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骑自行车的年代
(2014-05-21 19:17:54)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秦岭深山里当民办教师。那时候虽然有通往县城的山间公路,但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来说,却是相当的奇缺。往返于山区和城市的车辆大都是林区拉运木材的卡车。山里人往返县城就得求爹爹、告奶奶的央求这些货车司机顺路捎一程,香烟没少发,核桃、板栗都土特产没少送。但人家司机就是爱搭理不搭理的。就是答应你,也不会给你好脸色看。好在当年的《道交法》不像现在这样严谨,所以这些司机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会给出行的山里人开方便之门。我坐过多少回这样的便车,已经数不清了。因为我当年上学和后来当教师就无数次乘坐过这样的车,以至于今天,我还对这些司机心存感恩。
人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当民办教师那些年,很希望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由于山区的特殊环境,学校里约定俗成为每十天一大周,然后放假三天。这样算来,每个月往返于家到学校,就得两次。总里程约一百公里往上。那时候,我的家庭经济状况特差,再加上做民办教师的收入微博,买一辆新自行车谈何容易,或者干脆说是海市蜃楼的事。所以当别人骑自行车的时候,我只有眼红的份儿。有时候,别的同事借道捎我一程,内心里就要感激几天。三年后,一位老同事买了一辆新自行车,把他那辆骑了多年,浑身上下除了铃不响之外,其余啥都响的“红旗”牌旧自行车转卖给我。记得当时的售价是七十元,就这点钱,我还是分期付款。在这样艰难的时刻买自行车,可以想见自行车对我的重要性。
自行车虽然买回来了,可致命的事情是,我偏偏不会骑自行车。实话实说,在此之前,我除了偶尔坐自行车之外,可是从来没骑过这“洋机器”。好在我的性格是天生不服输,别人能做的事,我相信我能做到。学习骑自行车时的难度,并不亚于我十多年后的学习开汽车。自行车要求一个平衡,掌握不好,就立不稳,更不要说行驶。因为当年通用的是加重自行车,其车身较高,且前边有一横梁,给上下车造成极大困难。无论从前面跨车,还是从后面跨车,都得练一手熟练的基本功。好在我当年所在的学校附近,有两位热心大嫂(比我大不了几岁),见我还不会骑自行车,先是笑我笨,连个女人都不如。见我不愠不火,一副虔诚的样子,就手把手义务给我当起教练。她们分列于自行车后,用手扶住车后架,以保证车子的平稳启动。经过她们的合力“护”驾,经过我的
反复练习,很快掌握了驾车技术。打心眼儿里感谢她们的好为人师。
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技术,对我来说犹如如虎添翼。每当开学或放假,我都骑上我的爱车,穿梭于山间公路。从而结束了步行或搭顺车的历史。后来,我到了中心校,包括校长在内,我们共六个纯爷们。不论各自的经济条件如何,我们每人都拥有一辆自行车,无论是外出监考,还是到教委开会,拟或到百十里之外的县城进修,我们都是骑自行车结伴而行。记得当时我还戏谑的称我们是自行车队。好像还写过一篇《我们的自行车队》的散文,只是今天找不到了原稿。由于学校距乡政府驻地十多里路,我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七样事,要到乡里购买。我几乎包揽了这些事的全部。事无巨细,我都欣然骑自行车前往。顺便交待一下,我也是想借此给自己办个私事,或者直接说是假公济私。乡里有个邮电所,每周的一、三、五,邮件由县里寄到乡里,乡邮员则固定在每周六、日两天骑自行车把邮件投递到全乡个接收户。对文学爱到疯狂程度的我,免不了要把自己的稿件及时投寄至报刊杂志。还想急于知道报刊杂志有没有回信。这样我就趁给学校办公事的时候,顺便跑趟乡邮所。给自己办点私事。小小的自行车承载着我的作家梦。
在生活比较落后的年代,拥有一辆自行车,被看成比较风光的事。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还被列入三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收音机)之列。成为小伙娶媳妇时不可或缺的聘礼。当时就有人用自行车把媳妇带回家的。在某些程度上说,自行车在那些年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连乡镇干部都骑自行车。我自己也为之风光过,不论是去乡里开会,还是去县里学习,车后座载上自己的女同事,奔驰在乡间公路上,望着路边的风景,听着潺潺的山泉,闻着淡淡的花香。如入仙境,不能不令人想入非非,心旷神怡,那情那景,及至今天,还令人心驰神往。这是骑自行车时,给我留下的美好回忆。
有一件骑自行车旅游的事不得不提。那年五月,我在中心校工作,某天学校排练节目,准备六一儿童节在乡里汇报演出。我和一位同事经过合计,准备趁此机会骑自行车到一百多里外一个叫菜子坪的林区旅游。要去菜子坪谈何容易,其间要翻越秦岭。开弓没有回头箭,由于我们年轻气盛。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骑行,于当天晚间到达菜子坪。其中上下坡路各占一半。在通过主峰时,几位正在养护公路的工人师傅为我们竖起了拇指,称他们在此待了三十余年,都没见过骑自行车翻越秦岭的。前不久,我开车去菜子坪送货都是战战兢兢的,真难以想象当年是怎样骑自行车完成这段险象环生之旅的。那晚,我们住在一户姓冉的人家,老板娘漂亮得堪比一朵山花。由于走得匆忙,我们俩人身上的钱加起来也不足六元。除却当晚的吃饭住店开销,到次日凌晨,我们身上只剩下一元钱了。显然没有了吃饭钱。怎么办?总不能活活饿死。无奈之下,我只得帮老板娘挑水,起初这娘们还怀疑我图谋不轨。但当我说明是为了换口饭吃,便也欣然应允,这天我们俩吃了个肚儿圆,可愣是我义务担了七、八担水换来的。这位可恶的同事不但吃饱了饭,回到学校后还绘声绘色的给我编了个淡水泡妞的黄段子。以至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成为同事们的笑料,一是笑我俩骑自行车的冒险旅行,二是笑我所谓的“淡水泡妞”。这次骑自行车旅游,除了让我更好的亲近大自然之外,也让我放下清高,懂得怎样在不利环境下学会生存,比如我的担水换饭
然而,自行车也曾给我留下过艰涩的回忆。我的第一任妻子,当年那个曾投靠我的富平姑娘,就是我用自行车接进家门,在我任教的小学校里,和我生活了不到一月,她给我洗衣,做饭,把个生活简朴的我,收拾得人模狗样。好景不长,她父亲找上门来,执意拆散了我们这对鸳鸯。送她回家的那天是个寒冷的冬日,她坐在我的自行车后座上,有说不完的话。多愁善感的我,也预感到了事情的结局,当时我心里想的最多的词是天各一方。一百多里山路,我们愣是走了整整半天。毋庸置疑,这是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骑自行车,给我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既锻炼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又促进了同事间的互帮互助。然而社会的发展,自行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昔日里那些风光的自行车经营户,如今已是惨淡经营。再想想我们的今天,动辄就是汽车出行,既不利于身体健康,又不利于环保。老实说,由于开车过频,我现在已患严重的颈椎病,时不时的头晕。在加上汽车的速度过快,需要驾驶人员精神高度集中,所以来不及欣赏一路的风景。我去年在贵州半年,愣是没有完整的欣赏异域的风景。成为终生遗憾。在徒步行走的年代,我梦想去自行车的惬意,骑自行车的年代,我幻想驾驶汽车的舒坦。日久见真情,在拥有汽车的年代,我却真真正正的怀念骑自行车的年代。不过,有人现在又重新认识到自行车的优点,用其登山或郊游,这恐怕是我们身边最后一道靓丽的自行车的风景线了。不知能否风光依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