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开放大学赋

奋楫45载丨安徽开放大学赋
砥砺前行再奏华章
四十五载春华秋实
安徽开放大学赋
时维甲辰[1],序属开冬[2]。四十五载,共此欢荣。仰蜀山叠嶂,依依秀色千里[3];俯巢湖波涛,茫茫紫气万重。嘉宾聚首,诵华章于盛世;校友瞩目,寄豪情于长空。
壮哉,创业路!与改革同步,与开放同行。鼓角兮催发,三中全会开新史[4];风云兮际遇,千秋伟业肇新程。江河垂地,智因教育而生;日月行天,事因人才而成。犹感斯时,春风化雨;邓公擘画,批示亲题[5]。江淮潮涌处,我校奠宏基。任重且艰,志务国家建设;情深且厚,力襄志者梦圆。不辞筚路蓝缕,敢为越岭翻山!忆长江路侧[6],蓝图初定;桐城路南[7],事业方兴。电波飞转,荧屏激荡[8],问道别开蹊径;大师开课,名家讲学,鳣堂荟萃群英[9]。厚德乐学,广惠庶黎百姓;力行日新,几番提质塑形[10]。星移斗转,暮雨朝晴。乘长风而踏浪,藉更名而转型[11]。思往事,感慨历历;看今朝,大厦巍巍[12]。霓虹与流霞竞丽,玉兰共朝日生辉。
壮哉,奋进路!红旗唯高举,党心作指针。坚持“四个面向”[13],情系城邑乡村;怀抱一片初心,兹为立德树人。淮河南北同调,皖江上下连波。集众智,如辐辏;汇群力,似星罗[14]。办学体系通省内,远教花开遍域中。夫有教无类,古稀与青葱共论[15];燃灯引路,传道与授业相融。课内课外,沁纸悠悠墨韵;网上网下,入耳朗朗书声。凭阶梯以进步,向课堂以求知,托学习以成业,因智慧而乐生[16]。学子多俊彦,何限能工巧匠;校友存天下,尽是巾帼栋梁!更兼网络园区,誉为首创;学分银行,势起朝阳;专技基地,担当所系;教师培训,特色所彰。老有所乐兮,教及银龄白发;众有所归兮,学为全民终身。有道是杏坛长绿,无愧乎桃李漫天。四十五载奋斗,绵绵不绝薪火里;七十余万人才[17],济济挺立江淮间。
壮哉,追梦路!传精神而永久,领潮流而弥新。居安思危,宜鼓创业之劲;图强壮志,需磨试剑之心。思想与召唤相印,步履与期盼同俦。开新局于既变,顺时势以远谋。孕新机于挑战,铸辉煌以实干。担使命,重则千千万万;强战略,要在一一二三[18]。夫弦歌不辍,承五育而并重[19];开拓有道,融三教而协同[20]。奋楫因远梦,行稳必深耕。攥指成拳,一体化发力[21];聚沙成塔,数字化赋能。求发展,外联而内引;兴改革,正本则清源。放歌新时代,再展鸿飞之翼;启航新征程,更谱蝶变之篇。雄关漫道真如铁[22],上下求索志愈坚。
抚四十五载曾一瞬,行千万里路更无前。回首峥嵘,以往昔为鉴;驰怀浩渺,向星河扬帆。皖山莽莽,皖水汤汤。四十五载,山高水长。惟歌惟赋,颂以诗行。芳华锦绣,永续华章。(作者:程炉威)
简注
[1]甲辰:指2024年。
[2]开冬:古人对初冬(建校纪念日在农历十月)的称呼。
[3]依依秀色:取自北宋文学家苏辙诗句“依依秀色岭梅如”。
[4]三中全会: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5]邓公擘画:1979年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
[6]长江路侧:建校初期租用长江西路77号省电教馆4楼办公。
[7]桐城路南:上个世纪80年代,我校建成桐城南路398号校区。
[8]电波飞转:早期电大教学通过电视卫星信号转播。
[9]鳣堂:指讲台。1979年华罗庚教授为全国电大学生上第一课,此后杨振宁、王力、启功、谭其骧、任继愈、杨伯峻、周汝昌、叶嘉莹等多位大师名家为电大学生授课
[10]提质塑形:建校以来突出质量发展,历经多种办学形式。
[11]更名:指2021年学校挂牌更名。
[12]大厦巍巍:指2016年建成使用的现校区安徽远程教育大厦。
[13]四个面向: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
[14]辐辏、星罗:形容全省办学体系紧密如车辐同向、星辰同耀。
[15]古稀:2013年75岁老人陈冠久在取得专科学历后,再次报读我校本科。
[16]凭阶梯以进步,向课堂以求知,托学习以成业,养智慧而乐生:2009年时任省委副书记王明方同志为我校题词“进步之阶梯、求知之课堂、成业之依托、乐生之手段”。
[17]七十余万人才:建校以来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70多万人。
[18]一一二三: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高等学历教育这一办学基础,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方面并重,坚持体系办学、数字赋能、三教协同创新三大特色。
[19]五育:指“德、智、体、美、劳”五育。
[20]三教: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
[21]一体化发力:全省办学体系一体推进事业发展。
[22]雄关漫道真如铁:取自毛泽东作品《忆秦娥·娄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