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座焦化厂的六十年精神传承

(2025-04-15 11:58:49)
炉火不熄:一座焦化厂的六十年精神传承
六十年,足够让一个婴儿变成花甲老人;六十年,足以使一片荒芜变为工业热土。1958年,当第一铲土在山东薛城这片热土上掘下,没有人能完全预见这座焦化厂将如何改变一方水土的命运。六十年风雨兼程,薛城焦化厂不仅生产了数以千万吨计的优质焦炭,更锻造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品格——那是炉火般炽热的坚韧,是钢铁般坚定的意志,是代代相传的工业血脉。

建厂初期的薛城焦化厂,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艰难处境。老工人张师傅回忆道:"那时候我们住的是简易工棚,吃的是粗粮咸菜,但谁也没有怨言。"第一代薛焦人用肩膀扛起钢梁,用双手砌起焦炉,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硬是让焦炉如期点火。1959年9月,当第一炉火红的焦炭从炉膛中倾泻而出,许多工人热泪盈眶——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一炉产品的诞生,更是一个工业梦想的实现。这种"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基因,从此深植于薛焦人的血脉之中。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薛城焦化厂迎来了关键的转型期。1980年代,厂领导大胆引进德国先进炼焦技术,对老式焦炉进行全面改造。"当时有人反对,说这是浪费国家外汇",退休工程师李老回忆道,"但事实证明,技术革新是企业生存的唯一出路。"正是这种"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使薛城焦化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仅没有沉没,反而成长为行业标杆。工人们白天生产,晚上学习新技术;管理人员重新设计绩效考核制度;技术人员日夜攻关环保难题。每一次突破都凝结着薛焦人的智慧与汗水。

进入新世纪,环保与效益的双重压力如泰山压顶。2005年,面对国家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薛城焦化厂毅然投入3.2亿元进行环保设施升级改造。"那两年几乎没发奖金,但职工们理解。"现任厂长王卫国说。通过采用干法熄焦、煤气脱硫等先进技术,薛焦不仅实现了达标排放,更将废气、废热转化为新的效益增长点。这种"自我革新、追求卓越"的品质,使老企业在环保风暴中反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天的厂区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焦化厂的刻板印象。

六十年间,薛城焦化厂培育了独特的人文精神。新员工入职第一课永远是厂史教育;老师傅带徒弟不仅教技术,更传递为人处世的道理;职工之家里的亲情照片墙,记录了几代薛焦人的青春与奉献。"我父亲、我、我儿子都在这里工作,"电工班长陈师傅骄傲地说,"这不仅是份工作,更是一种传承。"每年春节前的"老职工回家"活动,白发苍苍的老工友相见时仍会热泪盈眶,他们用一生诠释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深刻内涵。

站在建厂六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薛城焦化厂的贡献远不止经济数据。它带动了区域产业链发展,培育了数万技术工人,塑造了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今天的薛焦,智能化控制中心取代了传统操作台,清洁生产工艺颠覆了高污染形象,但炉火依然炽热——那是一种精神的火焰,历经六十年风雨从未熄灭。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传统制造到智能生产,薛焦人用行动证明:只要精神不垮,老厂永远年轻。

炉火熊熊,照亮过去,也映照着未来。薛城焦化厂的六十年,是一部中国工业发展的微缩史诗,是一曲劳动者奋斗的壮丽赞歌。这里的每一块焦炭都凝结着汗水,每一代工人都延续着梦想。当新一代薛焦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他们传承的不只是技术与设备,更是那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这火种,必将在新的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