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经,称《养蚕经》,是我国明代一部讲养蚕的专书。作者黄省曾。《明史·艺文志》农家类著录一卷。有《百陵学山》本、《广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等本。此书分艺桑、宫宇、器具、种连、育饲、登簇、择茧、缲板、戒宜等九类。
正文 一之艺桑
类别:子部 作者:明·黄省曾
书名:蚕经
有地桑出于南浔,有条桑出于杭之临平,其鬻之时,以正月之上中旬;其鬻之地,以北新关内之江将桥。旭旦也,担而至陈于梁之左右,午而散(大者,株以二厘,其长八尺)。
其种也,耨地而粪之,截其枚,谓之嫁。留近本之余尺余许,深埋之,出土也寸焉。培而高之,以泄水,墨其瘢,或覆以螺壳,或涂以蜡,而沥青油煎封之,是防梅雨之所侵。粪其周围,使其根四达。若直灌其本,则聋而死,未活也。不可灌水,灌以和水之粪,二年而盛。其在土也,月一锄焉,或二起。翻也必尺许,灌以纯粪,遍沃于桑之地,使及其根之引者,不摘叶也,三年则其发茂。禁损其枝之奋者,桑之下厥草不留,则茂。午日不可以锄。蚕之时,其摘也丛洁净,遂剪焉(南浔之剪,价以七分)。必于交凑之处空其干焉,则来年条滋而叶厚。岁岁剪条则盛。禁原蚕之饲,饲则来年枝纤而叶薄。
其占桑叶之贵贱也,以正月之上旬,木在一日也则为蚕食一叶为甚贵,木在九日也则为蚕食九叶为甚贱,又以三月之三日有雨则贵,四日尤贵。谚曰:“三日尤可,四日杀我。”阴而不雨,则蚕大善。其壅也,以粪,以蚕沙,以稻草之灰,以沟池之泥,以肥土。其初艺之壅也,以水藻、以绵花之子壅其本,则暖而易发。初春而修也,去其枝之枯者、树之低小者,启其根而粪泥壅之,不然则叶迟而薄。凡择桑之本也,皱皮者,其叶必小而薄;白皮而节疏芽大者,为柿叶之桑,其叶必大而厚,是坚茧而多丝。高而白者,宜山冈之地,或墙隅而篱畔。五月也,收桑椹而水淘少晒焉,畦而种之。至冬而焚其梢,及明年而分种之。短而青者,宜水乡之地。正二月也,木钩攀之,土压期年而截之,移而种之,岁粪也二,其压也,湿土则条烂,焦土则根生。撒子而种,不若条而压。其为桑之害也,有桑牛。寻其穴,桐油抹之,则死,或以蒲母草。草之状也,如竹叶。其桑叶之叶癞也,亦以草汁而沃之。桑之下,可以艺蔬。其艺桑之园,不可以艺杨,艺之多杨甲之虫,是食桑皮而子化其中焉。二月而接也,有插接,有劈接,有压接,有搭接,有换接。谷而接桑也,其叶肥大;桑而接梨也,则脆美;桑而接杨梅也,则不酸。勿用鸡脚之桑,其叶薄,是薄茧而少丝。其叶之生黄衣而皱者,木将就槁,名曰金桑,蚕则不食。先椹而后叶者,其叶必少。有柘蚕焉,是食柘而早茧。其青桑无子而叶不甚厚者,是宜初蚕。望海之桑,种之术与白桑同。是皆腊月开塘而加粪,即壅之以土泥,或二或三。六、七月之间,乃去其虫。开塘、加粪、壅上宜迟。紫藤之桑,其种高大,是不用剪。其叶厚人,尤早种之也。宜迩于灶屋,不必开塘而粪壅。惟幼稚之时,待冬而粪,或二或三,以腊月为佳。
《农蚕经》又称《农桑经》。清代农书。蒲松龄撰。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川(现并入淄博市)人。康熙(1662~1722)时人,为著名文学家。本书过去从未刊印,但有两种手稿及不少抄本流传。直至1962年经路大荒整理出版的《蒲松龄集》中,才将《农桑经》作为“杂著”之一编列在内。以后李长年根据两种手稿及多种抄本整理,于1982年出版《农桑经校注》一书。蒲松龄,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与作家。他一生除写有《聊斋志异》外,还给我们留下了近150万字的诗、词与杂著,其《农桑经》就是很有代表性的有关农业的著作。根据现存较早《农桑经》抄本,说明《农桑经》可分为《农经》和《蚕经》两部分,并各自独立。路大荒先生在《蒲松龄集》收录该书时,也以小标题示明。《蒲松龄集》中《农桑经》共分列为五大部分:《农经》七十二则,实际只写了1至9月中的农事;《蚕经》二十一则,其中,包括桑与养蚕两个方面;《补蚕经》十二则,全是关于蚕生长过程中管理的条例;《附录》又分两方面:养蚕的禁忌与种桑之法。路大荒先生在编辑《农桑经》时,其《农经》部
北宋词人秦观(1049~1100)根据其妻的养蚕经验和他考察当时山东兖州一带蚕织方法写成的《蚕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业专著。其他专业蚕书有明代黄省曾撰《蚕经》、清代杨蛐撰《豳风广义》、沈练撰《蚕桑说》、沈秉成撰《蚕桑辑要》、卢燮宸撰《粤中蚕桑刍言》和王元绝撰《野蚕录》等。此外,尚有《淮南王养蚕经》(可能为宋初人伪托)、东汉王景撰《蚕织法》、唐代《蚕经》(作者不详)、五代孙光宪撰《蚕书》等已失传。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古农书联合目录》编列的蚕桑专书共120种,其中10种为清代中叶以前的著述,其余110种均编刊于19世纪80年代以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