽职守;作为诗人,他勤奋创作,出版个人诗集多部;作为农民诗社的负责人他呕心沥血,把诗社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风景这边独好。而这一时期的我,创作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长安》《教师报》《陕西农民报》《西安晚报》等发表过作品,但没有创作方向,大多属于即兴创作,更谈不上正确的道路。时刻有“红旗还能扛多久”的慨叹。郭老师的出现,无疑让我有了创作的信心。
之后的2001年9月,陕西省第二届农民诗歌大奖赛颁奖仪式在户县举行。作为参赛对象和获奖作者,我和郭老师有幸再次走到一起,遗憾的是与前两次相同,我们这次还没有相互打招呼,主要因为人家是农民诗人,我则是一个无名作者。记得那次他的《耀州锣鼓》一诗因为大气磅礴被评为一等奖。当他在颁奖会现场用耀州口音满怀深情地朗诵他这首诗的时候,会场里响起经久不断的掌声。我也打心眼里佩服,郭老师,好样的。
2003年3月28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以下简称农村广播)横空出世。我和郭老师的深交从此开始。作为农用车驾驶员,听广播成为我驾驶旅途中的精神享受。农村广播以其质朴的乡音,成为我的收听首选。当时农村广播有几大板块,比如中午12点由晓慧主持的《戏曲百花园》和晚九点由秋月主持的《今夜心语》还有每周日下午三点由席容、李宏主持的《家和万事兴》(后由秋月改版为《乡音乡情乡事》)这几档综艺或谈话类节目因为贴近农村生活而倍受三秦父老乡亲的喜爱。为了更好的激励听众参与节目,与主持人互动,这几档节目都设置了短信平台,给擅长用文字交流的听众搭建平台。具体步骤是,听众用手机把自己的文字内容编写完毕,在文字内容之后附上自己的姓名,发送到该节目的短信平台上,主持人在节目中予以播读。本来是听众参与节目的互动平台,却成为我们这些农村文学爱好者的创作自留地。我们把生活中的所感所悟用文字的形式编写出来,在节目进行中发送到短信平台,经过主持人的播读,我们的文字内容就进入了三秦大地的千家万户。首当其冲的是郭老师,记得主持人晓慧是这样播读其短信的。首先是3964郭建民老师发来短信,接着播读其短信内容。其中3964是他的手机尾号。从此3964成为其昵称。受郭老师的影响,我也试着把自己编写的短信发送到节目的短信平台,记得我发第一次短信是2005年3月28日农村广播两周岁生日之际,我写了一首《写在农村广播两周岁》的自由体诗,发送到下午3点由李宏主持的《家和万事兴》节目。主持人的深情朗诵,给我的作品增色添彩。农村广播无疑成为我们文学爱好者的交流园地,尤其像郭老师这样的大家的加入,更是让节目锦上添花。每天在节目进行的各个时段,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在收音机前守候。我们的心声会随着电波的传送,飘进彼此的耳鼓。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一场声势浩大的手机电波文学创作,成为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的钟爱。领军人物就是我的文学偶像——农民诗人郭建民。可以毫不晦言的说,这一时期,是我创作的丰收期,在以后的几年中,我用这种形式陆续发表了200多首诗歌作品,第一时间被听众接受。通过这个平台,我又结识了除郭老师之外,活跃在三秦大地上更多的同道中人。比如8929穆黎、7487窦允升、3553刘作宇等等。以至于以后的节目中,主持人不念我们的名字,我们照样可以通过手机尾号对号入座。我们的加入,不但丰富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也让农村广播因其节目内容新颖而倍受听众喜爱。主持人秋月在一次给我的《农村广播——永不消失的电波》一诗的留言中称“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的尾号3120这个联通手机号码也一直保存至今。除了业务需要之外,就是想保存对那段刻骨铭心岁月的记忆。
尽管经过多次活动的参加,又通过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联络,我和郭老师已经不再陌生。但真正零距离接触还是2006年12月16日铜川三秦百花诗社成立的当天。那天我受郭老师之邀前往铜川新区参加百花诗社成立大会。我们二人的手紧握在一起。距我们初识已相隔十二年之久。我这个在家乡无人知晓的无名小卒被郭老师委以三秦百花诗社副社长之要职。我心里明白,不是我多么优秀,而是郭老师给我一个锻炼和发挥的机会。郭老师是一个事业狂,认准的事,谁也挡不住。诗社没有经费,他多方联系7社会贤达,为诗社融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他的奔波下,新区一个叫新城村的村子(现在改为沮河社区)成为诗社的合作伙伴。企业搭台,文化唱戏。诗社的各项活动逐步跃上正轨。诗社小报《百花园》横空出世。诗社每年一次的活动,更是给我们所有成员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有了创作阵地,又有郭老师这样的名师指路。我的文学创作步入收获的黄金季节。通过诗社的搭桥,我认识了三秦大地上数以百计的文学爱好者。可谓道路越走越宽阔,百花诗社的工作也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赏。尤其每年举办的牡丹诗会、樱桃诗会,更是让当地一大批的的种植专业户宏图大展。
鉴于我的诗歌创作渐入佳境,郭老师不失时机的鼓励我出版诗集。起初我认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出书,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但在郭老师的盛情鼓励下,我还是跃跃欲试。记得在整理文稿时,想把自己的书名叫一个洋气的名字。但郭老师一再强调,要以农民诗歌为基调。还亲自给我拟了几个书名,例如《乡音》或《乡情》经过多次甄别,书名最后敲定为《不了的乡情》。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郭老师还于百忙之中,为我的新书题联、撰文。2009年3月,我的首部诗集《不了的乡情》承载着郭老师的殷殷厚望闪亮登场。为此,省电台故事广播主持人伍珂还把我邀请到她主持的《乡村故事会》节目中,让我给收音机前的文学爱好者交流创作经验。记得当时在节目中我说要感谢许多文学前辈,郭老师位列我的感谢之首。诗集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1000册诗集很快被赠送或出售一空。诗集出版之后,引起省作协的重视。我从1979年开始做的作家梦得以实现。是年,我加入陕西作家协会。
郭老师的目光,不仅停留在铜川新区,他的活动范围不想囿于三秦百花诗社。他要寻求更大的空间。2009年年底,陕西农民诗歌学会会长章立因病去世。在群龙无首之际,郭老师受命于危难时刻,做了第二任陕西农民诗歌学会会长。我被郭老师委以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要职,我们的新一轮协作再度开始。由于工作的接触,与郭老师的交往更密切。由于其领导有方,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工作日见起色。学会会刊《陕西农民诗歌交流》成为继三秦百花诗社社报《百花园》之后,协会会员的重要交流学习平台。从三秦百花诗社到陕西农民诗歌学会,郭老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到目前为止,学会共出版专著近十种,其中包括《百花风韵》《陕西农民诗歌六十年》《陕西农民诗歌志》等大型文献。这些文献中我的事迹和作品也在其中。除办好会刊之外,郭老师还组织了多次农民诗歌专题研究,举办第三届陕西农民诗歌大赛,以及第一、二届陕西农民工诗歌大赛。作为亲历者,我深感当郭老师助手的荣幸。比起郭老师的无私奉献,我自感弗如。
老骥伏枥志千里。郭老师给自己命“耀州老骥”之昵称,以示激励。他是一个与时俱进、勤奋好学志士。2003年,农村广播成立之后。他不顾年事已高,学习电脑操作,学习编发手机短信。并在网上建立个人博客。近年来还学习使用微信。受郭老师的启迪,我也刻苦学习高科技。可谓网络写作软件齐全。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好的导师。郭老师可以算作我最理想的恩师。也算诗友,更是忘年交。是他影响我、感染我、启迪我开展文学创作。感谢他让我定位到农民诗歌创作。让我摸索到创作的路子。就好像在慢慢长夜里遇到了北斗。生命中遇到这样的忘年交。四个字:今生无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