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丈三关记

(2023-09-28 08:41:45)
百丈三关记
http://yhcb.eyh.cn/resfile/2023-09-18/04/p1_b.jpg
独松关
http://yhcb.eyh.cn/resfile/2023-09-18/04/p2_b.jpg
幽岭关尚余半堵残墙
http://yhcb.eyh.cn/resfile/2023-09-18/04/p3_b.jpg
百丈关遗址

   赵焕明

  关者,关隘。余杭西北边陲有百丈镇。百丈之名,考无源出,一说高出余杭县城百丈,恐亦为杜撰牵强。作为杭城北防,有百丈三关之要隘,即独松关、幽岭关、百丈关。因独松关声名最著,故又称独松三关。

  唐时归珧治苕溪修北湖,以浚挖之土筑西北甬道,自余杭古城北门外向北蜿蜒,即自原余杭镇西北,经麻车头、双溪、黄湖、百丈至独松关,长百余里,出境后过递铺、梅溪、泗安、广德到宣州,称杭宣古道。独松关东五里有百丈关,两关皆为北向要隘。独松关南八里为幽岭关,西向,出关亦安吉地界。余杭为杭城外围,百丈为杭城西北屏障,故三关形势险要,军事要冲,历代战事频仍。如今,有235国道(原04省道)西向穿过幽岭古关侧的幽岭隧道至安吉地界,有S14杭长高速穿过鱼石岭隧道后,北越原百丈关(铜铃关)亦抵安吉地界。看来江山易代,形势不改,两关位置仍为交通要津。唯独松关,不复实用,与杭宣古道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古迹。

  日前,为整理百丈历史文化资料,我们对三关作了调查、走访和现场踏勘,此文希望对三关的历史渊源作出阶段性判断,同时对历史古迹的旅游开发提出刍议。

  01

  独松关

  从百丈镇治,沿公路入半山村,于外半山岔口左行(右为釜托寺)约4里为独松村,该段古道,南连半山独松村,北接安吉独松关,长约1500余米,均用石块铺成。关距百丈镇约5公里。

  独松关雄踞在独松岭上,十分峻险。关旁原有一棵千年古松,关以松名,故曰“独松关”。独松关地理形势险要,关后是高峻的独松岭,满是苍松翠竹。两条从独松岭上前伸出来的山脉,将独松关“抱”在其中。关墙全由大石砌成。关墙之上原有箭楼,关墙长约60米,厚10米,横跨湍急的独松涧。关门如洞,深10米,高约3米,宽不足1米,只能容一人通过。关隘分两进,中部开有两米长、一米宽的天窗,平时透光,战时诱敌进入关洞内,守兵可从头顶以袭,使之无处躲避,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除箭楼与独松不存,现此关相当完整。

  明代诗人凌说有《独松冬秀》诗云:

  撞破关门山势开,树头云起唤龙来。

  擎天老干高千丈,傲雪贞标压众材。

  岁久根节坚作玉,风生岩壑响成雷。

  苍颜不改浑依旧,万古相期竹与梅。

  “独松冬秀”古时是鄣南八景之一。《水浒传》对独松关有一段描述:“卢先锋自去取独松关,那关两边,都是高山,只中间一条路。山上盖着关所,关边有一棵大树,可高数十丈,望得诸处皆见。下面尽是丛丛杂杂松树……收入得董平、张清、周通三人尸骸,葬于关上。”董平、张清、周通三人是战死在关下的。其中张清是一枪刺偏在那株松树上拔不出,被守将趁机刺杀。

  清嘉庆《余杭县志》载:独松岭“岭路险狭,东南直走临安,西北则通安吉,趋广德,为浙江二境要隘。自唐至清在独松关发生的激烈战事不下十次。唐武德四年,李子通据余杭郡以精兵守独松岭,杜伏威将王雄诞击之,后李子通遁走。南宋建炎三年,完颜宗弱率兵自广德过独松关;德佑元年,宋将罗琳戍独松关,元将阿剌罕自建康出兵经广德,破独松关直取临安致南宋亡。元至正十二年,红巾军徐寿辉将项普据独松,占安吉,元军自双溪口北上破独松三关,起义军败。宋文天样守隘于此,只启一人一骑。”清咸丰十年,清军进攻天京,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由杭州借独松捷径,迅速北上,与各路太平军大破清军,遂解天京之围;同治三年,太平军晚期将领列王徐郎、佑王李远继,也多次凭借独松关与清军和民团激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过而今从头越的都是游客和凭吊怀古之人了。

  02

  幽岭关

  从百丈镇所在的外百丈驱车,西向穿过半山村南麓,脚下的翻坡老公路紧擦着幽岭隧道,与235国道一起进入安吉地界。再开约10分钟的迂回路,向导说到了,这地方叫幽岭头。眼前只是荒岭野坡,乱竹蔽地。进入十余米,有两堵残墙,说是关隘破败后的一处凉亭的遗迹。

  看这个地脉形势,南北两个山坡略高,东西向一条已荒芜的小道,蜿蜒着通向安吉的外碧坞小村和霞泉行政村。东侧是半山村渐高的山势,以幽岭头为顶,向西直到安吉诸村是大大降低的稍呈平缓的山地。大概南北向的走势是兵家的攻掠直道,所以幽岭关在历史上似乎没什么军事战斗的记载。

  《方舆纪要》卷89浙江总序“独松”条:幽岭关“在安吉州孝丰县(治今孝丰镇)东南三十里幽岭上。其东南亦与余杭县分界,谓之独松三关(之一)。”诗人许庆霄《过幽岭诗》有句“上有古殿倚岩邱”,看来此地古代还有寺庙。据地域文化学者何立庆君考证:“幽岭关处在余杭区与安吉县交界的山脊上,一直来有幽岭亭,光绪《孝丰县志》记载:‘此东路往来,通余杭省城。’民国以后已不驻兵,而在清朝以前此地驻扎有少量的士兵,主要是防止山贼流窜以及缉拿私盐……根据《安吉县志》卷第三记载,仅在安吉境内就建有营房三间两披,比驻扎独松关的汛兵营房少一半,雍正时期还在幽岭关修复烽火台与瞭望台。嘉庆《余杭县志》也记载,幽岭‘设卡募捕,会同营汛及县捕,常川驻守’,‘所宜设隘,实力稽查’。由于余杭界属于内境,所以设置的兵力会多于安吉县。幽岭关上的营房至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占领余杭与安吉时才被毁掉。”从这里看来,幽岭关已逐步从军事要隘成为普通民道关卡而荒芜,又因荒芜而沦为私盐走卒的间道野径了。又据何君调查,幽岭头下的山坞被称为强盗湾,亦可见要津沦落之一斑。

  03

  百丈关(铜铃关)

  说百丈三关或独松三关,独松关、幽岭关都是明确的,唯对百丈关有点捉摸不定。就是说,百丈三关是指名为百丈、独松、幽岭这三个关,还是因百丈这个地方有独松关、幽岭关、XX关等三个关,而统称百丈三关呢?换言之,百丈只是统称,而不是其中一个关的关名吗?

  在探索这个问题时,便想,不管百丈是不是一个关,至少是应该存在有一个关吧?就从百丈村入手,从百丈村口也就是镇政府驻地起始,有一条县乡公路深入,依次是百丈行政村的外百丈;再里面还有石竹园行政村的中百丈、里百丈,和孙家舍、甘岭、南庄坞、关口场、何家边、杨坞里、石板岭等自然村落。在石竹园村何家边和杨坞里两个自然村的交界处,看到一处名为铜铃关的所在地(地图上有此名),地势果然险峻,右侧是一座名叫青山的山头,左侧也是一座山峰,却是无名峰。两山间相距仅十余米,俨然一处险要关口。原先的古道已拓宽成拖拉机可开的乡道,前面横跨的是杭长高速高架桥。越关口至安吉,是李村和双一行政村。同行的白兄顶着烈日去右侧的青山边坡上探寻,说是尚有古道痕迹依稀可辨。

  除了实际地形地势,我们从古籍中搜寻线索,据清嘉庆《余杭县志》关梁篇载:“其与独松关近者又有百丈关,在县西北八十里百丈岭上,北与湖州府安吉州分界,地有百丈镇。”这里出现了一个地名“百丈岭”,说是与安吉分界。又出现一个“百丈镇”。

  而《安吉县志》与《安吉州志》的“百丈关”条称:百丈关(刘志):在州南四十里接余杭界。(按)通志,百丈关在百丈岭上。经查,百丈岭即今石版岭,在余杭界,向无旧关遗迹;惟距岭北三里与州接界处,土名关口,有山曰关山,遗址犹在,地颇险要,百丈关疑即此处。

  标点是本文作者加的。刘志之刘,好像是笔误;抑或是版本之注?看来即使在历史上,也不太清楚何处为百丈关,也用一些猜测的口吻来作判断。石版岭应即今石板岭;州应是安吉州(史上曾称州);石竹园村民叫“关口场”,应该就是“土名关口”;关山应是石竹园村民叫不出的无名山,或连同“青山”都叫“关山”?当时“遗址犹在”,现在几无所存,也只能是个遗址了。

  有鉴于上,能不能姑且作出这么一个结论:铜铃关是三关之一,铜铃关因在百丈村里面,也叫百丈关。鉴于“百丈关”之名在典籍中多处出现,适宜认可这个关,其位置即在铜铃关,其关也就是铜铃关。

  百丈镇是余杭乃至杭州之西陲重镇,不但有三关雄峙,据记载和考证,宋代百丈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南起木桥头,北至幽岭脚,东到磨刀石弯,西连张家坞,是当时一个山区军事重镇。从百丈到黄湖孙家门口,在田野中尚存18个高大平台土墩,系用于打旗语或烧狼烟等方式传递军事信息的人工建筑。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削弱了关隘的作用,但地形图势之要害尚在。

  近年来,溪口村文创街区巍然成形,已恢复宋时的繁闹,一流的农历馆、传梭馆等更胜过往。但作为文史古迹,三关应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建议适度开发,发挥其应有作用。

  对于独松关,在百丈镇北行5公里处的独松村外。杭宣古道(百丈段)至今仍保存较完整。该段古道,南连半山独松村,北接安吉独松关,长约1500余米,均用石块铺成。古道上有数座石桥,有的为简单的石板平桥,有的是圆拱桥。

  独松关是三关中最完整的一道关隘,在独松村原有一个内关,现存关为外关。独松村前的古杉亭旁,还有一棵树身高大的杉树王,据称是浙江省最大的刺杉树,已有800多年树龄,虽遭雷击火烧,仍伟岸挺拔,雄风犹存。树旁原有一古杉凉亭,因年久失修已倒塌拆除。笔者建议在原址复建内关,可与外关呼应,也使两关之间三里长的杭宣古道(百丈段)有头有尾,便于建设、保存和观光。

  百丈关,笔者建议在现铜铃关处复建,用老石垒叠最显沧桑,最呈古意。

  而幽岭关,现“幽岭隧道”匾额赫然在目,遥望凭吊,可以想象当年。也可以俟条件成熟,与古殿岩、幽岭亭、瞭望台等一并修复。

  期待明日之百丈,必将辉耀往日璀灿之光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