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984年的一天,NASA的几名工作人员找到海军,希望海军白送他们一架F/A-18用于研究。那时大黄蜂才刚服役,他们本以为海军不会答应。没想到,海军方面欣然应允,甚至毫不掩饰地冲着他们窃笑。几天后,他们见到这架大黄蜂战斗机时,才明白海军的用意。
——她的名字叫“丝线袋”,这得从头说起——
NASA代顿飞行研究中心是个顶尖试验科研机构,他们手中诞生过很多相当强悍的变种怪兽。1985年,他们启动了一个新项目:制造大迎角超机动试验机,探索未来战斗机的机动性极致。兰利研究中心率先进行理论研究,在阿姆斯、代顿和刘易斯中心的协助下完成了计算和验证。工程师的内心中已经有了未来高机动战斗机的蓝图,他们只需要试验机。NASA看中了F/A-18,他们要在F/A-18基础上改造一架最棒的格斗机器。
接下来,就需要海军的帮忙。海军非常愿意提供一架大黄蜂战斗机,而且希望NASA越快拿走越好。
这就是F/A-18A 160780,NASA是在库房里找到她的。她已经成了器官捐献者,大量零部件丢失,机身残缺不全,没有人认为她还能重返蓝天。NASA的人没有灰心,他们坚信能让她再次飞起来。
可是,事情没那么简单,知情人告诉NASA,她是一架不祥的事故机。F/A-18A 160780是9架单座批生产型原型机中的第6架。6对于西方人来说同样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她也是最倒霉的一架。6号机原计划用于试验迎角特性。1980年末,6号机在试飞中由于非正常螺旋的出现导致飞机失事,试飞员勉强把她救了回来,但严重受损。这次意外事故足以毁掉整个大黄蜂战斗机项目。为了避免这个敏感话题,计划人员在日常交流和报告中小心翼翼地避免提及“尾旋计划”,而代之以“那个计划”的称谓。
至于6号机160780,则被视作不吉利的罪魁,丢弃在库房中作为其他大黄蜂的备件供体,没人指望她还能飞。她只飞行了400个小时就被扔了。
NASA得到的就是这样一架飞机。
6号机160780是用一辆卡车运到NASA的,确切地说只是一堆散件而已。全机少了超过400个部件,布线系统的相关资料也少得可怜。
她,浑身都是丑陋与缺点,NASA却在她身上找到了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优点:
6号机是用于试验迎角特性的飞机,只有她才在后机身配置了应急恢复系统(ERS)。这套系统包括一个抗螺旋伞和一套备用电子、液压及燃油增压系统,使飞机在失去控制和(或)两台发动机同时失效的情况下,便于恢复。
这对于NASA心目中的大迎角研究机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是她了!”
接下来的工作非常艰巨。代顿的机械师和技术人员们为了寻找替代部件可谓绞尽脑汁。飞机则需要切断全部电缆,重新布线。1987年,在进行大迎角试验飞行之前,6号机160780进行了18个月的整修工作。
所有一切完成之后,她有了新的编号:NASA 840。
名字呢?工程师们为她取名叫“丝线袋”——西方谚语“You can'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猪耳朵做不成丝线袋。意思是,朽木不可雕)”。
这个名字既带有自嘲,又向当年嘲讽的人表达了幽默。
她以“丝线袋”的名字重生了。这个名字用红漆涂在了座舱下面。当飞机进行大迎角验证飞行器方案的喷涂时,这个名字改成了金色手写体的“丝线袋”。
后来,她的大名轰动航空界,那就是F-18 HARV,大迎角超机动研究机。F-18 HARV采用矢量推力折流板、可开合机头边条,实现70迎角的可控稳定飞行。
F-18
HARV取得了成功。NASA开始在她身上发现更多优点,她有着早期型的“软机翼”——海军最为厌恶之处,但正好适合用作AAW主动气动弹性机翼试验的基础。NASA在HARV计划之后立即着手为她改装更多设备,希望她能在AAW领域同样取得成功。
可惜,她在海军服役时受的伤开始显现出来。1996年6月加装新机翼时,工程师发现飞机垂尾底座上有严重裂纹。仔细检查确认,这一结构问题太大,无法进行修复。至此,该机不得不退出飞行。
从1987~1996年,F-18 HARV共进行了385次飞行试验。现在她在弗吉尼亚航宇中心展出,机身镶着金边,“丝线袋”的名字写在座舱旁,是金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