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羽杂记·随笔1《北航的B-25》(配图共6P)

标签:
华羽杂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馆b-25历史 |
《华羽杂记》系列另有安排,因此在网上主要发一些随笔,不太正式,随性随意:)
这随意的第一抹,我一直在想取什么名字好,一开始的标题是《我终于失去了全部的两个》
现在觉得还是快速让别人知道我写的是什么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B-25轰炸机
——彩虹熊
B-25是不用介绍的,这是本熊最早认识的几个飞机之一。
小时候自己莫名其妙喜欢上飞机,不过还是偏爱喷气式飞机一些,尤其是尖头的。那时我觉得二战飞机长得都差不多,都是一个大翅膀顶一个螺旋桨。正是这个时期拼装飞机模型开始出现在市场上。也许大家还记得,全绿的,4种,胶水是用玻璃瓶装着,需要用医用砂轮才能打开。3块1,不过家里没有给买,我就收集同学不要的图纸或损坏的零件。现在作个补充说明,这是大连玩具厂合作引进的TAKARA
1/100比例MiG-27、A-4、F-20、Yak-38——当年我是绝对想不到这套模型是为我在近20年后才接触并喜欢的《战区88》而推出的模型。
后来上海环球火柴盒飞机模型开始出现,第一个仿佛是零战,那个时候我们几个同学好像看梅赛德斯一样放了学必到商店看几眼再回家。说远了,几年后我要离开家乡,班里的同学就商量凑钱送飞机模型给我,大家挑了当时最大最贵,也就是环球火柴盒PK-405——B-25H/J米歇尔,1/72比例。
我隐约记得是13块5。
之所以提到这件事,这盒模型我始终没有舍得做,藏了起来。时不时拿出来反复打量,总也不舍得拆。后来实在忍不住用刀片把包装膜划开了一个口,这才第一次得见里面是什么。此后就是反反复复拆出来又放回去。好像一颗永远不会化的糖,心情好或不好都舔两口。
后来机缘巧合,我的亲戚又送给过我两盒飞机模型,其中一个是PK-38“海豚”,另一个却又是这PK-405——B-25H/J。我常把这两盒模型摆在一起看,有一天我觉得,我总算可以开工做一盒了。开工的喜悦至今难以忘怀,后来经历的是陌生、冒险、迷茫、徘徊、强弩之末与背水一战,虽然勉强完成,但终不满意。为了把自己的第一个作品藏起来,我竟再也找不到它。毕竟,我还有一盒全新的。孰料另一盒在搬家中遗失。终于我失去了两个,也是全部的所有。
之所以随性地聊那么多,因为我肤浅地觉得在60年前,也许也有一群人抱着和我一样的想法吧。1952年,在他们面前有两架泛着铝银色光泽的、全长将近16米的北美B-25“米歇尔”双发轰炸机,货真价实。那一年是北航的原点。
北航的一部分是原来的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清华航空工程学院飞机库原来有两架完整的B-25,我想可能是J型的对地攻击型。相传是1951年,董寿莘教授从当初的东北老航校拆运回来的。这两架飞机具体情况蛮难考证,因为当年在中国征战的B-25实在不少。1943年国军就开始陆续获得B-25,常德会战登上舞台,逐鹿南北,后面的事情不说也罢。总之先后获得多型多批B-25飞机,最多时同时装备64架。
1948年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在沈阳机场找到两架B-25,之后又找到4架。1949年4月7日,国民党空军一大队B-25J梁惠福机组起义至郑州,此后还有2架起义,均调东北老航校。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开始配属第一架B-25,后来逐渐增加到4架,1952年最后2架退役。
这些B-25J大部分是轰炸型,也就是机头带轰炸瞄准舱的玻璃头。不过清华航空工程学院的是对地攻击型,机头封闭作为炮舱。
到了1952年10月25日,北航正式成立。但学校各部仍旧是留在各地的,北航一部就设在清华大学的航空实验馆,飞机库及飞机、残骸、零件也成了北航最早的组成基础,这里面就包括那两架B-25J。
1953年6月1日,北京航空学院新校舍在百颜庄(这是个已经消失的地名,始于元代伯颜丞相,也作伯颜庄、柏彦庄、柏颜庄等。现在的北航科技园柏彦大厦也许得名于此吧,我不确定。)破土动工,北航一部向新校址搬迁时,飞机全部搬到新校址实习机场——也就是后来的北京航空馆。新机场没有机库,北航的老飞机也就开始了长达几乎60年的露天停放。
而这两架银光闪闪的B-25J来到新北航后,其中一架成了北航机群的“领头机”。另一架怎么办,其实反正两架B-25是一模一样的,何不把另一架B-25分解,一是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飞机内部结构;另一方面也能够把飞机分解成相应的各部分以分置各系,让各专业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学习。无论如何,反正还有一架完整的B-25嘛。
两架中的一架B-25被分解成了很多部分,分散到了各系教学楼和实验室里。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10周年华诞,作为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也开始筹建,并征集展品。这时,也许北航的这架B-25找到了它真正的归宿。它参加过抗日战争、经历过解放战争、见证了人民空军的建立、陪伴北航从无到有,它代表的含义很多,理应在新生的军事博物馆向公众展出。
很快,这唯一完整的B-25移到军事博物馆陈列。世事难料,在后来摇曳的岁月这架B-25被化成铝锭做了纪念相章。
终于,两架完整的B-25都遭解体,不复存在。
我刚跨入北航的时候,在航概现场课观看学习了多种飞机起落架的结构及收放,其中就包括B-25左侧主起落架。不过我记得观看的起落架比较多而且分布在不同地方,西方飞机也不少,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觉得许是来自于哪里的残骸吧。
谁都年轻过,大一时我也爱“探险”,其中一个藏满了宝藏的“金银岛”就是航空馆。白天去得多了,晚上睡不着也去(擦,我现在说这个真是不打自招)。有时夜里经常绕着航空馆的外墙一遍一遍地逛,看着这些月光下的银色美人。
就是这样的一次“探险”,我撞到了她的遗骸。我迄今仍旧记得,那不是在航空馆里,而是在航空馆后门(或者说北门)外面的杂草堆中,平时白天是几乎看不到的,只有在月光下那银色的蒙皮从杂草里泛出光,你才能找到。那是一截锯断的发动机短舱,她的一段残肢。截断的切口、断裂的脉络早已干涸,银色的蒙皮闪亮、黑色的蒙皮焦烂。
月光下,撕开的部分有些触目惊心,飞机该有的生命般的脉动已经是一种奢求,我朝里看去,还真的有生命,不是杂草,可能是某种灌木从冷却空气进气口的里面长了出来,只有十厘米左右的两个小枝丫。那一年可能是2000年吧。
后来我揣着梦想拼温饱,9年时间一眨眼,大概是2009年我听说航空馆的飞机搬出来了,便回去看看。其他的一悸一动不说,再次见到B-25的那段发动机短舱,我惊讶地发现9年前在那断肢里长出的两截小灌木还在。心里该想什么?只是希望新航空馆尽快建立起来,不管什么。
2012年,我真的很意外新航空馆建立起来了,所有的一切……不知该怎么说。我没有再看到B-25的那段发动机短舱,但是主起落架展示出来了,原来是在教学楼里并不随意展示的。
站在这里,我回想起少年时我的那两盒B-25模型,我终于失去了全部的两个。
清华学生与B-25合影,左三为陈一坚。此时这里是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的飞机库。(1952)
孙世长与B-25合影。那个时候北航已经建立,这里也被称为北航一部。(1952)
在北京海淀伯颜庄的北京航空学院新址实习机场,也就是后来的老航空馆。(1962)
北航老航空馆里的B-25发动机短舱。(2001?)
B-25发动机短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临时停机坪。(200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航空馆内的B-25主起落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