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鹳雀楼》浅识

(2023-03-29 17:29:32)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在诗坛也是独步千古。作者早年遭人诬陷而罢官,开始了访友漫游的生活。三十五岁写下《登鹳雀楼》。

杨教授说写诗要有诗意,有意境。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写山气势磅礴。写水气象壮观。诗人运用极其朴素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而在后人,在千载之后读到时,也如临其景,气势不凡,使人感到胸襟开阔,意境豁然,这是诗意诗境之所在。

再就是情景交融,诗人就把上下、远近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旷远,特别辽阔。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诗人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诗人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心中情溶合为一的写法。融情于景,以景抒情,浅显之中赋予奥赜之理,让人读来惊叹不已。

再就是虚实相生。诗人有实写的是眼前之景,也有虚写依山尽入海流。这都是思接千里,心游万壑的大手笔。就这还不够,还不尽兴,但是要想看得更远,那就要站得更高,更上一层楼是其精华和哲思所在。诗人在虚实相生的关照下将全诗尽收于一字,也起了点睛作用。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捭阖的空间构筑,咫尺千里,却又惜墨如金,以少胜多。欲穷”“更上既有希望,也是憧憬。既是议论议论,也别出心裁,更是诗人不懈追求的心灵目标和伟大抱负。

杨教授说诗歌要有创新意识,后两句别翻新意,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自然、契合紧密,从而把诗思推向更高的境界,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视景与心情溶化得天衣无缝,别出心裁,是作者在登楼,也是带着历代读者登楼而哲理自在其中,惊人感叹不已。这是作者运用形象思维来展示生活哲理和自然造化的典范,突出了作者的生命个性当然也就具有了精品意识。放在历史长河里,也是永远璀璨的花朵,常读常新,才能流传千古。

诗贵剪裁,作者更是高手,前两句白日黄河两个名词相对,两个色彩相对,两个动词相对。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显示出景象的宏大,但是语言朴实,形象生动,转换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技巧十分娴熟。再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前二句以夸张之笔写楼的高远挺拔,超尘绝世,连飞鸟都无法飞临其上;后二句写登楼所见:苍天笼平野,大河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佳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世代流传。(宋政权浅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