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意、大海派
(2013-07-03 11:17:42)
标签:
最好言之上海大海场地 |
分类: 【海派文化思考】 |
保护海派文化,其中有一点,很可能是被我们所忽略的。
就是鼓励、扶持那些土生土长的老上海人创业,特别是老上海中的年轻人、中年人创业。这种业不是什么IT创业。而是,体现海派文化中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方面的创业,也就是海派小生意的创业。
千万别小看了这种小生意,小生意背后却有大大的文化。
组成一个地方文化的,除了那些建筑、雕塑、剧院、乐团之类的软、硬件之外,最重要的、也是人们直接可以感受到的,就是那充斥街头,由当地人经营的各种各样的小生意。
你能想象没有了咖啡馆的法国吗?你能想象没有裁缝店的意大利吗?你能想象没有茶餐厅的香港吗?你能想象没有小吃店的台湾吗?
如果说,一个城市的文化好比一锅汤。那么,那些大的、高的文化表象只是这锅汤里的菜。而那些充斥街头的、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小生意,才是这锅汤的主体——汤水。正因为有了这些汤水,菜里的味道才会浸泡出来。加入更多的菜,这锅汤的味道才会更好!
我们现在保护海派文化时,注意到了这锅汤里的菜,比如历史建筑的保护、文化典故的挖掘、艺术团体与教育的投资、创意产业的开发,这些都是必须的,但是,这些都只是汤里的菜,要让这些菜的味道发挥出来,我们现在缺少的是汤水,或者缺少正确的汤水。
上海现在的街头不是没有小生意,而是,这些小生意与海派文化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些小生意都不是由承载海派文化的老上海人经营的。换言之,上海现在不是没有汤水,而是汤水不对,要保护、恢复海派文化,就必须鼓励、扶持更多的老上海人去经营那些有海派特色的小生意,发挥老上海人的海派文化底蕴。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海派文化的氛围又会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
(从某种方面来看,保护海派小生意比保护上海话更重要。)
有了这样的海派文化氛围,对于新上海人来说,也有了一种引导,知道海派文化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上海需要什么,ta们也可已融入上海,为上海添彩。
但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上海人在长期的都市生活中,已经没有了创业的动力、技能与价值观。要么找一份铁饭碗,要么收收房租,很少会有想法说,去做一门小生意的,甚至有些看不起做小生意的。
这个问题我们要这么看,老上海人是有做小生意的才能,有做小生意天赋、有做小生意历史渊源,绝对有做小生意的聪明。
关键的问题是,作为政府、媒体以及有立升、有见识的上海人如何去发现、引导、开发上海人的这种潜力。创造条件让上海年轻人以做小生意为时尚,以独立生活为时髦。激发TA们的热情,去发掘各自家中的生活秘诀,发动长辈献计献策。大家发现、重视了,相信不久的将来,年轻人中一定会出现一种小生意学习、创业、投资的风尚。
不要小看海派小生意,海派文化的振新也许就从这里开始的。现实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有品位的人来上海都喜欢逛沿着淮海路两侧的小路,为什么呢?原因非常简单,不是因为那里的梧桐,而是那里密密麻麻开着各色由当地上海居民开的,很有海派格调的小店。
这也就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在民居(家)中做生意的问题,按照法律规定在民居中做生意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也请有关部门考虑到海派小生意对海派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在清理的同时也能另辟场地,维系这些让海派文化有海派味道的小生意。
说到底,海派文化的生命力,不是历史,不是建筑,不是艺术家们,也不是老克勒们,而是,把海派文化作为自己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判断、精神寄托的普通社会大众。维护TA们的应有的生活方式,维护TA们这种生活的尊严,就是对海派文化的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