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月与语文教师书》分享(3):做一个善于思考的语文老师

(2017-08-20 14:52:33)
http://s12/mw690/001KmD1czy7eQw45GNJcb&690

做一个善于思考的语文老师

20164

 

    教育家于漪先生为《语文每月书》写的序中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照录如下:

对语文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可否让参与者多谈一点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是怎么形成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什么是症结所在,就问题论问题效果如何,怎样才能标本兼治,怎样才能排除消极因素的干扰,等等。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引导教师重视思考、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形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可能比讲述几个方法更有价值与意义。

于老师谈的是如何搞活教研活动,老师多交流,多讨论,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创造的智慧在聚合中升华,教研活动就有质量,就有吸引力。所以,语文老师爱思、善思,是活动的催化剂,也是活动的根本性宗旨。

于老师的话引发了我的更多思考。

    作为老师,大多数时候是跟学生打交道,是在课堂上教书育人,时时处处需要思考,事事人人需要思考。如果对我们平常的思考做些思考,大约能有以下几点发现:

    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局部思考多,比如教材上课文较多,我们首先想到教学时间不够,于是“赶进度”,“一个劲儿往前走”,至于课文是不是等同于语文课程,语文教材是不是应该调整、补充,诸如此类全局性的观瞻明显不够。

    我们对教学方法与技术思考多,比如课上要讲什么内容,怎么提问,怎么板书,作业要怎样设计,基本都会准备,至于学生这方面的基础怎样,有什么需要,每个人的语文学习是否应该作规划,是不是应该有个性化指导,诸如此类关于学的深度思考显然不多。

    我们对眼下与现在思考多,比如这次作文学生一定要写到300个字,写不生动就要让他把同桌好的句子抄下来、背出来,这次考试分数下降了就要联系家长以示劝戒,至于有没有伤到学生的自尊心,会不会影响他对学科的情感或态度,诸如此类的长距离思考显然也不多。

    写完这些,我得说,很多时候,我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幸运的是,在年轻时,我有机会读到不少学者、名家的著作。在走向中年的过程中,还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优秀的人师,于是,我得以在这样一个平常的日子,去思考语文教师要不要思考以及如何思考的问题。

不能说,不会思考的老师一定教不好书,但是能教好书的语文老师,一定是善于思考;能教好学生的语文老师,也一定是善于思考的。

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夜晚,我向诸位交流自己浅薄的思考,全然是假思维的翅膀,希望能顺着于老师指明的方向,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努力——这样的人生也才是有意思的。

 

思考的方向也许需要改变与完善

首先是从课文到语文。

以前我们大多思考一篇课文怎么教,从研读文本到设计教案,再到实践、反思,这是专业的道路,一次次循环,一次次练习,专业能力日渐提升。

慢慢地,我们认识到课文可以是目的,也可以是工具。此时,语文的价值开始凸显。于是,有了单元教学,有了学期课程计划。我们开始更多地从语文的角度,站在课程的高度,来研究一篇课文。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实践中其实并没有这样尖锐对立,而是圆融统一,相得益彰。因为,教文,就是育人。这样的教显然提升了师者,也考验了师者。

其次是从教到学。这才是真正的艰难的转轨。从教到学,不是要教师从将军到奴隶,而是从学的角度、需求来考虑教——教,本因为学而存在,自然也因学设教。教师,是自己的主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与效益;学生是他们自己的主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精神也成长了,才能证明教的价值。对学的研究,至少包括了研究儿童,研究汉语文学习的规律。两者在当前来看,都是偏弱。儿童研究,最后的目的是研究儿童以尊重儿童,懂儿童。学习研究,是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

最后,还想说思考自己。教师的职业价值是什么,语文教师呢?在今天地球成为一个村庄的时候,语文人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于漪老师在《我和语文教学》里说“难在自我塑造”,读她的另一本《语文教学谈艺录》,或许能寻得一些答案:清醒地认识自己,从功底到视野,再到驾驭(教材与课堂);锤炼教学语言;源头活水流淌;激情似火,开拓创新。“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候,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

 

思考的路径也许需要改变与完善

上面谈了思考的大概内容与领域,接着谈思考的路径。

1.在教学现场中思考

2.在专业阅读时思考

3.在伙伴互助里思考

 

思考的花朵也许需要盛开与沉淀

于老师在序中还写到:“实践出真知,上课时与学生心灵交流,思想碰撞,天天有新情况,新思考,惊喜、丰富、有趣,思维王国色彩斑斓。退休,丢失教学现场美丽的风景,生命几乎萎缩了一半,我这点真切体会或许也可作点参考。”其实,于老师虽然离开了讲台,但是她虽年已耄耋,至今还主持上海市语文德育实训基地工作,带教数十名教师,经常听课、评课,还经常出席各种重要会议,即席发现讲话。无论点评还是讲话,总是高屋建瓴,思维敏锐,视角独特,听着入耳入心。有人说,于老师早已做到了“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于老师的精彩与不凡,在于她“一切为了民族”的教育信念,也在她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于老师一直忘不了曾连续听她课半年的市教研员杨质彬老师,感谢她“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我思考,寻求解答”、“ 全是问题,全是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润物无声地引导你往语文专业里钻,启发你怎么教学生,怎么善待、呵护学生。语文教师不是先知先觉,但绝不能不“知”不“觉”,做操作工,他必须“知”必须“觉”,必须深刻认识所从事专业的价值与意义,必须清醒地领悟到肩挑教育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扎扎实实钻研教书育人的规律。”

于老师实践着,思考着,用笔记录下她思维的火花,采撷思考开出的美丽的花朵。于老师很忙,但她写了很多书,记录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记录自己的思想与创造,这是很令人深思的。

思考是一棵树。尤其是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记录思考的果实,可以捋思路、明方向,可以发现短长、解释规律、激扬情感、抒发志向。现在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课题,定期记录实验的结果与心得,对取得的成绩与成功予以分析,得到原因,就可以成功制造成功。对存在的问题也同样给予分析,获得教训,就可以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现在,记录思考过程与成果的工具还是很多的,除了一般的论文、案例外,还可以是录像、随笔等。包括学生的学习作品,如作文、日记、读书笔记等,凡是有助于思考,有利于深入实践的,有利于育人的,也都可以作为资料,加以保存。最近,我读到贾志敏老师的一篇文章《珍藏四十年的作业本》,讲述了自己在40年前讲学生作业本保存下来的故事。当年轻老师向贾老师取经时,贾老师说:“一个孩子考分不一定很高,假如他自小酷爱读书,喜好发问,不怕吃苦,乐于助人,那么,长大以后很大可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我会悄悄地将其作业本、发言稿、照片等仔细留好,静候着他长大以后带给我喜讯。事实证明,被我看好的孩子,成人以后干出点名堂的还真有不少:当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被世界著名大学聘为教授的,成了德艺双馨的医师、理发师、建筑师的,还有名噪一时的电影演员……”贾老师的故事令人回味。这真是一个会教育孩子的老师。妙的是,他对教育的思考化作了一个个的本子,带给学生巨大的影响与教育作用。

总之,专业的发展是一条铺满荆棘与鲜花的道路。当一位老师迷茫的时候,思考能帮助他找到路标。当教育出现急功近利等各种各样的毛病时,思考又给了他一个GPS,让他永远领先一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