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赋赏析
(2025-09-16 16:28:15)天河赋
(以“天空色际,宁见浮槎”为韵)
卢肇(唐)
是宜以河之名,居天之大。阁道蛇横于曲渚,骊珠蚌剖乎浅濑(lài)。源流自远,清无可羡之鱼;分野甚明,皎若誓封之带。
星河入赋,气象万千 —— 卢肇《天河赋》赏析 卢肇的《天河赋》以 “天空色际,宁见浮槎”
为韵脚,将浩瀚天河的形象与意蕴熔铸于辞藻之间,既展现出对自然天象的细腻观察,又蕴含着对宇宙秩序、君道安宁的深层思考,是唐代咏物赋中的佳作。其赏析可从结构布局、意象塑造、艺术手法、思想内涵四个维度展开。
一、结构:循 “天河之性” 铺陈,层层递进见章法 赋作以 “天河” 为核心,遵循 “本质 — 形态 — 时空变化 — 联想 — 升华”
的逻辑脉络,从具象到抽象逐步深入,结构严谨且富有层次感: 1. 开篇定 “性”:首段以 “惟天有河,是生水德” 破题,直接点明天河的
“天” 之属性与 “水” 之本质,同时赋予其 “正辰极,奠南北” 的宇宙功能 ——
它不仅是天象景观,更是维系天地秩序的象征,奠定全文宏大的基调。 2. 中景绘 “形”:第二至四段聚焦天河的形态与时空变化: 写其
“赫赫融融,自西自东” 的空间绵延,“磅礴九霄”“轻清一气” 的质感,突出其 “不竭”“无穷” 的永恒性; 辨其
“处昼则潜,由昏则见” 的昼夜规律,“光连月窟”“影照天津” 的光影之美; 描其 “白榆风劲,析木烟秋”
时的秋日景象,“皎皛无际”“金波共流” 的澄澈,还融入 “蟾魄”“鹊桥”
等神话元素,让天河既有自然之真,又含浪漫之幻。 3. 联想拓
“意”:第五、六段由天河引发联想,从 “遥思濯手,远忆乘槎” 的人文典故(“乘槎” 典出《博物志》,指乘木筏至天河),到
“辨牛岂见其津涘,闻鸡遽隐于云霞” 的细节想象,再到 “阁道蛇横”“骊珠蚌剖”
的比喻,将天河与人文传说、世间物象勾连,丰富其文化内涵。 4. 结尾升 “境”:末段以 “凿自太古,疏于圆灵” 追溯天河的起源,以
“济黄道,决青冥。荫地轴,洒天经” 重申其宇宙地位,最终落脚于 “悠矣久矣,配吾君之永宁”,将天河的 “永恒” 与 “君道永宁”
相呼应,完成从 “咏物” 到 “颂世” 的升华,契合唐代赋作 “体物写志” 的传统。 二、意象:融
“天象” 与 “人文”,虚实交织显灵动 卢肇对 “天河” 的塑造,并非单一的景物描摹,而是将 “自然意象” 与 “人文意象”
交织,让天河既有 “天” 的浩瀚,又有 “人” 的温度: • 自然意象:以 “清”“明” 为骨,显天河之 “净”:赋中反复强调天河的
“清”——“其清莫挹,濯星斗以滋上元”,以 “濯星斗” 的细节写其清澈可鉴;“影照天津,岂愧净而如练”,以 “白练”
喻其皎洁无瑕;“皎皛无际”“泛金波而共流”,则从视觉上强化其澄澈、明亮的特质,构建出一个纯净、浩瀚的天象世界。 • 人文意象:以
“典” 为魂,赋天河之 “情”:赋中嵌入多个经典意象与典故,让天河不再是冰冷的天象,而是承载人文情感的载体: “鹊桥”
关联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赋予天河 “浪漫” 的底色; “乘槎”“濯手” 唤起古人对天河的好奇与向往,暗含 “探索” 的意趣;
“牛”(牵牛星)的意象呼应 “牛郎织女”,“津涘”(渡口)则引发对 “渡河”“相逢” 的联想,让天河成为连接 “天” 与
“人”、“虚” 与 “实” 的纽带。
三、艺术:辞藻精工且流畅,韵律和谐见匠心 作为 “以韵为纲” 的赋作,《天河赋》在艺术手法上兼具 “汉赋的铺陈” 与
“唐诗的凝练”,展现出唐代骈赋的成熟风范: 1. 骈偶精工,对仗工整:赋中多为四六骈句,对仗严谨且富于变化。如
“凌浩渺之元气,挂峥嵘之远色”,“凌” 与 “挂” 皆为动态动词,“浩渺之元气” 与 “峥嵘之远色”
均为偏正结构,既工整又具画面感;“其清莫挹,濯星斗以滋上元;其恶可流,荡云霓以临下国”,以 “清” 与 “恶”
对比,“上元”(天界)与 “下国”(人间)对照,凸显天河的双重作用,对仗中见逻辑。 2.
辞藻清丽,炼字精准:卢肇善用形容词与动词勾勒天河之态:“磅礴” 写其气势,“轻清” 写其质感,“皎皛” 写其明亮,“演漾”
写其流动,词语选择精准且富有表现力;同时避免汉赋的 “辞藻堆砌”,如 “渡蟾魄之孤轮,不闻濡轨;涨鹊桥之远岸,讵见操舟”,以
“不闻”“讵见” 的否定句式,既写出天河的 “虚”(无实际水流),又暗含神话的 “幻”,清丽中见含蓄。 3.
韵律和谐,一韵到底:赋作严格遵循 “天空色际,宁见浮槎”
的韵脚(“德、色、北、元、国、融、东、竭、穷、霄、宇、气、风、下、空、潜、见、瞩、擅、窟、珠、津、练、劲、秋、落、流、际、浮、轮、轨、岸、舟、深、厉、漾、滋、桂、出、源、低、际、手、槎、辉、玉、气、沙、涘、霞、名、大、渚、濑、远、鱼、明、带、古、灵、渎、星、道、冥、轴、经、久、宁”
均属 “麻” 韵系),读来朗朗上口,韵律感极强,体现出唐代文人对 “声律” 的自觉追求。
四、思想:以 “天河” 喻 “秩序”,融 “天道” 与 “君道” 唐代赋作常以 “咏物” 寄托 “言志” 或 “颂圣”
的意图,《天河赋》亦不例外。卢肇通过对天河的描摹,实则表达了对 “宇宙秩序” 与 “人间治道” 的思考: • 天道层面:天河
“正辰极,奠南北”“沿大象而其源不竭,横中古而其运无穷”,象征着宇宙的 “永恒秩序”—— 它不随昼夜、四季变化而改变,是天地间
“恒定” 的象征,体现出古人对 “天道有常” 的认知。 • 君道层面:结尾 “悠矣久矣,配吾君之永宁”,将天河的 “永恒” 与
“君主的长治久安” 相联系,以 “天河” 喻 “君道”—— 如同天河维系宇宙秩序,君主亦需维系人间秩序,且君道应如天河般
“清”(清明)、“久”(长久),这既是对君主的称颂,也暗含对 “明君治世” 的期待,契合唐代 “天人合一”
的政治哲学。 综上,卢肇的《天河赋》不仅是一篇 “咏天河” 的佳作,更是一部融
“自然之美”“人文之韵”“思想之深” 于一体的赋作。它以严谨的结构、灵动的意象、精工的辞藻,将 “天河”
从单纯的天象,升华为承载宇宙秩序与人文情感的象征,既展现了唐代文人的
“宇宙视野”,也体现了骈赋艺术的成熟魅力,堪称唐代咏物赋中的经典。
前一篇:杨煦涵创作的《天河赋》
后一篇:径山赋陈佳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