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君子慎独,

(2023-10-13 08:58:16)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养天地浩然正气,行光明磊落之事,克己、慎独、守心、明性。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注释:

1.君子慎独的意思是:上天赋予的最根本的支配万物运行的原理叫做规律,遵从规律而行叫做正确的原则,修习正确的原则便是教育。

2."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经过长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管,有多种做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的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

3.不欺暗室意思是:心诚,就是不自欺。

 

4.卑以自牧:为人谦虚,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5.含章可贞:有美德,有功劳但又不去炫耀,同样也是保持谦虚的意思


语最早出自《礼记·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体意思是:
“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大白话的意思就是 一个君子 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君子慎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君子慎独的意思是越是在隐蔽、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自己独处的状态下,君子越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表里如一。

儒家将"慎独"作为君子最重要的行为准则,认为"慎独"是个人道德风范的最高境界。人前为人不难,而人后,在没有了监督,没有了任何他人的时候,所面对的除了天地,就是自己。

独处,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独处,不仅仅是和自己在一起,更是和天地、和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在一起,独处时,所面对的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君子慎独,所指的"慎",就是来自"超我"的自律:严格地约束自己,努力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南宋陆九渊说过:"慎独即不自欺"。人可以骗得过所有人,然而,却最骗不过自己。慎独,于人是坦然,于己则是心安。

扩展资料:

"君子慎独",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威,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思为: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而要做到“慎独”,最重要的就是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是什么意思?

“君子慎独”的意思是:一个人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管,有多种做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的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

【出处】《礼记·中庸》——战国·子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上天赋予的最根本的支配万物运行的原理叫做规律,遵从规律而行叫做正确的原则,修习正确的原则便是教育。凡是正确的原则,都是片刻不可以背离的;如果可有丝毫背离而无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原则。

所以明道之人于不闻、不睹之地,仍时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扩展资料

1、《礼记·中庸》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2、《礼记·中庸》鉴赏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君子慎独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 不欺暗室。

慎,是谨慎自律,独,是独处,没有别人在旁。

君子慎独:君子的境界,在没有旁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约束自己的行为,谨慎行事。

此话出自《礼记.中庸》

原文: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所以君子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惧害怕,不敢怠惰。在幽暗的地方,大家不曾见到隐藏着的事端,我的心里已显著第体察到了。当细微的事情,大家不曾察觉的时候,我的心中已显现出来了。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更加要谨慎小心,不使不正当的欲望潜滋增长。

扩展资料:

《大学》说:“君子必慎其独也”,是从“诚意”、“毋自欺”而发,也就是从道德修养方面讲的,意即在独处独知的情况下也不要自欺,不要违背正确的情操去做坏事。

《中庸》在此也讲“君子慎其独”,则是从“用”的角度出发,讲“莫见”、“莫显”、“戒慎”、“恐惧”,实即谓独处之时,应行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没人看着自己,自己也要把事做到恰到好处。如此,《大学》讲慎独,旨在德;《中庸》讲慎独,旨在行。

概而论之,《大学》为体,《中庸》为用!体、用、德、行,此两两关系皆是合而不可分的。

【君子慎独作文】

慎独”指的是 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 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 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 的现实价值。较新的解释[编辑本段]这一解释是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学的学者所持的意见。

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从功夫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

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清人主张释“慎独”的“慎”为“诚”,相应地有人就把“独”解释为“身”, 如陈硕甫说:“《中庸》言慎独,即是诚身。”( 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中华书局,1997年)独的解释:《五行》篇的“说”,从丧服制度与内心悲哀的关系,解释《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诗句说:“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

差池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

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

独也者,舍体也。”另外还有“舍其体而独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的说法。

明确地把“心”界定为“独”,或者以“心”为“独”。《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

明儒中,则有:刘宗周:“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刘子全书》卷五《圣学宗要??阳明王子》)“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刘子全书》卷八《中庸首章说》) “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刘子全书》卷六《证学杂解》) 慎的解释:《左传》:“慎守其一”《周书》:“慎,德之守也。

守终纯固”上博简《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成之闻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韩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

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从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看法:一是“慎”与“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释为“持守”(或者“专注”);二是“慎”与“固”和“坚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据文句的意思,“慎”可释为“守”;四是“慎”关注的都是人的“内心”和“内在性”。根据这几点,“慎独”的“慎”完全可以从“保持”、“敬重”、“敬持”、“专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义上加以界定,这应该正是“慎独”之“慎”的确切意义。

生活中的慎独老百姓生活中的慎独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约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慎"就是谨慎;"独"就是单独,也就是突出,出头;自古就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慎独是融合在老百姓生活中的中庸之道,要谨慎做"出头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事情就是在一个单位中做事情不能超过领导,甚至不能跟领导平起平坐,生活中的慎独基本是流行的潜规则,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也是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共页,当前第页 123。

有"君子慎独"这句话吗?出自那里,何解?

语最早出自《礼记·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体意思是:

“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大白话的意思就是 一个君子 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http://*/*

“君子慎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经过长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它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管,有多种做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的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

出自:《礼记·中庸》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解释:凡是正确的原则,都是片刻不可以背离的;如果可有丝毫背离而无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原则。所以明道之人于不闻、不睹之地,仍时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扩展资料:

1、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只有做到了慎独才能将自己置身于一种高度一种对职业的忠诚和热爱。

2、即爱护自己的人格,首先要自重。自重。珍视共产党员的身份。独身自处时,心中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党的声誉、形象联系在一起。从小事着眼,从细节做起,表里如一,浩然坦荡。

君子慎独如是矣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子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礼记·中庸》。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上天赋予的最根本的支配万物运行的原理叫做规律,遵从规律而行叫做正确的原则,修习正确的原则便是教育。凡是正确的原则,都是片刻不可以背离的;如果可有丝毫背离而无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原则。

所以明道之人于不闻、不睹之地,仍时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扩展资料:

《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

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雪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