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蟉虬”(拼音:liú
qiú)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用来形容龙蛇类生物盘曲纠缠之态的复合词,多见于诗赋或志怪典籍,具有鲜明的文学意象和神话色彩。以下从词源、文献用例及文化内涵三个层面解析:
---
### **一、词源考辨**
1. **“蟉”字本义**
•
《说文解字》释:“蟉,虬曲也。”段玉裁注:“谓虫蟠屈如虬龙之状。”
•
常与“缭”“萦”连用,形容枝干、藤蔓或神物的弯曲缠绕,如《楚辞·远游》:“偃蹇连蜷兮枝相蟉缭。”
2. **“虬”字本义**
•
《尔雅·释鱼》:“有鳞曰蛟龙,有角曰虬龙。”郭璞注:“虬,龙属,无角曰螭。”
•
特指无角幼龙或盘曲小龙,后泛指蜿蜒形态,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
### **二、文献用例**
1. **《淮南子·本经训》**
“蛟龙不匿,蟉虬不藏。”
以“蟉虬”与“蛟龙”并称,描绘上古自然环境中神兽自由潜伏的状态,暗含对混沌初开时代的想象。
2. **张衡《西京赋》**
“蟉虬相结,蟠戾宛转。”
描述宫殿藻井雕刻中龙形纹饰的交缠姿态,凸显汉代建筑装饰的繁复华美。
3.
**《太平广记》卷四二三引《梁四公记》**
“海上有树名蟉虬,其实赤如珊瑚。”
将“蟉虬”虚化为神话植物,反映中古志怪文学对异域物产的奇幻想象。
---
### **三、文化内涵**
1. **宇宙秩序的象征**
蟉虬的盘曲形态暗合“道”的循环往复,《淮南子》以之喻指自然规律,如“四时之蟉虬,阴阳之代谢”。
2. **权力与祥瑞的符号**
汉代青铜器、瓦当常以蟉虬纹饰表现皇权威仪,如未央宫遗址出土瓦当铭文“长乐未央,蟉虬腾光”,取其升腾不息之意。
3. **文学审美的意象**
在六朝骈赋中,“蟉虬”与“崔嵬”“巃嵸”等词搭配,营造出雄奇险峻的意境,如鲍照《芜城赋》:“崪若断岸,矗似长云;蟉虬沓拖,浩溔演漾。”
---
### **四、延伸比较**
• **与“虬龙”差异**:
“虬”侧重生物属性(无角幼龙),而“蟉虬”更强调动态形态(盘曲纠缠),后者更具画面感和装饰性。
• **与“蟠螭”对比**:
“蟠螭”(pán
ch)多指无角伏地之龙,常见于汉画像石;“蟉虬”则常用于文学动态描写,二者应用场景不同。
---
**总结**:“蟉虬”作为一个复合意象词,既保留了先秦对龙蛇的图腾崇拜遗痕,又通过文学化的演绎,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学中极具生命力的审美符号,体现了汉语词汇“以形写意”的独特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