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赋贵在章法严谨,骈赋起结比较自由。
(2025-09-20 17:04:18)分类: 草堂辞赋 |
律赋贵在章法严谨,骈赋起结比较自由。
宋政权 三余草堂
我喜欢汉大赋的铺张扬厉、文绣鞶帨的夸饰;结构宏大、场面雄伟壮观,富有气魄;词汇丰富,文采华茂;铺陈渲染,含纳颇丰。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是铺叙,适合于淋漓尽致地表情达意。但是律赋章法严谨,韵律严格,也要学会一点,写的不好也没关系,就是爱好,就是玩,已过古稀之年,还能干啥,自得其乐,开心就好。文如其人,写作是心灵的迹化,意识的流动。要有自身的特点,风格即人,古法虽好,也不能都是一个模式,要不断变换手法,有时可能不合章法,规矩,不能尽随人意,但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为了怕写的文不慎跑掉,我都是先发初稿,再回头慢慢修改,一次,十次乃至百次。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更喜欢朋友们评头论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善意的批评,就是良药,苦口利心。我们要有敢于批评,敢于接受批评的勇气,才能提高。
为文之道也讲天赋,灵感。有的人才华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如李白,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管它什么“法”不“法”的,想到那就写到哪,意识流动,意到笔随,随手拈来即成佳构。但这样的天才千年不遇。更多的文人都像贾岛般苦吟,“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苦苦地摸索为文之道,和我们初学者差不多。写好是天赋,写不好是苦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尽心尽力就好。关键是要有生活体验,鞭辟入理,文学创作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最好的源泉,生活百态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最丰富的素材。只要用心,万物皆可赋。来源于生活的文学必须经过加工创造才能高于生活。文学创作的构思与物化阶段就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就需要作家的心脑并用。唯有头脑的精心思考再加上内心的情感,再结合谋篇布局,章法结构,作家的技巧,所创造出的作品才更能打动人心。游离生活的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骈赋创作,骈赋不限韵,律赋则限韵;骈赋虽多偶句,一般只求大体整齐,律赋则基本上全是俳偶句,只可稍有变化;骈赋起结较自由,律赋则开头一般必须破题,承结亦多有恒式;骈赋长短不齐,律赋一般限四百字左右。律赋创作时,在韵题字的选择上,有必要多琢磨琢磨,下些点功夫,力求韵题字浑融简切,好的韵字能与赋题有所关联,如唐代李程日五色赋
(以“日丽九华,圣符土德”为韵)起到一个破赋或承题的作用,不要随意截取八个字搭凑而成。李程在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参加试举,写《日五色赋》,被批落榜。出考场后,正碰到从尚书省值宿完毕,准备回家的名臣杨于陵。杨于陵问李程他考试情况,李程从靴筒里掏出手稿给杨于陵看。开头词是:"德动天鉴,祥开日华。"杨于陵看完对李程说:"你如今应该做状元。将李程擢升为状元,前榜便不再收了(一说出榜重收)。李程后来仕途通达,出镇宣武军。听说有一个叫浩虚舟的人去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也考这个题目。他担心浩虚舟的文章超过自己,专门派了一个仆人把这人的文章取来。拆封前,他还感到忧虑,等到读到浩虚舟的破题:"丽日辉煌,中含瑞光。"李程大喜道:"李程在里。"认为浩虚舟这破题解的意思,并未超越自己所解的范畴。如果韵题字设置的准确、出彩,确实能够开宗明义让人眼前一亮,从而引领观众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骈赋则是一种具有严格格式和写作要求的古代文体。关于骈赋格式与写作要求:
1,格式特点:
对偶:骈赋以对偶为特色,全文由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对称、意义相合的两句成联。
句式:句式灵活,虚词运用自如,音韵和谐自然,尤以四六字交替为典型,故又称四六文。
声律:平仄相反,二句为对时,平仄声调之压尾字必反。四六句法,第二、四句压尾字需反。
韵律:以《词林正韵》为标准,可一韵到底,可一段一韵,亦可换韵,但需二韵以上。押韵方法,二句或四句一韵,最多六句一韵。押平声韵者,上句应仄声;押仄声韵者,上句应平声。
用典:典故为精炼语言,骈赋写作中可化裁应用。需收集整理归类,使用时进行化用。
修辞:骈赋常用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写作要求1:
选题立意:依题而作,既定题目。一是自选:择取亲身经历或熟悉之事。二是立意:传递正能量,观点新颖。赋作需符合辞赋体裁,蕴含真情、思想、见识、感慨及顿悟,最好蕴含警语,以成独特风格。
谋篇布局:赋分大、中、小篇,或依字数定长短。一般而言,二千字以上为长篇,几百字为短篇,千字至二千为中篇。风格上,可豪放、婉约、平实、苍凉,依个人喜好而定。布局之初,宜先列提纲或打腹稿,明确先后顺序。赋文写作需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扬葩振藻,但应以内容为准,避免堆砌、无病呻吟。
3,写作技法:
词法: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助字对助字。实字如天、地、风、云,虚字分死活,如走、飞、欲、开(活),高、大、美、妙(死)。文言虚词:如之、而、何、乎等,增添古典风味。词类活用: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直接与名、动、形连用。组词:联合如天地,偏正如孤峰,动宾如争鲜,主谓如霞跹,介宾如于锦帐。
句法:对偶句:二句一骈,四句一骈,避免合掌。四六句式:四字六字或六字四字交替,使句子错落有致。马蹄律:四句以上长联之句尾字平仄规律,但需杂入二句式或散句,不可无限使用。散句与发送句:散句用于感慨或点睛,句式不限,不宜多用。发送句用于转承,如望、夫等字。
“骈赋起结比较自由” 这一说法,需要结合骈赋的文体特征、发展脉络及具体创作实践来辩证看待 —— 其 “自由”
是相对汉大赋、律赋等文体的严格规范而言,并非绝对无拘,而是在骈体框架下呈现出灵活多样的表达空间。
一、先辨核心:骈赋的 “体式约束” 与 “起结自由” 的相对性
骈赋(又称 “俳赋”)的核心特征是 “骈偶”(对仗)、“辞采”(藻饰)、“用典”,部分作品还保留
“韵脚”,但相较于更晚出的律赋(唐代科举专用赋,有 “八韵”“四韵” 等严格韵数限制、对仗必须工整的 “切题”
要求),其起结确实少了硬性规则束缚;同时,也不同于汉大赋(如《子虚赋》《上林赋》)“铺叙宏大、主客问答”
的固定结构,因此显得更自由。
但需明确:这种 “自由” 是 “在骈体规范内的自由”—— 起结仍需服务于 “骈偶为主、辞采为辅”
的整体风格,而非完全脱离骈赋文体特质的 “散文化自由”。
二、为何说骈赋 “起结自由”?从创作实践看三大灵活表现。
骈赋的 “起”(开头)与 “结”(结尾),在功能、形式、内容上均无统一范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开头(起):不拘一格,随题立意。
骈赋开头无需遵循固定格式,核心是 “破题”——
或点明主旨,或交代背景,或营造意境,形式可骈可散(以骈为主,允许少量散句领起),长度可长可短。
短起式:用 1-2 组对仗句直接入题,简洁明快。例:江淹《别赋》开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 前一句以散句点出 “离别”
核心,后两句用对仗铺陈 “离别之远、离别之时”,起笔即扣题,无多余铺垫。
长起式:用多组对仗铺叙背景,渐入主题。
例:庾信《哀江南赋》开头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以时间、事件为线索,用散句与骈句结合,交代梁亡、自身流亡的背景,为后文抒情铺垫,篇幅虽长却无固定套路。
景起式:以景物描写开篇,借景引情。例:谢惠连《雪赋》开头
“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 先写 “暮冬雪景” 的萧瑟,再引入
“梁王宴饮” 的场景,由景及事,自然过渡。
2. 结尾(结):功能多样,无固定范式
骈赋结尾无需像律赋那样 “收束切题、呼应韵脚”,而是可根据主题需求,灵活选择 “抒情、议论、讽喻、留白”
等方式,篇幅可短可收,对仗可严可宽。
抒情结:直抒胸臆,强化情感。例:江淹《别赋》结尾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以反问收束,将 “离别之痛” 推向极致,情感浓烈,无对仗硬规。
议论结: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例:左思《三都赋》(虽近汉大赋,但已具骈赋特征)结尾
“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且夫玉卮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
以议论批判 “虚夸赋风”,呼应前文 “实写三都” 的主张,逻辑清晰,无需迁就骈偶。
留白结:含蓄收尾,引人深思。例:庾信《小园赋》结尾
“坐帐无鹤,支床有龟。鸟多闲暇,花随四时。心则历陵枯木,发则睢阳乱丝。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枣酸梨酢,桃榹李薁。落叶半床,狂花满屋。名为野人之家,是谓愚公之谷。试偃息于茂林,乃久羡于抽簪。虽有门而长闭,实无水而恒沉。三春负锄相识,五月披裘见寻。问葛洪之药性,访京房之卜林。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鸟何事而逐酒?鱼何情而听琴?”
以 “小园景物” 与 “自身心境” 交织,无明确收束句,却以 “物我相融” 的画面留白,暗含避世之愁,余味悠长。
3. 起结关系:灵活呼应,而非机械对应
骈赋的 “起” 与 “结” 无需像律诗那样 “首尾圆合”,可根据内容需求灵活处理:
或 “首尾呼应”(如《别赋》起于 “别”,结于 “写永诀之情”);
或 “起兴结议”(如《雪赋》起于 “雪景宴饮”,结于 “邹阳作赋、梁王称善”,以事件收束);
或 “起景结情”(如《小园赋》起于 “小园之景”,结于 “园中人之愁”)。
无固定 “呼应模式”,完全服务于主题表达。
三、对比其他赋体:更显骈赋起结的 “自由”
通过与汉大赋、律赋的起结规范对比,更能凸显骈赋的灵活性: 赋体类型 开头(起)规范 结尾(结)规范
核心约束 汉大赋 ;多
“主客问答”(如《子虚赋》“子虚过姹乌有先生”),铺叙宏大场景 ,多 “曲终奏雅”(先铺张,后讽喻劝诫,如《上林赋》结尾劝武帝
“崇节俭”) 结构固定(主客问答 + 铺叙 + 讽喻),篇幅冗长 、
律赋; 必须 “破题切韵”(开头需点题,且首句需入指定韵脚),对仗严格 必须 “收束扣题”(结尾需呼应题目,且韵脚需符合
“八韵”“四韵” 等规定) 韵数、对仗、字数均有硬性要求(唐代科举规定)。
骈赋;可散可骈、可长可短,无需固定破题方式 可抒情可议论、可留白,无需固定收束模式 仅需符合 “骈偶为主、辞采为辅”
的体式,无额外硬性规则 、
骈赋的 “起结自由”,本质是摆脱了汉大赋的 “结构固化” 与律赋的
“格律束缚”,让创作者能根据主题、情感需求,灵活设计开篇与收尾的形式、内容 ——
既可以用简洁骈句直入主题,也可以用散句铺陈背景;既可以用议论升华主旨,也可以用景物留白抒情。
但这种 “自由” 并非无边界:起结仍需融入骈赋 “骈偶、辞采、用典”
的整体风格,不能完全脱离骈体特质(如开头全用散句、结尾无任何骈偶元素,便近于散文而非骈赋)。
因此,更准确的表述是:骈赋的起结在骈体框架下,具有相较于其他赋体更显著的灵活性与自由度。
写作是细活,慢工出细活,急不得。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好句时时改,无妨说性灵”、“诗不厌改,贵乎精也”、“文章频改,工夫自出”、“数改求稳,一悟得纯”、“新诗改罢自长吟”、“点窜涂抹,及其成篇,殆与初作不侔”、“作文先贴于壁,时加窜定,有终篇不留一字者”,这都说明好的文章、好的诗,是改出来的。就象人的认识不会一次完整,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总要经过不断琢磨和雕饰一样。修改的方法大致有删、补、调、换四种。删,就是删去不要的字、词、句、或者段。补,就是增补缺少或遗漏的词语。调,就是调整原有词句的顺序。换,就是更换一些不适当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