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诗话岑渊
(2023-05-11 21:33:03)
觞欣人(826964903) 20:09:58
梧桐诗话
岑渊
一、情
静安先生语“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吾不以为意也。所谓名句除作者境界成高格外,乡野散人小小孩童甚至枭雄小人亦有名句。“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者七岁女童一者乃国贼所作,何以可感人至深?吾言“情真意切乃名句一大要诀也。”
然而若只有真情实感而五音不全,必鬼哭狼嚎,只能流于泛泛下乘而难成佳作也,故曰:功夫在诗外。
二、格
格者,诗格、文格、人格、品格也。诗格,盖诗之表面文章,若字数、句式、语序、格律、声律种种者。文格,盖诗之内在功夫,措辞、修辞、搭构、笔力种种者。人格者人之品行、德操、为诗时之情感状态也。品格,乃是诗之品,情感、精理、抒情、传道种种也。诗格以成妙音,文格而生妙语,人格得见诗德,品格最终发乎情理也。各有千秋,不着一语概之也。
三、律
律,韵律、声律者也,乃规律者,非教律是也。韵律者,以谐音之字排慷慨之句也。声律者,乃阴阳上去四声协调有序作铿锵之句焉。
四、格律
格律非唐人之窠臼,亦非今人之圭臬也。格律不碍天才之彧能,亦未能救庸人之碌碌。先立后破者也。
五、音
声音有千年之演变。读诗虽未能还原古音,然者,押韵、平仄应循旧音也。若“远上寒山石径斜”之“斜”字者,古音侠,今音鞋者。为诗中因循旧音而“侠”也。“遥看瀑布挂前川”之“看”者,平仄两读意义不变,按格律者,因以平声发音也。
若“无边落木萧萧下”之“木”,能替平仄意义不变之“叶”否?否!何耶?
“木”乃鼻音合口,音有厚重之感在诗中尽现暮年无奈之情。“叶”乃齐齿之音,愁怨之气全于双齿间泄出,大无忧闷无奈之感也。
其外之字句众多,不多赘述。
六、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平仄韵互换尽显文章本色也。“春江”后四句依“庚”韵,音韵明亮轻快似明月之幽茫。“江流”后四句依“霰”韵,铿铿有力好似景入眼帘。“江天”后四句依“真”韵,归韵上龈,声音有孤傲、孤独之感,又缓以铺陈,娓娓道来心事之议论。 “人生”后四句依“纸”,声韵悠悠,引深深哲思。“白云”后四句依“尤”,此韵悠长缓慢、音已尽而意不绝,又兼之不明朗、明快,尽显游子之愁。“可怜”后四句依“灰”,回环之音往复,恍如见闺人楼中徘徊。“此时”后四句依“文”韵,同“江天”句,同本四句过渡之意。“昨夜”后四句依“麻”韵,音毕前口大开有作叹之势,兼之平声韵之悠长,述之以不能还家之无奈,游子恋乡慨人生苦短之意于韵尽显。尾“斜月”后四句依“遇”韵,此韵需合口慢呼,兼之去声之利落,大有“行行重行行”之行路、顿挫之感,见于诗尾,因合口慢呼又有余音袅袅之韵,让人久久回味,离人愁思兼征尘漫漫之孤独感久久难忘。张若虚九韵即成,声情谐美,故此,可因声求气、因声见情也
故曰参品格以定韵,定有姣姣之好音也。
七、平仄
全平而飞扬无根,全仄则喑噎涩口。平仄交替而声律谐美。
八、对仗
驾两骐以成双驱,排仪仗而成气势。双驱以为衡匀,气势以就慷慨。
九、景
景有三意:一曰诗中景,二曰诗中境,三曰道中万物。
十、诗中景
诗中景者,“空梁落燕泥”、“大漠孤烟直”、“无边落木萧萧下”,皆为诗中之景,谓之“景语”。姜斋先生云“不能作景语,有何能作情语耶?”景中见人方能妙语,融情于景多有名句。景情二者不融不通,何称“景语”耶?
十一、诗中境
除自然之景外,诗中人、物、事亦为“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虽无自然之景,然以达情之境而思其景,却如一枯槁老人兀在于眼前也,故姜斋先生云“‘亲朋’一联,情中有景”焉。
道中万物
道之万物皆为“景”也。心外之物皆“景”,日日累“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方成佳作。
十三、大景与小景
姜斋先生云:“有大景,有小景,大景中小景”“小景传大景”。大景磅礴,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种种;小景细腻,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种种;大景中小景,以大见小,更显小景别致,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种种。小景传大景,以小景之幽幽更托大景之荡荡,若“梅花落地凝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种种。
十四、活景与死景
景有“死”、“活”。诗中无情为“死”,融情于景为“活”。
以景而能感情,以景而能入心,以景而能知人谓之“活景”。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种种。
为物写物,为景写景,无情衬景,无人入景,勾景生硬,则谓“死景”。古人流传之诗大多无此情况,有此情形也不堪刊册传世。不着旁例以佐。
十五、实景与虚景
画有实虚留白,诗亦有实虚之分。
虚景,乃有虚构之虚景、无理之虚景、留白之虚景。虚构、无理之虚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皆是世间所无,且无理之极。白发何以三千丈?雪花何以大如席?黄河何以远上白云?然景虚而有味,何以有味?乃知哀愁至深乃至白发三千丈,豪迈至深乃至雪大如席,乡愁如黄河滔滔连绵至白云之间也。一“情”字概之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留白之景也,留人无尽遐想,闭目却是此景矣。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此诗有情否?虽薄但有。有情何以无趣?花满庭院还伴水,人索莺来景太实。何谓太实?景物满荡荡令人毫无遐想也。
梧桐诗话
岑渊
一、情
静安先生语“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吾不以为意也。所谓名句除作者境界成高格外,乡野散人小小孩童甚至枭雄小人亦有名句。“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者七岁女童一者乃国贼所作,何以可感人至深?吾言“情真意切乃名句一大要诀也。”
然而若只有真情实感而五音不全,必鬼哭狼嚎,只能流于泛泛下乘而难成佳作也,故曰:功夫在诗外。
二、格
格者,诗格、文格、人格、品格也。诗格,盖诗之表面文章,若字数、句式、语序、格律、声律种种者。文格
三、律
律,韵律、声律者也,乃规律者,非教律是也。韵律者,以谐音之字排慷慨之句也。声律者,乃阴阳上去四声协调有序作铿锵之句焉。
四、格律
格律非唐人之窠臼,亦非今人之圭臬也。格律不碍天才之彧能,亦未能救庸人之碌碌。先立后破者也。
五、音
声音有千年之演变。读诗虽未能还原古音,然者,押韵、平仄应循旧音也。若“远上寒山石径斜”之“斜”字者,古音侠,今音鞋者。为诗中因循旧音而“侠”也。“遥看瀑布挂前川”之“看”者,平仄两读意义不变,按格律者,因以平声发音也。
若“无边落木萧萧下”之“木”,能替平仄意义不变之“叶”否?否!何耶?
“木”乃鼻音合口,音有厚重之感在诗中尽现暮年无奈之情。“叶”乃齐齿之音,愁怨之气全于双齿间泄出,大无忧闷无奈之感也。
其外之字句众多,不多赘述。
六、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平仄韵互换尽显文章本色也。“春江”后四句依“庚”韵,音韵明亮轻快似明月之幽茫。“江流”后四句依“霰”韵,铿铿有力好似景入眼帘。“江天”后四句依“真”韵,归韵上龈,声音有孤傲、孤独之感,又缓以铺陈,娓娓道来心事之议论。 “人生”后四句依“纸”,声韵悠悠,引深深哲思。“白云”后四句依“尤”,此韵悠长缓慢、音已尽而意不绝,又兼之不明朗、明快,尽显游子之愁。“可怜”后四句依“灰”,回环之音往复,恍如见闺人楼中徘徊。“此时”后四句依“文”韵,同“江天”句,同本四句过渡之意。“昨夜”后四句依“麻”韵,音毕前口大开有作叹之势,兼之平声韵之悠长,述之以不能还家之无奈,游子恋乡慨人生苦短之意于韵尽显。尾“斜月”后四句依“遇”韵,此韵需合口慢呼,兼之去声之利落,大有“行行重行行”之行路、顿挫之感,见于诗尾,因合口慢呼又有余音袅袅之韵,让人久久回味,离人愁思兼征尘漫漫之孤独感久久难忘。张若虚九韵即成,声情谐美,故此,可因声求气、因声见情也
故曰参品格以定韵,定有姣姣之好音也。
七、平仄
全平而飞扬无根,全仄则喑噎涩口。平仄交替而声律谐美。
八、对仗
驾两骐以成双驱,排仪仗而成气势。双驱以为衡匀,气势以就慷慨。
九、景
景有三意:一曰诗中景,二曰诗中境,三曰道中万物。
十、诗中景
诗中景者,“空梁落燕泥”、“大漠孤烟直”、“无边落木萧萧下”,皆为诗中之景,谓之“景语”。姜斋先生云“不能作景语,有何能作情语耶?”景中见人方能妙语,融情于景多有名句。景情二者不融不通,何称“景语”耶?
十一、诗中境
除自然之景外,诗中人、物、事亦为“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虽无自然之景,然以达情之境而思其景,却如一枯槁老人兀在于眼前也,故姜斋先生云“‘亲朋’一联,情中有景”焉。
道中万物
道之万物皆为“景”也。心外之物皆“景”,日日累“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方成佳作。
十三、大景与小景
姜斋先生云:“有大景,有小景,大景中小景”“小景传大景”。大景磅礴,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种种;小景细腻,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种种;大景中小景,以大见小,更显小景别致,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种种。小景传大景,以小景之幽幽更托大景之荡荡,若“梅花落地凝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种种。
十四、活景与死景
景有“死”、“活”。诗中无情为“死”,融情于景为“活”。
以景而能感情,以景而能入心,以景而能知人谓之“活景”。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种种。
为物写物,为景写景,无情衬景,无人入景,勾景生硬,则谓“死景”。古人流传之诗大多无此情况,有此情形也不堪刊册传世。不着旁例以佐。
十五、实景与虚景
画有实虚留白,诗亦有实虚之分。
虚景,乃有虚构之虚景、无理之虚景、留白之虚景。虚构、无理之虚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皆是世间所无,且无理之极。白发何以三千丈?雪花何以大如席?黄河何以远上白云?然景虚而有味,何以有味?乃知哀愁至深乃至白发三千丈,豪迈至深乃至雪大如席,乡愁如黄河滔滔连绵至白云之间也。一“情”字概之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留白之景也,留人无尽遐想,闭目却是此景矣。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此诗有情否?虽薄但有。有情何以无趣?花满庭院还伴水,人索莺来景太实。何谓太实?景物满荡荡令人毫无遐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