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

(2021-02-15 11:50:26)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

                         安徽省岳西县天堂初中    王凌云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及第一次接触的文言生词。

2、把握文章的内容及行文层次。

3、欣赏作者现身说法的劝勉艺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朗读为线索串起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读准读顺、读懂、读出情境、读出情感,层层推进。

2、为避免课堂“死于章句”或“废于清议”,将文言词语教学与文意理解、情感把握融会贯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宋濂追求精神享受,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老师跟你们说过:读好书好文,就是和许多了不起的心灵对话。今天,我们就要通过一篇经典古文的学习,走近一位了不起的文人。他是谁呢?他就是被朱元璋称为“开国第一文臣”,被刘伯温赞为“当今文章第一”的宋濂。

 宋濂,我相信大部分同学都还是第一次听说他,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大屏幕展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勤奋好学。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他在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他著有“宋学士文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指名一生朗读屏幕上文字。

师:读得很清晰,请坐。请同学们注意老师用红字标注的内容,从这些我们可以发现宋濂的学问不是一般的渊博。宋濂,有这么渊博的知识,那他读书时时怎样的情形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二、解题,了解文体特点

 师:请同学们齐读此课题。

生齐读

师:同学们从这个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生:这篇文章是送给“马生”的。

师:马生是他的名字吗?

生:不是。“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书下注解有.

师:真不错。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师:你们还从文题中读到了什么信息?

生:这是一篇序文。

师:对!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书下注解也讲了“序是一种文体”。那么,序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呢  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展示

     序,文体名,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和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

     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本文即属赠序。

师边读边讲解。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听读课文

师:老师告诉过你们,学习文言文,少不了反复的朗读。首先,让我们听这篇课文的录音,听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做一件事——标注生字词的读音。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扫清字音障碍

师:好,听完了录音,有一个小小的挑战,请看大屏幕

这些字,我能读准

嗜(                       硕(          

叱咄(                   俟(          

负箧(      )曳(      )屣(      

皲(      )裂             媵(         )人

衾(                       绮(        

容臭(                   烨(         

缊(         

师:谁来应战?

一生读注音。师纠正、强调。

师:不错!挑战基本成功,给予掌声。

3、读对句读

屏显重点句子的句读

 /幼时 / 即嗜学

以是 / / 多以书假余

/ 乡之先达 / 执经叩问

负箧曳屣 /  / 深山巨谷中

主人  / 再食

 / 白玉之环

略无 / 慕艳意

 / 中有足乐者

 / 余之勤且艰 / 若此

师:同学们,老师说过,文言文原本是没有标点的,虽然后人给它加上了标点,但能读对长句的句读,仍然很重要。大屏幕上,老师将此文中一部分句子的句读标了出来,是考虑到你们暂时还不懂这些句子的意思。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标注齐读这些句子,并将老师的标注标到书上。

4、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扫清了生字词的障碍,标注了句读,接下来,你们自个儿、大声地将这篇课文读起来。

生自由朗读。

5、齐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不过,我还想听你们齐读课文的声音,因为,在我心中,朗朗的读书声是这世间最美的音乐。

生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读出整体文意,读出层次

1、读出整体文意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老师还想你们将此文最后一句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盖余之勤且坚若此”。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哪位同学能帮我们解释一下?

生: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师:很好!就是这个意思。同学们能从这句话推断一下此文大概写的是什么内容吗?

生:大概是写宋濂读书时的勤奋和艰苦。

师:对的。这应该就是此文的主要内容。

2、读出层次

师:老师告诉过你们,写文章,真情实感很重要,层次分明也很重要。宋濂,一位了不起的散文家,他的文章是不是层次分明呢  如果是,你能找出标志性的语句吗?

生:余幼时即嗜学

师:幼时,好!还有吗?

生:即加冠

师:“加冠”是什么意思,你能给我们说说吗?

生:就是成年的意思,书下注解有。古时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束发戴帽。

师:很好!那加冠礼以前的男子怎么称呼呢 我们以前学的哪篇课文里曾提到过一种。

生:《桃花源记》里提到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说明有称为“垂髫”的。

师:非常棒!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束发,男子十五岁。再接着说,此文只有两个层次吗?

生:还有一个层次,标志性语句是“当余之从师也”。

师:对。此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就是这样的

大屏幕显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宋濂是以时间为序,分三个层次来叙述他求学时的情形的。之所以层次分明,这三个标志层次的句子功不可没,同学们齐读。

五、精读课文,读出文意,读出情感

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宋濂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我们就来精读此文,从字里行间来看他勤在何处,苦在何处。

1、解读课文第一个层次

女生齐读

师:我听女同学读得很柔和,是不是暗藏玄机呢  ,我们来探究探究,看看能不能揭秘。

师:你从哪些文句中读出了小宋濂读书之勤苦?

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师:哦,你能大致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意思吗?

生:我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看,只好从有书的人家去借,并自己抄写,计算着日期归还。

师:哦,但是这个句子中“借”字之前明明有个“假”字啊?不是真借吧?

生:……

师:其实,这是个复义词。假在古语里有借的意思,比如说“假以时日”。的确,从这里可以读出他的勤奋艰苦,因为不仅借书,还要抄书,而且古人抄书是用毛笔抄,他们根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笔,,要磨墨,可以想象他们抄的速度肯定比不上我们现在写字的速度。哪个同学说说还能从哪里读出宋濂的勤奋和艰苦?

生: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师:哦?是说天气比较冷吗?

生:不是,是非常冷。

师:哦,大寒,是非常冷的意思。那么,到底冷到什么程度呢?

生:砚池的水都结冰了。

师:结了一层薄冰?

生:不是,是厚厚的冰,因为是说“砚冰坚”。

师:理解得好!这简直可以说是滴水成冰了。那小宋濂可以歇一歇,等天暖和一些再抄书,是吗?

生:他没有歇。因为文中写了“弗之怠”。

师:对,“怠”是“懈怠”的意思,“弗”就是“不、没有”的意思,我们现在还说“自愧弗如”。

师:天气这么冷,路上肯定会结冰,小宋濂去送书时,肯在定会走得小心翼翼吧?

生:不是。他是跑着去送的,因为文中写“走送之”,“走”在古时是“跑”的意思。

师:很好!我们知道的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小宋濂跑着去送书,是生怕超过了期限一点点。读到此,老师仿佛看到了小宋濂抱着书,在结冰的路上不停地跑着,无数次跌倒,又无数次爬起,为的是赶快去还书,为的是还能继续借书读。老师好心疼这个小宋濂啊!同时,又很钦佩小宋濂。刚才,女同学们读得很柔和,是不是潜意识里也有怜惜的因素呢?不管是不是,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带着这些情感再次读一读这个层次。

2、解读课文第二层次

师:宋濂成年之后,还那么艰苦的学习吗?请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二个层次。

师:读得很整齐。你从哪些句子读出了成年的宋濂依然勤奋刻苦地学习呢?

生: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师:是说他经常到百里之外去请教吗?

生:是的。

师:是吗?经常的常应该怎么写?

生:哦,不是。是曾经的意思。

师:对..这两个字同音不同形,也不同义,要注意分清。“乡之先达”是指什么人呢?

生: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师:宋濂跑这么远的路,向向“乡之先达”请教问题,“乡之先达”应该很欢迎他,对他和颜悦色吧?

生:不是。

师: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未尝稍降辞色”和“或遇其叱咄”。

师:“辞色”是什么意思?

生:言语和脸色。

师:“未尝”是从未的意思,看来这个“先达”是个非常严肃,不苟言笑的人。“叱咄”是什么意思?

生:训斥、呵责。

师:哦,这个先达不仅很严肃,不苟言笑,而且脾气不好,那么,好学如宋濂,即便不会拂袖而去,也会心生怨恨吧?

生:不会。因为书中有“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以看出,他一点也没有怨恨,相反他很尊敬老师,等老师气消了,他再请教问题。

师:说得好。宋濂很尊敬老师,很渴求知识。可以说“吾爱学问,也爱吾师”,值得我们学习哦!

师:由此可以看出,成年后的宋濂在学习上仍然很勤奋刻苦,而且这苦还是他自找的,一般人不会那么做的。他这种不辞辛苦主动积极求知的精神,对老师的尊敬都让人敬佩。我想请一位带着这种尊敬的情感读一读这个层次的文字。

生读,师生点评。

3、解读课文第三个层次

师:宋濂那么好学,想必能进学堂读书应该是他最大的愿望。他实现了这个愿望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实现了,从第三个层次可以看出。

师:对,请全班同学齐读此层次内容。

生齐读。

师:宋濂进的学堂是一所什么样的学堂?老师给你们两个选项——平民学堂、贵族学堂。

生:贵族学堂。因为文中有“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就是说他的同学身上穿的,头上戴的,腰间佩的都很华贵,珠光宝气。

师:说得好!这样的穿戴是典型的富家子弟。这里的“腰”是名词作动词用,为“腰佩”的意思。,同学们要记住。

师:这样一所贵族学堂在宋濂家附近吗?

生:不在。因为文中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说明宋濂家距离那学堂很远。

师:“深山巨谷”说明到学堂要翻山越岭,的确很远。“负箧曳屣”是什么意思呢?

生: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师:为什么拖着鞋子呢?

生:注解上说“鞋子破了”。

师:鞋子破了,穿着不合脚。背着沉重的书箱,拖着破旧的鞋子,还要走在深山巨谷中,这种情形,什么样的季节最难走呢?

生:冬季,下大雪的时候。

师:对!文中说,走在下着大雪的深山巨谷的宋濂是什么情形呢?

生: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师:脚冻裂了都不知道,说明冻僵了,而且,几乎全身都冻僵了。真是冻得够呛啊!到了房间,应该好些了吧?服务员会端一碗汤给他喝,暖暖身子,是吗?

生:不是!是用热水给他捂捂。

师:对!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古语里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而喝的汤用“羹”表示。冻僵的宋濂,用热水捂一捂,就暖和了吗?

生:不是,还要用被子盖上,而且这样很久才能暖和过来。

师:同学们,试想一下,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穿得破旧,而且冻成这样,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可用哪个词?

生:惨!

生:狼狈!

师:对!宋濂的样子,在许多人眼里,都是够狼狈的了。然而,老师虽怜惜他的狼狈,更欣赏他的狼狈。因为他是为了求知,否则,他完全可以避免这种狼狈。他的学问,他的知识会让人不敢取笑他、小觑他!

师:前面说,他住在旅馆里,我们知道他肯定住不起好的旅馆,那他吃的饭食应该还不错吧?

生:每天只能吃两顿饭。

师:“再”是“两次”的意思,我们现说的“一而再,再而三”中的“再”也就是“两次”的意思。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看出,为了上这个学堂,宋濂的在“衣、食、住、行”上样样都苦,那他羡慕他的同窗吗?

生:不羡慕。因为书中有“略无慕艳意”,说明他一点也不羡慕。

师:说得好!“略无”就是“毫不,一点也不”的意思,我们在《三峡》里学过“略无阙处”,就是说“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师:那宋濂为什么没有一点羡慕呢?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师:“足乐者”是指什么呢?“口体之奉”指什么呢?

生:读书学习。

生:“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师:好!由此可以看出,在宋濂心中,求知学习的快乐远远胜过了物质享受,他的追求真的不同于一般人,他的情趣是高雅脱俗的!真的令老师敬佩啊!相信同学们也会敬佩他!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带着对宋濂的敬佩之情朗读这个层次的文字。

一生感情朗读。师生点评。

小结:读此文,我们感觉宋濂求学的过程简直苦不堪言,可宋濂却觉得“值得快乐”,这种苦和乐怎样统一在他的身上的呢?

讨论明确:我们看到的“苦”是宋濂身体上物质上的“苦”,“乐”是宋濂求知学习的满足感成就感。它们和谐地统一在宋濂身上,是因为他有脱俗的精神追求。正所谓“谈读书身苦心乐”(板书右联)。

六、结读课文,欣赏劝勉艺术

师:我们学习了此文的内容,但老师有个疑问,课题明明说此文时送给“马生”的,为什么通篇都是在说自己读书的情况呢?其实,选入我们教材的只是节选了文章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有如下文字

大屏幕展示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师:同学们,能从中读出了什么吗?

师生对话明确:是勉励同乡人刻苦学习。

师:既然是勉励马生刻苦学习,为什么说自求学的经历呢?

师生对话明确: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避免了空洞说教,这种委婉的劝勉,不会让人反感,容易接受。这正体现了宋濂的用心良苦,情真意切。这是一种很好的劝勉艺术。

板书左联:劝马生情真意切

七、拓展延伸

   师:宋濂的刻苦学习的经历,宋濂对晚辈的拳拳之心,早已成为了一段佳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相信同学们学习了此文之后,内心也有所触动,请同学们以“宋濂,我想对您说——”的句式,对宋濂说几句话。

 板书横批:古今典范

八,结课

师:同学们,今天,关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就到此为止,可是,关于宋濂为人和为学的精神品质的学习,应该是我们终生的功课!

下课!

板书设计

                        古今典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