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溪河遗址赋

三余草堂








文猷评论:
《濛溪河遗址赋》由三余草堂创作,以赋这种传统文学体裁,生动且全面地展现了濛溪河遗址的重大考古价值与深远历史意义,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对这一远古文明遗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以下从几个方面对该赋进行评论。
1. 气势雄浑,开篇不凡
赋文开篇便以大气磅礴之笔调,点明濛溪河遗址的惊世出世。“谋谟久匿,筹策潜藏。一朝出世,将化洪荒”,短短十六字,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宏大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遗址背后隐藏着无尽的历史奥秘。“古韵敷张,濛溪一脉久远;山川蕴秀,遗址万古流芳”,对仗工整,高度概括了濛溪河遗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价值,为后文的详细描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内容丰富,考古细节呈现精妙
此赋在内容上堪称一部濛溪河遗址的考古百科。作者详细列举了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文物和遗迹,如“剑齿象踏裂洪荒,犀兕群奔雷震谷”描绘了远古动物的生存场景;“刃器锋棱,犹带寒芒,乌蔹草莓,更见粒籽”,生动地展现了出土文物的特征。对核桃、花椒等植物种子的记载,纠正了史料讹误,凸显了遗址在植物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动物化石部分,从大兽到小兽,从水陆空各类生物,作者如数家珍,并且通过对化石上烧灼切砍痕迹的描写,还原了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如“剑齿象下颌骨经火炙烤,试想远古盛宴,弯角犀足趾掌穿藤串烧,推看洪荒食鲜”,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远古先民的生活画面。
3. 文化内涵挖掘深入,凸显文明意义
赋文不仅关注考古实物,更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骨锥穿孔、橡实刻纹等细节,推测出先民可能存在的绳缀之秘和图腾之思;象骨列阵、赭石留痕,让人联想到远古的巫祝文化和绘画艺术的萌芽。用火频繁、功能分区等遗迹,展现了先民组织有序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发展,有力地反驳了“东亚瓶颈”“区域桎梏”等说法,强调了濛溪遗址在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东方文明的独特价值。
4. 语言优美,文学性与专业性兼具
在语言运用上,赋文体现了极高的文学造诣。作者大量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濛溪一脉久远,山川万古流芳”“象、犀、熊、牛、鹿,大兽完备;猴、鱼、龟、蛇、鸟,品类齐全”,使文章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同时,文中使用了许多专业的考古学术语,如“刮削器”“火塘遗迹”等,但作者巧妙地将其融入优美的文字中,既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获取丰富的考古知识。
5. 立意高远,引发思考
结尾部分,作者高度评价了濛溪河遗址的重要意义,指出它不仅是蜀史的根脉,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今膺考古‘十甲’之荣,岂偶然哉?愿后世来者,当瞻此而长思”,发出了对后世的呼吁,引发读者对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深入思考,让人们更加珍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总体而言,《濛溪河遗址赋》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濛溪河遗址的魅力,将考古学、历史学与文学完美融合,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远古文明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