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赏为先
修改为轴 训练为重
——管建刚老师作文评讲课管窥
因其繁重、艰深,便少有人一本正经上作文评讲课,即使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各类名师舞台,亦是如此。于是,在听闻,在见识,在学习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后,我由惊讶而赞许而沉思。
如一缕春风,又似夏日甘霖,管老师的作文评讲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他把评讲课带离了教师一言堂的窠臼,他把评讲课引入了欢快有效、满目生机的大草原。
第一,
激赏为先,管老师的评讲为学生言语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作文评讲当以正面指导为主,激励为先,善于发现、肯定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进步,使他们尝到习作的甜头,产生将习作改好的强烈愿望。管老师的评讲课由四个板块组成,他独创的“欣赏”板块集中展示学生的精彩语句。一般的老师喜欢介绍或朗读学生的优秀习作,由此也能激励一二学生。管老师的独特做法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是被激赏的孩子成倍增加,他的这堂课有10位学生被大大地表扬了;其次,介绍语句费时不多,但学生易懂好学,可以激励更多的孩子“跳一跳摘桃子”:别人能写这样的句子,我努力一下也可以啊。
作文课要让每个孩子都有被表扬的经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管老师做到了。
管老师对学生的“欣赏”,并非满足于只表扬几个孩子,请关注他批改后选出的10余个句子,比如同是写讨厌数学,两位学生的语言各有特色:
要知道,数学是我的仇人,我越觉得没有信心的题目,就会对,而验算了不知几十遍、几百遍的题目,却会错!
为什么世上有数学?为什么世上有计算题?我讨厌数学,更讨厌计算。我那时一看见计算题就晕,因为我连9加6都要扳下手指,才能写上去,还经常出错!
对,这些语言很个性,也很真实。所以,管老师的欣赏,表面上是肯定语言的精彩,深层次则是对学生写“真话”的赞许,是对学生言语创新的的嘉奖。因为源自童心、发自真心,也因为不拘一格、别有创意,所以学生欣赏时笑声不断(实录中有5次“笑)。你看,管老师的高超之处就在这里,他是把教人习作与教人做人联系起来。课上,他如此意味深长地说:“这些话为什么精彩,他说的都是真心话的,都是心里话,精彩来自于真实,来自于你内心深处,有你的笑,有你的泪。”
多好!评“文”即评“人”,目中有“人”的评讲课自然充满了人性的温暖,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言语学习的快乐与发展的动力。
第二,
修改为轴,管老师的评讲为学生言语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进步的台阶;
评讲课有一个灵魂,或曰“轴心”,就是学生要学习修改,要动笔修改。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之说,正如修改文章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样,引导学生自改习作是评讲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管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其第三、第四板块“挑刺”与“训练”都着力于此。
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只批过这批学生的一篇习作,如何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仅以“挑刺”环节为例,管老师从班级实际出发,还是从句子入手,引导学生在读读、想想、议议中发现了三个共性问题,即“关联病”、“我想病”和“我病”。读管老师的“挑刺”板块,我脑海里跳出“咬文嚼字”这四个字。从学生习作中找出一些语句,互相讨论,师生互动,发现这些语句的错误所在并提出修改意见。从整个过程来看,面对同学(或自己)习作中出现的毛病、问题,学生讨论得津津有味,解决得顺顺利利。
有人会觉得这个过程意义不大,毕竟都是些不引人注意的小问题。我以为不然,一是这些小问题关乎学生学习语言的态度,这样做有助于他们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二是评讲要有效,可能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共性语病。诸如滥用关联词与“我想”的情况在很多地方、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存在,但并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管老师的这一做法显然是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言语发展的需求的。
这也启迪了我们:作文评讲课,要评要讲,评讲意在学生有所领悟,能够帮助他们把习作改得更好。同是修改,评讲课时的修改就跟指导课不同,效果也迥异。评讲课上的自改是在教师进行批改,并分析、综合全班作文情况后进行的,学生看了老师或同学的批语,听了老师的评讲或同学的评论,就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缺点,具体把握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从而获得进步,即使脱离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仍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即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第三,
训练为重,管老师的评讲为学生言语可持续发展磨砺了提升的利器。
管老师的作文评讲课最值得欣赏的是出现了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扎扎实实的训练,也即“寓情于景”这一写法的学习。
通过实录,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知识、技能的训练是很有针对性的。本次习作,管老师发现学生文中有景色描写,但是不能很好地与“情”水乳交融,有的甚至出现了常识性错误。于是,管老师推出了相关“训练”,这一训练是浓墨重彩,十分舍得花力气的。张志公先生曾就作文评改提出“因势利导”原则:“针对实际,就是‘因势’;合乎正确的方向和准则,才能‘利导’。”管老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习作水平,对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进行这样的训练,完全符合这一原则。
为了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管老师循循善诱,设计了“例话”、“说话”和“写话”这样三个台阶,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感悟到实践、由说到写的学习过程,考虑不可谓不周到,练习不可谓不缜密。其实,教师很有心,早在课堂伊始,就已经渗透、暗示了这方面的信息;其间,管老师还准备了4份下水习作供学生参考借鉴。
总之,这个“训练”板块匠心独具,颇有分量,既有教师的指导,又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在教学中巧妙结合,师生互动合作,使作文评讲课充满灵气与活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作教学中,这“器”当是作文知识、技能,但不是什么知识、方法都可以成为这时候学生的“利器”——只有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与方法,也就是“寓情于景”才是这一阶段这一班学生言语发展的利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