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山赋学旧塾学习方法与口诀》

(2024-12-27 20:22:44)

长青辞赋715期:《静山赋学旧塾学习方法与口诀》

原创 朝颜 长青辞赋
 2024年12月27日 07:56 广东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hEZRGMVjBHN3qGMlcWcGmICy3j12as9jK7ZRz2lT6s61TfyJm2d1GCD5PeAFc8micAOvMCEM4GoicnOtbwDBqrSQ/640?wx_fmt=png&wxfrom=13&tp=wxpic      静  山  赋  学  旧  塾  学  习  方  法  与  口  诀    

  愚 大 先 生  

      今晚继续吧,趁这段时间有空,把赋学旧塾的一些常用口诀给诸位做过简单分析


      凝樱子老师传下的学习口诀有很多,包括赋文、诗学方方面面,因这里是辞赋教育群,我们只谈赋学,赋的学习口诀,其中有“音韵”诀、“章法”诀、“衍意”诀  、“立骨”诀、《论虚实》、《隐脉篇》、“句式平衡算法”口诀等等


      昨天我们讲了《论虚实》,今天就从最基础的音韵实操开始


      今天讲讲《音韵诀》


      “同调不相亲,相邻需相对。同声莫可冲,同韵莫相会”


      这个口诀很简单,但其中的信息量不小,我们需逐条分析


      这个口诀,本是辞赋学习中,系统了解声韵八病之后的一个简化版,本意是方便理解八病理论,以使辞赋创作在音韵操作上更加简捷。这个口诀主要针对的文体是骈赋与律赋。


      由于赋的诵读要求非常高,所以它的立足点也偏重于读音的协调与顺畅。



      现在我们来一一分析:

      “同调不相亲”——此句是说同声调的词组不能靠太近(注意是词组,不是单个字),“亲”是靠近的意思,“不相亲”就是不能靠近。比如:“平平”两字为一个词组,那后一个词组,就不能再是两个平声字了。


      否则就成了“平平平平”。当然,就做赋而言,也要先看诵读节奏,不能只看字面声调。


      自古赋句的字面平仄,三平、四平的不少,但因为诵读节奏的间隔与虚词使用后,诵读暂顿延长的原因,字面上是三平、四平的句子并不影响实际的诵读气息。


      比如唐代的律赋状元卷《日五色赋》中的句子:“守三光而效祉”,此骈句中的“三光而”看字面平仄是三平,但我们来分析一下此句的诵读节奏——“守三光--而--效祉”,如此一看,即知“三光而”并不在一个诵读节奏之内,这时字面的平仄对实际诵读的影响并不严重。


      再如“知淳风之不遐”、“岳是三公之名”这样的字面平仄是四平的句子,也是一个道理。


      而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比赋的骈句要更严格,“三连平、四连平”的句子在诗中是不能出现的,虽然诗也同样有吟读节奏间隔,但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即便是相同字数的句子,诗比赋的骈句,在诵读上要更快一些,赋句的诵读时间要更长一些,特别是读在虚字处,常常虚字单独成一个节奏。


      另外赋句的节奏划分更复杂,更具有多样性。而诗的吟读节奏相对单一,变化更少一些。在这样的吟读节奏下,近体诗就必须加强平仄声调交替,否则遇三连平、四连平时,就会因声调的无变化,暂顿时间短而造成气息不继,影响吟读。


      这就是刘勰说的“飞则声飏不还”。至于近体诗句尾三连平,更是大忌,这主要是诗的尾节奏特性所决定的——这已是另外一个课题,这里就不再深入讨论。


      所以关于“同调不相亲”这一条,就作赋而言,需要较严格遵守的,是在一个诵读节奏之内,要注意做到“同声调不相亲”。


      如果是在一个诵读节奏之内使用三个仄声字,也需要有“上去入”声的具体变化。不能在一个节奏之内,连用如“上上上”、“入入入”声调的字,如此使用,读来一定气弱。


      “相邻需相对”——这句话两个含义。


      其一是说两句之间,对句声调要相对,即平声对仄声。这里的“相邻”是指对句,而不是近体诗律与“粘”相关的那个“邻句”含义。


      赋,即便是律赋,也没有严格的平仄谱,也谈不上“相粘”的问题。


      其二是说,一句之中,相邻的两个节奏平仄要争取相对,相当于一句中“平平”之后要“仄仄”的概念。我们做赋,主要掌握好第一个说法就可以了。争取相骈两句的节奏点声调相对。


      至于一句之中声调问题,因为辞赋句式的本句之中的诵读节奏变化太多,不可生搬硬套,当视情况而定,争取能做到一句之中节奏点平仄相对即可。


      “同声莫可冲”——就是指不能因同声字起冲突而影响音律和谐。这里的“同声”不是声调的含义,而主要是指声母的意思。古代称声母为“声纽”或“字母”,因为古人认为声母是一个字发音的关键。


      称声母为“字母”,是因为古代以字代音之故。


      另外“冲”包含也比较广泛。既指一句之中的同声字冲突,也指数句之中,在尾字上的读音冲突。


      这句话在旧塾有一个注释——“谓同声韵而调异者,皆避”。


      这个注释是关于声母冲突的加强概念。就是说同声母同韵而不同声调的字,都在这个范围内,都要避免相冲。比如“东”“懂”相冲突之类。


      “同韵莫相会”——这句主要指同一韵或同一韵部的字,要谨慎使用。在一句或者两句之中,都要注意不能过多使用同一韵或同一韵部的字。


      比如我们做五言诗或者骈句,两句中十数字内,如果使用了3或者4个东韵下的字,那这两句读起来肯定不舒服。这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这个概念,最好是以“韵部”的大概念为标准。


      古代音韵术语中,“韵”与“韵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韵”是指同韵同声调,“韵部”是指同韵而不同声调。“韵部”的概念更大、涵盖也更广。


      以上4句口诀,前两句是针对平仄声调而言的,后两句是针对声母韵母而言的。


      但要注意,后面两句所指,如遇双声叠韵字,则不在冲突的范围中。比如“寥落”liao luo,他们在中古音中,声母都是“来”母,即是双声字。“萧条”xiao tiao,他们在中古音系的韵母都是“萧”韵母,即是叠韵字。


      再简单点说,我们在处理一句之中字的平仄关系时,要注意不能将过多的同声调的字排列在一起,一句之中节奏点上的字,看情况处理,主要以不拗口为标准。


      另外,相对的句子上,节奏点上的字争取要相对。同韵不同调的字,亦争取不在一句或者相邻的句中使用。


      至于重复用同样一个字,更是不要在相邻的句中使用(虚词不论,古偶手法故意重复的不论)。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样的古偶句。


      做到以上这些,对于辞赋句式在音韵上应用而言,即可无多大的差错。检验方法是,成句成篇之后,自己多读。若发现吐字困难,含糊不清乃至有拗口现象时,即当仔细再辨别调整。


      初学者掌握辞赋音韵应用的要领是多做练习与分析。音韵去病的练习最好是从自己的辞赋作品或诗词作品中去寻找“疑似病句”,然后根据“同调不相亲,相邻需相对。同声莫可冲,同韵莫相会”这四条去分析对照,找出毛病之后加以调整。


      具体调整方法,既可换字,变化节奏,调整句式等等。


      另亦可自古代辞赋作品中去寻找,或身边可见的当代辞赋作品中去寻找。


      诸位注意,这音韵诀本是学习八病之后的一个应用简化指导


      目的是简化八病学说的繁琐性,增加实用性。


      说相声搞的绕口令,即是故意将一些同声调、同声母、同韵母的字故意排列在一句之中,使人拗口难读,


      而我们做诗赋,则是要避免此类情况出现,这是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