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三余草堂
三余草堂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977积分
  • 博客访问:160,931
  • 关注人气:988
  • 获赠金笔:242
  • 赠出金笔:46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图片博主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对炁的认识

(2023-04-18 15:47:56)
  1.  


    炁是宇宙间、时空中、万物生化的根本。是一种基本的微观隐态物质。《黄帝内经﹒素问》中云:“炁始而生化,炁散而有形,炁布而蕃育,炁终而象变。”万物的化育、生长、繁殖、消亡,都是由炁贯穿其始终,炁是万物的基础和根本。《庄子》云:“人之生,炁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从来都是把炁作为物质来对待的,而且是与人类生命有极大相关的,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讲,人体生命须臾也离不开炁。

  2.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去旣切《集韵》丘旣切。$同气。详气部气字注。《关尹子·六匕篇》以一炁生万物。

    折叠炁的释义

    炁,是一个后起字,《说文解字》里面收录了“气”和“氣”,但是没有炁。炁字的出现与金丹法的兴起过程是基本同步的,当代学者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一规律。炁字应当就是金丹法兴起后,修真界专门创造的一个汉字,用以表述“先天炁”,所以主要是出现于道家典籍特别是丹经之中。[1]https://so1.360tres.com/dr/220__/t015542ea37f4e81c77.png

    金文和甲骨文的“气”字,像一个乾卦的卦象,一目了然地表述了“一气含三”的意象。

    慧识哲学文化时期的“气”字(商周甲骨文、金文)是道炁之炁,指的是质象能量,对应的是社会主流文化中的修身守一法。春秋战国,轴心时代,社会主流文化转入智识哲学文化和意识哲学文化,修身守一法的慧识哲学文化从社会主流文化领域隐退,“气”字的修身文化内涵也随之淡化,所以修身界才造了《行气玉佩铭》当中的这个“気”字,专门表述修身炼气过程中的先天之炁。[1]

    汉代,社会主流文化完全转入意识哲学文化期,“氣”字走上前台成为主角,而“气”专指云气,由此也不难理解,在保留了众多修身异构字的帛书《老子》《黄帝四经》当中,为什么使用的是“氣”字。隋代,金丹法诞生,唐宋时期,金丹法日益兴盛,非常道的“炁”字应运而生,区别于常道的“氣”和“气”字。直到20世纪50年代文字改革,笔画最少的“气”字又重新担当起主角的使命,只是这时候它的解释像极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已经完全没有甲骨文、金文时候的本义了;“炁”则被列为“气”的一个异体字。[1]

    "元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炁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宋钘(xíng )、尹文的"心炁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炁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炁本体论"。元炁学说以元炁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炁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炁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炁学说在对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基于元炁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炁论"。

    折叠各行术语

    1、同"气"〖同"气"〗

    2、在中医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在中医学术语中,炁的表达有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五脏之炁,六腑之炁,经脉之炁等。

    3、动画《地灵曲》中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能量。

    4、动画《一人之下》中人类通过先天遗传或者后天学习掌握名为炁的能量以获得各种能力。

    5、动画《侠岚》中侠岚使用的力量是元炁。

    6、炁为无限的虚空之能,是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状态,一切形而上,下的现象均自于此。

    折叠古人对炁的认识

    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从来都是把炁作为物质来对待的,而且是与人类生命有极大相关的,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讲,人体生命须臾也离不开炁。炁是宇宙间、时空中、万物生化的根本。是一种基本的微观隐态物质。《黄帝内经﹒素问》中云:“炁始而生化,炁散而有形,炁布而蕃育,炁终而象变。”万物的化育、生长、繁殖、消亡,都是由炁贯穿其始终,炁是万物的基础和根本。《庄子》云:“人之生,炁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东汉王充在《谈天篇》中云:“天地,含炁之自然也。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炁蒸上,上炁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关于人体生命与天地之炁的关系,王充在《物势篇》中说:“人生于天地也,犹鱼之于渊,虮虱之于人也。因炁而生,种类相产。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论衡﹒道虚》篇中讲:“真人食炁,食炁者寿而不死,虽不谷饱,亦以炁盈。”

    离尘子李昌仁著《玄妙经》云:“天地浩然之炁而能生人,人有浩然之炁可能产仙,先育人而后有仙,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先天虚无浩然之炁,能生天地、日、月、人身。万物之类,尽皆一炁化育。天有浩然之炁降下于地。地之玄炁升上于天。天有阳中之阴,虚无之火,逼下于地。地有阴中之阳,逆上于天。天降地升,阴阳温暖之炁,薰蒸自然凝结,久久胎圆炁足,自然而然产育人身,以及四生六道,万物之形也。天有浩然之炁,故能生人,人有浩然之炁,故能活命。”

    根据现代物理学的说法,任何物质的存在都是以实物和场这两种形态的同时存在而构成。这也就是传统哲学中讲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理论。阳呈显态存在形式,有形、可观、可触、占有空间。而阴呈隐态存在形式,无形、微观、摸不着,充满空间但不占有空间。那就是说人体生命的构成自然也包括这两种不同的存在形态,除了有一个形体存在之外还有一个无形的场的存在。这个用肉眼看不见的“场”就是炁。天地有天地之炁,万物有万物之炁。在人体生命的存在中炁是一个系统,或曰人体炁场巨系统。人体生命有身内炁、身外炁,有先天炁、后天炁、混元炁、经络炁、臓腑炁、丹田炁、正炁、邪炁等等。凡有炁即有场,在人体的各个功能系统,各个器官,甚至每一个细胞都有场存在,所以可以称做人体场巨系统。这个人体场巨系统的存在,是人体生命的活性灵性部分,其中包括精神。如果离开了这个人体场巨系统的存在和功能作用的发挥,人体生命的存在便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了。或者说那样的生命体只是一具尸体而已经没有什么生命可言了。所以炁在人体生命的产生、生长发育、存在与活动等当中都是不可缺少,不可须臾离开的。

    折叠传统医学对炁的认识

    古人认为炁是构成天地乃至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炁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中医学接受了这一概念,并广泛的运用于医学的各个方面。首先认为炁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炁的运动变化来说明生命活动。中医学有关生理知识方面涉及到的炁有肺炁、心炁、脾炁、肾炁、五臓六腑之炁、呼吸之炁、先天之精炁,水谷之炁等。它们的名称、作用、表现形式尽管各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确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1.炁的含义

    炁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同时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炁的含义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指体内存在或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如先天之炁、水谷之炁、呼吸之炁等,是构成形体、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指臓腑的功能活动,如心炁、肺炁、胆炁、经络炁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前者讲的是物质基础,后者说的是在物质上所产生的功能表现。所以,也可以说炁是指体内某些精微物质及其包含着的能量,它充盈在全身上下、臓腑内外,推动着一切生理机能的正常进行。

    2.炁的分类和生成

    根据炁的分布部位。来源及功能不同,可将人体内炁分为元炁、宗炁、营炁、卫炁等四类:

    元炁。又称“原炁”、“真炁”。元,开始,最初之意。元炁来源于先天,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它是人体内最原始,最重要的一种炁。所谓“原始”是接受父母之精封藏于肾,与生俱来的一种精微物质和动力。人在出生之前,他不断地从母体中吸取营养,以得到补充。人出生之后则靠本身脾胃所化生的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元炁含元阴、元阳两部分。元阴是指先天之精的物质部分,元阳是指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动力部分,合起来称为元炁。充养全身各部,激发各臓腑的功能活动。

    元炁藏于肾,通过三焦来输布达到全身,内而臓腑、外而肌腠,无处不到。人体各脏腑组织只有得到元炁的激发,才能各发挥其不同功能,才能促进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五臓六腑之炁的产生也要根于元炁。祖国医学称它为“生命之根”。

    宗炁。宗炁是肺所吸入自然界的清和之炁和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炁二者结合汇聚于胸中炁海(此指上炁海,即膻中,其位置在胸前两乳头之间的中点,是宗炁汇聚之处)而成为宗炁的。宗炁形成后出于喉咙,贯注心脉,运行于全身支持各臓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二是贯注心脉,推动血液运行,使肢体温暖,活动有力。

    营炁营炁有营养,经营两个意思。营炁有营养机体,促进炁血运行的作用。营炁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是水谷精炁中的精纯部分。它的性质柔和富于营养。营炁由脾上输于肺而入血脉,与血同行与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运于周身,营养机体。

    卫炁。有保卫护卫之意。卫炁的生成过程与营炁一样,生于水谷,源于脾胃,但开发于上焦,由肺之发而敷布于全身。卫炁的性质剽悍滑疾,活动能力强。流动迅速,善于游窜。它不受经脉的约束,不入于脉,而随肺的宣发布散作用于经脉之外。布达于肌肤,盲膜(指体腔内脏间膜),发挥其保卫机体的作用。

    3.炁的功能作用

    炁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多方面。古医籍曾说:“炁者,人之根本也。”炁由人体生命活动中体现,人体有炁则生,无炁则死。古籍《灵枢·寿天刚柔篇》中有:“形与炁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天”,这就是说体必寓炁,炁亦必须充形,形炁相得,才能维持生命。形不寓炁,炁不充形就没有生命存在。

    (1)推动作用。炁在人体内有推动作用,可以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推动血液的正常循行,津液的正常输布等。

    (2)温煦作用。炁性温厚,有温养机体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体能够维持正常的体温。

    (3)防御作用。能护卫机表,抗御外邪的入侵。“正炁居内,邪不可干。”

    (4)固摄作用。炁的控制能力,对血液的运行、汗液、尿液及精液排出等有控制作用。

    (5)炁化作用。所谓炁化,可以理解为物质或能量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及臓腑在物质转化中的作用,某种物质在体内通过各臓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发生变化,生成一种或多种新的物质,被机体吸收利用或排泄。

    正常的炁化,是臓腑的生理状态。水有形,化气之后则无形,水化炁后为津液,濡润机体。炁化也是物质运动变化和伴随着的能量转化。精气津血之间的互相化生。精化炁,精化血。津与营养结合生成血。血液中的水分渗出脉外为津液。这都叫炁化。

    4.炁的运行

    一是体内物质的相互转化和运动,无处不有。

    二是在体内物质转化过程中,臓腑的功能活动及相互协作关系。有升降出入的特征。人身气的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体现,一旦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停止,就意味着人体生命的停止,即死了。

    参考资料
    • 1.熊春锦 - 道医学 / 北京 - 华龄出版社 , 2022 . 47.
阅读(516)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