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包身工》的解读及教学

(2021-11-02 13:03:16)
标签:

教育

《包身工》的解读及教学

朱以光

    《包身工》是一篇经典的报告文学作品,曾经占据着高中语文教材的显著位置,后来的人教版也许是出于时代性的考虑不选此文了,新课改后的2004年人教版又将此文选入高中语文必修1的“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可见,2004年人教版编者对此篇“情有独钟”,一定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尽管每位执教者在处理具体课文时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和教学重点,但就发表至今已有70多年的《包身工》而言,如果忽略了超越时间性的“经典性”,那就可能浅读或误读了经典,那就可能对不起经典,对不起作者,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编者。也就是说,解读和教学本文,除了常规要讲的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外,还要重点讲解本文作为经典存在的思想性。

    那么,本文作为经典存在的思想性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和包身工制度的深重罪恶的揭露,它严肃地提出了怎样从罪恶的“资本”那里争取人的尊严的问题。而这个70多年前的问题,在当今仍然存在,甚至更严重,2007年的山西黑砖窑和2010年富士康14起连续跳楼等事件中,不是惊人地重演了“历史的相似性”吗?由此看来,只有解读领会了本文作为经典存在的思想性,才能让现代学生明白70年后它仍然可以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现实性指向,从而引领学生思考现代人的生存与尊严的问题,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人性与法制启蒙。而这应该是编者重编此文的重要目的之一,也应该是教师教学此文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此,我先用一节课处理了本文的结构,重点落实作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融合,在真实、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和包身工制度的深重罪恶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梳理成如下提纲:

包身工

主线:新闻事实        副线:新闻背景

四点一刻:  起床……起源:穷;被骗:包身

四点半后:  早饭……发展:无自由好管价低

    点:  上工……罪恶:包身工-冤魂

                                               -庞大

六点-黑夜: 下工……灭亡:黎明不可抗拒

 服役

第二课时我重点探讨本文作为经典存在的思想性及其现实意义。具体步骤是:

一、     关于“包身工”的“另类称谓”及其背后的学问

1、文中“包身工”的称谓有20多种,你能找出几种?

2、老师将其分成了下列三类,你知道分类标准吗?((1)带工者辱骂性的;(2)纱厂工作性的;(3)作者评价性的          

包身工的另类称谓

1)猪猡    懒虫    死娼妓

2)试验工   养成工

3)生物   机器(赚钱的、廉价的、血肉)    罐装了的劳动力

     滋养物     乡下姑娘    墨鸦     泥土      芦柴棒      被饲养者      奴隶      没有锁链的奴隶      冤魂

 3、这些称谓大有学问,我们选择三个,紧扣文本,研究研究背后的学问:

    “猪猡”

引导学生从“住的”“吃的”等文学性描写,深度感知包身工住的不如“猪圈”,吃的不如“猪食”,早已从“人”沦落为“蠕动”的“生物”,丧失了“人”的基本待遇。

“机器”

引导学生从“生病”(“芦柴棒”例)“穿衣”“做工”等方面深刻理解包身工经常挨打受骂,“人人得而欺之”“不文明的殴打”和“文明的惩罚”加身,她们只是别人强力驱使去赚钱的工具,丧失了人的情感、尊严、自由和一切权利,“人”被残酷“异化”。

“奴隶”

沦为“猪猡”称为“机器”的人,只能是奴隶,这就是包身工的必然结局,“芦柴棒”“小福子”和因托人写信而惨遭毒打的“记不起”名字的女工,都是明证;她们中的许多人最后注定是“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其实,包身工所有的“另类称谓”都记载了她们的血泪史,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二、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探究

包身工是如何从自由民沦为“没有锁链的奴隶的”?其悲惨处境,该谁负责?请进一步探究文本,以文为据,梳理、讨论后整理回答。

明确:

1、从制度的起源看(背景新闻一),是穷而被骗。

2、从制度发展看(背景新闻二),是暴利驱动。

3、从管理层面看(“芦柴棒”患重伤风遭毒打时,文中说:“……所以在这种法律的触手达不到的地方,他们差不多有自由生杀的权利。”),是法制缺位。

4、从社会局势看(文中说到为了牟利而女代男工时说“可是在半殖民地,不必顾虑到社会的纠缠和官厅的监督”),是弱国无能。

5、从包身工自身看(文中多处将其与顾正红事件后有“结合力的“外头工人”相比,说明包身工是“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是自我麻木。

总之,是中外“恶人”肆意妄为,双重压榨,共同制造了这人间惨祸。

三、本文思想性探讨

通过上述梳理探究,你认为该报告文学通过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包身工制度的深重罪恶,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严肃问题?请讨论后回答。

明确:本文揭示的实际上就是资本对人的控制和摧残从而使人丧失了尊严这一社会问题。马克思曾说:“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还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些话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本文的主题是非常恰当的。它让我们在资本的残酷面前必然思考:国家、社会及个人在用好资本的同时,必须努力争取并捍卫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让人有尊严的生活!为此,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在内,都要推进并捍卫法制建设,切实有效地关注解决民生问题,让我们随时随地都活得有尊严,生活得更有人性!

四、本文的主题延伸,即现实性意义探讨

作者夏衍说:有人为我做过统计,说我写了七百多万字。我以为其中可以留下来的只有《包身工》。”作者这话难道只是肯定其点面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等写作技巧吗?只是肯定其作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吗?显然不是,作者在文尾“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其警世的意图,那么,70多年后,这样的警世意图还有意义吗?大家可以分析三个现实材料:

1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ppt图片,学生精要评述)

22010年,富士康连续14起跳楼事件(学生尝试分析)

3、国家总理温家宝2010年新春讲话说,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学生理解含义)

这些是否说明,现代“包身工”还存在?某些丑恶的东西还在摧残百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足够的尊严?如果是,那我们任重而道远,那我们应该为了自己及子孙后代的尊严,在民生和法制等方面必须不懈努力!

五、作业巩固

整理课堂内容,并利用网络等资源,请以现代包身工给我们的警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题目自拟。

附:板书设计

包身工

经典   思想性

               悲惨:  猪猡    +    机器    ——   奴隶

               根源:       1、穷而被骗

                            2、暴利驱动

                            3、法制缺位

                            4、弱国无能

5、自我麻木                                 

      思想性:  资本——尊严:契约、法制

      现实性:                民权、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