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关中一带的部分农村,有过古会的习惯。笔者作为古会的亲历者,曾经写过一篇《户县县城过古会》的文字,反响不错。本文想就古会的起源,发展,衰落,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古会的起源
古会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有待民俗学家给出答案。民间普遍认为,古会是老祖先留下的习俗。古会形同于过节,但有别于过节。过节是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共同习俗,例如端午节、中秋节等。而会则以村为单位,以农历为准约定一天为该村的古会,以此形成固定模式。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就是该村的过会日。过会和过节的另一个区别是,过节的地域广泛,地不分南北,凡中国人都过节,过会则狭隘到某个市县。以户县农村为例,从每年农历六月份开始,户县各村的古会就轮番上演。因为每年只过一次会,所以凡过会的村子都把古会看成村内盛事。一般来说,过会的前一日,该村村民就忙火开来,家家户户洒扫庭除,力求为过会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在外求学或务工人员于这一天赶回家里,以求团圆喜庆。过会当日,各家各户要筹备酒席,用以招待亲朋好友。过会的重头戏就是中午的以家为单位宴请宾客。前来赴宴的宾客必须携带烟酒副食等礼品,以示庆贺。会会相同,年年如此。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地方政府曾出头政策,把古会列入铺张浪费的范畴,叫停古会。八十年代初,政府取消了禁令,过会得以复苏,传承延续至今。
二、古会的发展
重登农村舞台的古会,自复苏之日起,内容被不断翻新,礼品以当初的单一品种,到后来的花样繁多,名烟名酒也顺礼成章的跻身礼品行列。随着官方的介入,古会又被赋予新的内容,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古会被列入基层干部的议事日程。过会当日,村里就组织文艺演出,从最初的电影、录像,到今天的秦腔歌舞,以示助兴。官方的介入,让古会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会除了丰富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也给精明的商家带来重大商机。古会前夕或当日,烟酒副食、以及日用百货被源源不断的涌入古会市场。县南的王某自十六岁开始就加入户县农村的赶会族,所谓赶会族,就是在古会现场兜售商品的流动商贩。从每年农历六月古会开始,到十月古会结束,王某从中获纯利达两万元之多。在短期内获得这样的收入,远远高出当地的劳动力水平。类似王某这样以古会作为发展平台,然后快速致富的个体户不在少数。被誉为赶会专业户。
古会除丰富农村文化和繁荣农村市场之外,也成为人们联络感情和传递亲情的纽带。有道是:“有心拜年,十五不晚。”意思是说,拜年可以从正月初一春节开始,可以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在某种程度上给走亲访友的人提供了广阔空间。而古会只固定在每年的某一天。到时候,可谓各路诸侯尽相赴会。从某种角度上说,古会给人们交流信息搭建了平台。致富或供求信息得以传播。尤其在科技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古会成为沟通城乡的连心桥。
三、古会的衰落
事物总是在发展中进行。随着科技和通讯业的进一步发展,古会首当其冲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不管远隔千里万里,一个电话,一个微信,甚至一个视频就可以缩空间于一隅。古会毫无疑问受到持有先进通讯工具人的冷落。再加上古会以请客送礼为套路的方式,由于其过于庸俗化,越来越不被人们青睐。笔者留意了一下近年来的古会场面,用每况愈下来形容,可以说恰如其分。
据不完全资料显示,今年户县农村的古会冷清许多。部分人家选择了不过会。部分村子的古会文艺助兴演出被自动取消。那位因赶会受益的精明商贩王某已经于两年前退出了赶会大军。类似王某这样退出赶会大军的小商贩不在少数。曾经兴旺一时的农村古会,几乎走到衰落的边缘。古会何去何从,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