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赋汇序》
(2024-09-02 13:55:52)
赋:清康熙御制《历代赋汇序》:
“赋者,六义之一也。风雅颂兴赋比六者,而赋居兴比之中。盖其铺陈事理,抒写物情,兴比不能并焉,故赋之于诗,功尤为独多。由是以来,兴比不能单行,而赋遂继诗之后,卓然自见于世,故曰:‘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又谓:‘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智深美,可以与国政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是则赋之于诗具其一体。及其闳肆漫衍,与诗并行,而其事可通于用人。书曰:‘敷奏以言’,夫敷奏者,有近乎赋之义,使尧舜而在,今日亦所不废,则岂非文章之可贵者哉?朕尝于几务之暇,博观典籍,见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时,称诗以喻志,不必其所自作,皆谓之赋。如晋公子重耳赋<六月>,鲁文公赋<菁菁者莪>,郑穆公赋<鸿雁>,鲁穆叔赋<祈父>之类,皆取古诗歌之,以喻其志,即咏吟之遗音,得心意之所存,使闻之者足以感发兴起,而因以明其如相告语之情,犹之敷布其义而直陈之,故谓之赋也。春秋之后,聘问咏歌不行于列国,于是羁臣志士,自言其情,而赋乃作焉。其始创自荀况宦游于楚作为五赋,楚臣屈原乃作离骚,后人尊之为经,而班固以为屈原作赋以讽谕,则已名其为赋矣,其后宋玉唐勒皆竞为之。汉兴,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张衡之流,制作尤盛;三国两晋以逮六朝,变而为排;至于唐宋变而为律、又变而为文,而唐宋则用以取士,其时名臣伟人,往往多出其中。迨及元而始不列于科目。朕以其不可尽废也,间尝以为求天下之才,故命词臣考稽古昔,蒐采缺逸,都为一集,亲加鉴定,令校刊焉。为叙其源流兴罢之故,以示天下,使凡为学者知朕意云。”
前一篇:军机处赋
后一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九周年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