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父亲赋
(2025-07-31 08:44:30)
(饶州下府岸人张友茂,公元二零二五年夏月,写在第四届中华父亲节文化月汝州功勋人物颁奖典礼之际。南昌若丰轩。)
《中华父亲赋》一文,以赋体之庄重,融古今之情怀,为 “父亲” 这一文化符号立传,既见笔力之雄健,更显情愫之沉厚。其文如大河奔涌,裹挟着中华数千年的伦理基因与人间温情,读来令人动容,思之令人肃然。
若论其文化根脉,可谓 “典” 藏丰厚,“意” 贯古今。作者落笔即从 “乾坤定位,父子承晖” 起笔,将父子伦理置于天地秩序的维度下审视,开篇便立起 “父德配天而立极” 的高远格局。文中地理意象的铺陈尤见匠心:汝水汤汤、伏牛莽苍、嵩山峨巍,既暗合创作背景中 “汝州” 之地,更以中原山川的厚重,隐喻父亲形象的深沉稳重 —— 这是将地域文化与民族记忆相勾连,让 “父亲” 的形象自始便扎根于华夏大地的肌理之中。
典故的运用则如星罗棋布,却无堆砌之感。写持家之辛,“垦田种粟”“赶市营商” 是烟火人间的实写;述家国之责,岳飞铁甲、木兰红妆、苏武持节、班超投笔,将父爱从家庭伦理升华为民族大义,让 “父亲” 不仅是家之砥柱,更是国之脊梁。而陆绩怀橘、王祥卧冰的典故反哺,又以 “子心法地以依归” 呼应 “父德配天”,形成 “父教” 与 “子孝” 的闭环,完整呈现了中华孝道文化的双向传承。
若论其情感肌理,可谓 “情” 贯微宏,“意” 兼刚柔。作者笔下的 “父亲”,绝非单一的 “严君” 符号,而是多面立体的生命群像:既有 “脊梁渐弯”“鬓发添霜” 的沧桑,是为家计 “沐雨栉风”“挥汗成霖” 的平凡者;亦有 “怀坚毅之雄志,秉沉睿之蕤葳” 的刚毅,是教子女 “遇棘荆勇步”“临困厄恒强” 的引路人。这种 “刚” 与 “柔” 的交织,让 “父亲” 的形象既具 “峻极岱宗” 的威严,又有 “渊渟溟渤” 的包容 —— 正如文中所叹 “刚毅守正,睿智隐忍,秉心慈厚”,恰是中华父亲最本真的精神写照。
更难得者,其情不止于小家之亲,更拓至大国之怀。从 “持家谨恪,殚精尽付无藏” 的私德,到 “班超投笔,丝路乃身许国” 的公德,作者巧妙勾连起 “齐家” 与 “治国” 的逻辑,揭示出中华父亲文化中 “家国同构” 的深层密码:父亲对家庭的担当,本质上与对国家的忠诚同源;而子女对父恩的铭记,最终会升华为对民族的责任。这种情感的升华,让文本超越了个人抒情,成为一曲民族精神的礼赞。
若论其艺术笔法,赋体之美尽显无遗。骈偶句式的运用如 “寒来暑往,岁月沧桑”“挥汗成霖,不辞胼胝之苦;倾囊购籍,岂计箪瓢之艰”,既见对仗之工,又含音韵之美,读来朗朗有金石声。而 “朱颜渐改,频添痕纹”“夜雨灯前,课子如欧阳公修” 等句,又以散句之灵动破骈偶之板滞,让文气在整饬中见流转,庄重中含温情。语言上,“蕤葳”“胼胝”“箕裘” 等词古雅精准,却无炫技之嫌,皆为情感服务 —— 正如父亲的爱,深沉不外露,却字字千钧。
值此第四届中华父亲节之际,这篇赋作的价值更显鲜明。它不仅是对 “父亲” 个体的致敬,更是对中华父亲文化的梳理与传承:从 “诗书继世”“耕读传家” 的教化传统,到 “承宗风而奋进,继壮志以翱翔” 的当代期许,作者以笔墨为桥,让古典的 “父德” 与现代的 “家教” 相遇,让 “严君范轨” 的传统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文末 “父恩难忘,永刻心房” 之叹,既是个人情之所至,亦是民族心之所向。读罢此赋,方知 “父亲” 二字,从来不止于血缘的称谓 —— 它是文化的接力棒,是精神的压舱石,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而这,正是张友茂先生以笔墨为我们留住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