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包身工》的解读及教学
(2021-11-02 13:03:16)
标签:
教育 |
《包身工》的解读及教学
朱以光
包身工
主线:新闻事实
四点一刻:
四点半后:
五
六点-黑夜:
第二课时我重点探讨本文作为经典存在的思想性及其现实意义。具体步骤是:
一、
1、文中“包身工”的称谓有20多种,你能找出几种?
2、老师将其分成了下列三类,你知道分类标准吗?((1)带工者辱骂性的;(2)纱厂工作性的;(3)作者评价性的
包身工的“另类”称谓
(1)猪猡
(2)试验工
(3)生物
引导学生从“住的”“吃的”等文学性描写,深度感知包身工住的不如“猪圈”,吃的不如“猪食”,早已从“人”沦落为“蠕动”的“生物”,丧失了“人”的基本待遇。
“机器”
引导学生从“生病”(“芦柴棒”例)“穿衣”“做工”等方面深刻理解包身工经常挨打受骂,“人人得而欺之”“不文明的殴打”和“文明的惩罚”加身,她们只是别人强力驱使去赚钱的工具,丧失了人的情感、尊严、自由和一切权利,“人”被残酷“异化”。
“奴隶”
沦为“猪猡”称为“机器”的人,只能是奴隶,这就是包身工的必然结局,“芦柴棒”“小福子”和因托人写信而惨遭毒打的“记不起”名字的女工,都是明证;她们中的许多人最后注定是“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其实,包身工所有的“另类称谓”都记载了她们的血泪史,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二、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探究
包身工是如何从自由民沦为“没有锁链的奴隶的”?其悲惨处境,该谁负责?请进一步探究文本,以文为据,梳理、讨论后整理回答。
明确:
1、从制度的起源看(背景新闻一),是穷而被骗。
2、从制度发展看(背景新闻二),是暴利驱动。
3、从管理层面看(“芦柴棒”患重伤风遭毒打时,文中说:“……所以在这种法律的触手达不到的地方,他们差不多有自由生杀的权利。”),是法制缺位。
4、从社会局势看(文中说到为了牟利而女代男工时说“可是在半殖民地,不必顾虑到社会的纠缠和官厅的监督”),是弱国无能。
5、从包身工自身看(文中多处将其与顾正红事件后有“结合力的“外头工人”相比,说明包身工是“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是自我麻木。
总之,是中外“恶人”肆意妄为,双重压榨,共同制造了这人间惨祸。
三、本文思想性探讨
通过上述梳理探究,你认为该报告文学通过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包身工制度的深重罪恶,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严肃问题?请讨论后回答。
明确:本文揭示的实际上就是资本对人的控制和摧残从而使人丧失了尊严这一社会问题。马克思曾说:“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四、本文的主题延伸,即现实性意义探讨
作者夏衍说:“有人为我做过统计,说我写了七百多万字。我以为其中可以留下来的只有《包身工》。”作者这话难道只是肯定其点面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等写作技巧吗?只是肯定其作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吗?显然不是,作者在文尾“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其警世的意图,那么,70多年后,这样的警世意图还有意义吗?大家可以分析三个现实材料:
1、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ppt图片,学生精要评述)
2、2010年,富士康连续14起跳楼事件(学生尝试分析)
3、国家总理温家宝2010年新春讲话说,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学生理解含义)
这些是否说明,现代“包身工”还存在?某些丑恶的东西还在摧残百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足够的尊严?如果是,那我们任重而道远,那我们应该为了自己及子孙后代的尊严,在民生和法制等方面必须不懈努力!
五、作业巩固
整理课堂内容,并利用网络等资源,请以“现代‘包身工’给我们的警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题目自拟。
附:板书设计
包身工
经典
5、自我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