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allery.top-aviation.net/albums/userpics/10009/03~2.jpg
2007年8月23日,在第8届莫斯科航展进入了第3天时,俄罗斯米格设计局比较低调地公开展示了其“鳐鱼(SKAT)”无人攻击机的原尺寸模型。该模型在一个较小的库房内展出,据悉只有当地少数几个媒体和专业人员才能得以进入参观。
新型的“鳐鱼”无人攻击机(以下简称SKAT)主要用于防空作战。飞机采用大后掠角无尾飞翼布局,飞机机翼的前缘和后缘均相互平行,翼展与米格-29战斗机相当,俯视图投影类似于后掠角增大的美制B-2隐身轰炸机;进气口布置在机背前端,与大部分美制无人机相同;据称动力系统将采用一台克里莫夫设计局的RD-33型涡轮风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装备于米格设计局的米格-29型战斗机。
很多媒体认为SKAT与美国波音的X-45C或者法国达索的“神经元”无人攻击机非常相像,这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目前出现的各国无人攻击机基本上都采用了带有隐身设计的机背进气单发飞翼布局,米格的SKAT同样没有摆脱这个设计。不过多数媒体便因此认为这就是俄罗斯按照其一贯的冷战思维搞出的“神经元斯基”,然而SKAT在外形上和X-45C或“神经元”相比存在着很大不同。
我们从俯视图可以看到,SKAT在飞机垂直投影轮廓上与X-45C或“神经元”最主要的区别就是,SKAT平面外形为X形的四波瓣反射特征,也就是机翼的前后缘均相互平行;与之相对应的是X-45C、“神经元”以及F-22隐身战斗机平面外形均为八波瓣反射特征——机翼的前后缘掠角均不相同,前缘掠角较大,后援掠角较小。
采用四波瓣反射特征外形的实用化作战飞机非常少,目前仅见于前诺斯洛普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YF-23隐身战斗机(未定型)和B-2隐身轰炸机。采用这种外形毫无疑问说明SKAT是以隐身为第一设计目标的,在20年前这种布局被认为是隐身飞机最完美的选择。然而这种布局有很多缺点,SKAT所采用的机翼前后缘均后掠且相互平行这一布局翼面积小、结构效率很低、内部容积小、气动发散问题比较严重,而且该设计已经被美国认为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案,并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隐身作战飞机鲜有采用四波瓣反射特征的隐身外形。不过俄罗斯的SKAT的外形设计则仍然保留有B-2的影子,机翼前后缘均后掠且相互平行,因此该机的设计有可能诞生得比较早,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米格设计局不同意西方对隐身设计的看法。
SKAT与美制B-2隐身轰炸机的相同点还不止这些,从展出的原尺寸模型可以看到采用无尾布局的SKAT主翼后缘打开了其多功能襟副翼,这种襟副翼不仅可以作为常规后缘襟副翼使用,打开后则起到减速板的功能,而且在没有证实SKAT有其它偏航控制手段的情况下,相信这套多功能襟副翼还起到阻力方向舵的作用,即通过只打开一侧多功能襟副翼实现偏航控制。然而与SKAT不同的是B-2的主起落架盖板面积很大,放下后起到垂直安定面的作用;而SKAT则基本沿用了类似于米格-21这种旧式米格机的内收主起落架设计——结构简单实用,但是起落架盖板不仅面积很小而且放下后朝外偏转,与机身轴线呈一定角度,不仅对偏航稳定性没有贡献,甚至可能会导致稳定性恶化。
从外形上可以看到SKAT与X-45C或“神经元”相比有着很多细节不同,而在内部结构上更是相差迥异。就目前公布的资料看,X-45C或“神经元”采用的都是直通式进气道,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后直接通过独立的进气道进入发动机。而SKAT的进气口中央则有一个楔形隔板将进气道分成了左右两部分,绕过机身中央一个空间后再并拢通往发动机——类似于米格-19S。这个设计会导致飞机机身重量增加,机内空间减少,而且对SKAT这种短机身飞机总压恢复不利。那么SKAT为什么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来让出机身中央前部的空间,结合SKAT的机身厚度比X-45C或“神经元”都要厚得多以及米格设计局机头进气布局的第二代歼击机设计推测,中央前部这个宝贵的空间很可能是留给驾驶员的,也就是说SKAT存在有人驾驶型(无人机型该空间则有可能布置主油箱或机载设备舱)。
从其他侧面资料也证实了这个推测,确实存在一种外形与SKAT相同的有人驾驶型飞机。这种飞机机身、机翼以及进气口等特征与SKAT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机身前部增加了一个座舱盖,飞机还设计有外倾的小后掠角大展弦比垂直尾翼(非全动式)。这一型号的存在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俄罗斯无人机飞控系统不完全成熟,而且缺乏试验手段,因此需要研制一种有人驾驶型来进行机体本身的飞行性能测试,而飞行控制软件另行编制,增设的垂直尾翼则是为了弥补在机身前部凸起的座舱盖引起的航向稳定性恶化,同时增加试飞员的安全性;另一种可能则是与SKAT并行设计有一种采用相同机身的有人驾驶隐身作战飞机,这个想法并不特别,美国F-16、F-35甚至A-10都有相应的无人驾驶型计划,而X-47B无人机也存在有人驾驶型计划,此外还有多个新设计的有人机/无人机共用机体的方案,毕竟有人驾驶飞机和无人机采用相同机身是未来战术飞机发展的一个方向,而如果SKAT有人驾驶型是一种作战飞机,那么增设的垂直尾翼除了弥补座舱盖导致的稳定性不足外,还可以帮助飞机完成比较复杂的机动动作。
不过以上两种推测均有一些地方值得推敲,前者倘若SKAT仅仅是为了进行飞行测试就在机身结构上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不采用直通进气道),可能不太值得。而后者所描述的SKAT有人驾驶型隐身作战飞机从模型上能够得知其翼身融合度不够、机翼内几乎没有多余空间(前文已说明)、座舱及环控系统占用了大量空间、中央设计有内部弹舱,因而可以想象飞机内部已经没有空间留给燃料和机载设备,这种飞机设计出来后综合作战性能非常令人怀疑。因此现在只能证实SKAT的有人驾驶型确实存在,但是设计目的尚不清楚。
而SKAT的公开代表着什么?很显然并不是为了在莫斯科航展上吸引买家,通过对比俄罗斯人对SKAT和苏-35BM的态度就可以知道(前者低调公开,后者随意)。结合前日俄罗斯在北极海底插旗、恢复战略轰炸机巡航、恢复“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战备活动、公布新型潜艇、展示“炸弹之父”等,SKAT的公开也应该是普京政府对西方威慑的一部分。而至于SKAT的地位以及前景如何,就目前的情况看很可能与该设计局的米格1.44相同。
http://gallery.top-aviation.net/albums/userpics/10009/54675467.jpg
http://gallery.top-aviation.net/albums/userpics/10009/07~2.jpg
http://gallery.top-aviation.net/albums/userpics/10009/4563476.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