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箴塞赋》评语荟萃

(2023-02-15 06:46:17)

《宝箴塞赋》评语荟萃

 关东老圃  2020-05-01    62阅读   1转藏

作者马向党,评语如下:

李武评语:

欣赏马老师所发表之新作。著作不断,新意连连,钦佩有余。既然马老师强烈要求拍砖,且有吾之安全帽保护,我就胆大了。马老师在词语方面,很是丰富,灵感炫耀。可有一致命弱点,就是句子平仄音律对仗不十分严格。在这方面,齐老师做得很好。试举一例:

一族极虑,寻避险御寇之韬;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五品捻须,诠以武取胜之念。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
余此类推,老师是极聪明之人。
呵呵,直拍莫怪!
问好!

张秀东评语:

马公老哥哥要求拍砖,那么我且来使劲搬,其实这些砖,与咱这篇,之所以落选一点都无关。小弟觉得老哥哥写那三绝焉,咋弄滴隔句连篇?紧长隔大致循环,是老哥哥识途于当年,首先发端,今次咋弄滴自个儿掉了马鞍?哈哈哈,颜开心欢。

马向党:

问好张公!您指出的瑕疵非常准确。按理说“紧长隔句式段”之说是我提出来的,却又弃之而不顾,毫无道理啊!是的,隔句过量连用,不仅这篇有,去年以来我所有参加征文作品多数都有这个自己打自己嘴巴子的问题。原因是我明明知道却没去那么做,“知法犯法”,为什么呢?因为看低了评委。我觉得,当今辞赋征文的大多数评委们在评审过程中对以下细节没去考虑,或者准确地说,他们没达到考虑这些细节的水平。包括:(1)隔句三联以上连用;(2)节奏点平仄对应(这篇这个毛病李武先生已经指出了);(3)平仄韵综合甚或交替运用;(4)谋上去之便;(5)不乱用通俗成语;(6)隔句句脚走马蹄;(7)开篇避免用隔句;(8)段首尽量不用隔句;(9)一篇当中在适当地方至少要有一组壮句;(10)不用生造词汇;(11)尽量避免冲韵;(12)尽量避免同声字、同韵字靠得太近。(13)避免韵脚重字或同音字。所以我的参赛作品经常考虑这些不够。这样写来,可以省点事,可以在评委面前蒙混过关。但当自己要编集子的时候,当过后翻看的时候,自己的脸也红了。想和张公探讨一下:(1)我看的这些准不准?(2)到底该怎么做?张公学富五车,望不吝赐教。

再谈赋的平仄混押

2017-11-18  来源   1941阅读   50转藏

 

       律赋有各种各样的限制,那是应该遵守的。但是拿律赋的各种限制用到一般的赋上就不对。有人以为有了这些限制,赋才像赋,才保存了国粹,那是糊涂的观念。在一般的赋中平仄混押不是病,三平收、三仄收、孤平、重韵也都不是病,一般的赋和骈赋不必讲究平仄。以上各项,我会有专文论述,破除了这些清规戒律,赋界前途无量。
       本文对赋的平仄混押再做些说明与论述。
       首先,能做到平仄不混押就尽量的做到,不混押当然比混押好。但当韵中虽有同平仄的韵,却有些言不达意,或者同平仄的韵找不到需要的,那么混押未尝不可。
第一条反对意见:混押与转韵的概念相混淆。混押是混押,转韵是转韵,概念上必须要厘清。
       “概念上必须要厘清”,说得非常对,概念混淆的论述一钱不值。批评者说:“纵观楼主所举的诗词例子,基本上都属于转韵范畴,最多不过是同韵部转韵而已,与平仄混押没有关系。”我要的就是你承认的同韵部,前面再多少论述什么叫押韵,什么用拼音去衡量中古音都无用。研究赋的混押的前提就是平仄的声调不同的同韵部。
       混押,指押韵中同部平仄混押,词中最常见。转韵,亦称“换韵”,指在一定的语音条件下,两个不同韵部的字可以押韵,可以通用。
       这两个概念本来是很清楚的,但任何事物都有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在“量”、“排列”、“两读”的某些情况下这两种概念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下面不用例子,仅用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才用例子参证。
      设a为平声韵,b为仄声韵。
      当它们的韵母不是同韵部时:
     一、a、b个数皆孤独
     ab式、ba式--------------不押韵句
     二、a、b个数皆不孤独
     1.依次排列
     aabb式、bbaa式--------------转韵。
     2.相间或插队
     aabbaa式、bbaabb式--------------转韵,叫抱韵。
     abba式、baab式--------------转韵,叫抱韵。
     abab式、baba式--------------转韵,叫间韵。
     三、a、b个数一个孤独,一个不孤独。
     abb式、baa式、bba式、aab式--------------孤独得为非押韵句,不孤独为押韵句。
     bab式、aba式--------------孤独得为非押韵句,不孤独为押韵句。
     这些确实概念清楚。


      再看看ab为同韵部的情况。
      一、a、b个数皆孤独
      ab式、ba式--------------混押。
      二、a、b个数皆不孤独
      1.依次排列
      aabb式、bbaa式--------------转韵,感觉上有些暧昧。
      2.相间或插队
      aabbaa式、bbaabb式--------------转韵,叫抱韵,感觉上有些暧昧,太亲密了吧。
      abba式、baab式--------------转韵,叫抱韵,感觉上更加暧昧,而且有人反对,说这是混押,争论起来要打架的。
      abab式、baba式--------------转韵,叫间韵,感觉上更加暧昧,而且有人反对,说这是混押,明显的一平一仄相混啦。
      如果其中有两读的,用(ab)和(ba)来标识,则情况更复杂了。
       a(ab)bbaa式、b(ba)aabb式、aabb(ab)a式、bbaa(ba)b式、aa(ba)baa式、bb(ab)abb式、aab(ba)aa式、bba(ab)bb式--------------两读字不偏不倚,则各组不孤独,是抱韵;两读字若向一边靠拢去读,有一个就孤零零了,这样读的人便说是混押。
        a(ba)ba式、b(ab)ab式--------------本是抱韵,变成了混押。
       (ab)bab式、(ba)aba式、ab(ab)b式、ba(ba)a式、bab(ab)式、aba(ba)式--------------本是间韵,变成了混押。
       三、a、b个数一个孤独,一个不孤独,这是标准的混押。
       abb式、baa式、bba式、aab式--------------混押。
       bab式、aba式--------------混押
       同韵部的只有第三种才能做到概念清楚。
       归纳一下:
       1.当韵母不同时,只是转韵,不存在混押。
       2.当韵母相同,中间隔了另一个韵时,是转韵,不存在混押。
       3.当韵母相同,前后的平仄不同,是转韵,但这种转韵与混韵有些说不清。
       4.当韵母相同,前后的平仄不同的抱韵或间韵,这种转韵就与混韵说不清。
       5.一段韵中,只有一个平仄不同,那是纯粹的混韵。
       6.还有撞韵,也是混押。这种撞韵情况很普遍。
      1、2、5,界限分明,不存在问题。我论述的在3、4上,一方面我承认它是转韵,另一方面也承认这种转韵是混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逻辑中有相容,概念中有中间项,政策上、法律中有踏线说,语言有临界点,比如“以上”“以下”,你不打括号说明,就永远说不清。哲学中老子有一生二的说法,一兼二,二兼一,虽复杂却又清晰。在造字中(形声兼会意、会意兼形声)、同义词中(浑言之与细别之)、杂体中(如二体合璧、三体合璧、四体合璧之类)、格律诗(如入律古风、古风式律诗)、回文中(诗词合璧、双词合璧)等,其他文体合璧(如联诗合璧、联词合璧),或常见常闻,或虽少见多怪,却存在。不肯承认相容的便会纠缠于争论中。因此3、4类说它是混押,也不是不可接受的,正如古风是古风,近体是近体,碰到挨在一起就让他们结婚算了,于是入律古风也好,古风式律诗也好,分开则另外称呼,合起来则统称为格律诗。正如妻子是妻子,丈夫是丈夫,合起来叫夫妻叫两口子。
       赋从诗,诗的混押存在,赋就存在混押,押韵方法虽有别,总的原则则一致。
       这一条分析清楚了。其他几条反对意见就不重要了。
第二条、勿以今音套古音,语音史上大致而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现代音,今音跟中古音的距离可以说是根本不同的两套音系,混淆不来的。中古音系而言是按四声相承而分类的,哪跟哪相承归属何摄在音韵学中是很分明的,也是混淆不来的。
       若按此意见,不要搞研究了。因为上古音是不可能研究出来的,所谓靠谱的读音,只是小圈子里自欺罢了。当然不排除以后能研究出来。那等研究出来再研究赋的混押,那又何必提出赋是没有混押的看法呢,你连上古音都搞不清,先秦汉代何来混押?再说中古音,解决了吗?
      其实我们有《切韵》《平水韵》在,研究赋的混押并没有多大困难。切韵是总结上古与当时读音的产物,是研究读音的基础,再怎样有水平的音韵专家也还是从切韵出发的。
       我们并不需要古代字的读音,虽然古今变化很大,但比较一下韵母的变化,现代与平水韵还是有可比性,何况我们并不是用拼音,而是查平水韵。
       最重要的我们只要韵母和声调,不需要读音,困难又缩小了。当然例子的错误会难免,但大方向不会错。
       正如格律诗出现前的四声时代,很多诗其实与格律诗一点关系也无,但是用后代的格律套上去却正好合适,那么能不能称它们也是格律诗呢?不能,但是与格律诗却有血缘关系,因此称之为源。赋也如此,我从来没有混淆上古中古的音韵,也是像格律诗的方法,用超越时空的方法套上去,符合现在的情况,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也是因为它是源。要不然就真的割断了前后的承继关系了。
第三条、上古音系与中古音系的认识上,楼主存在严重偏误。上古音系如何姑不论,上古与中古就韵部划分都是不一样的,大致而言,上古音韵为宽,中古音至细,王力有上古音的音部划分,可参见其【古代汉语】一书。
      第一,王力《古代汉语》关于转韵和混押的叙述很模糊,也有错误,不止我研究出来了,其他人也有文章论述,以后我有专文论述。第二,不要纠缠在音系上,这是某些音韵专家的可悲处,他们钻在蜗牛角中爬不出来。“上古与中古就韵部划分都是不一样的,大致而言,上古音韵为宽,中古音至细”,可你忘记了,我要的不是韵部,我要的是韵母,就是你说的“摄”,“摄”是“摄”,韵部是韵部,你自己概念混淆啦。


                                                       隋唐赋例
       批评者要我用隋唐的例子来说明。其实作为论证,例子并不重要,例子只是说明事实存在,理论论证则是从因果上证明他的正确性,只要环节上不出问题,论证就成立。混押的环节就是转韵与混押的概念有没有混淆,没有混淆的话,论证就可通过。所以上文着重解决二者的的相容性关系。读者可在这点上下功夫驳斥。其它细节是浪费时间。
       但我还是愿意满足批评者的要求,例子我说过数量非常多,即使错误百出,例子仍然很多,若不相信,可请有意者去采集。我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了几篇,分类说明。
       1.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诗中常见,赋中也有。专家说,撞韵也是一种平仄混押。
       崇高之制,灵邱上盘;邻斗极之光耀,迩(r)天汉之波澜。察凿枘(ruì)之吞吐,吸山丛而水攒(zn);建升龙之大旆(pèi),邈不至于阶端。峥嵘孱(chán)颜,下视南山;照烛无间,七耀迥环。           李华《含元殿赋·并序》
            盘澜/攒/端山环。 攒属于撞韵。


      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chí),象龙行之曲直。夹双壶之鸿洞,启重闺之呀;趋堂涂而未半,望宸居而累息。惟上圣之钦明,爰(yuán)听政而布德;去雕几与金玉,绌(chù)汉京之文饰。    〔唐〕李华《含元殿赋·并序》翼/墀/直息饰。   墀属于撞韵。


       动静之际,圣人其难之。先之则过时,后之则不及时。交养之间,不容毫厘。故老氏观妙,颜氏知几。噫!非二君子,吾谁与归。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并序)》
       际/之时厘几/子/归。“际”和“子”属于撞韵。


       2.一般的转韵
       天地有常道,万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终静,济之以动;性不可以终动,济之以静。养之则两全而交利,不养则两伤而交病。故圣人取诸《震》以发身,受诸《复》而知命。所以《庄子》曰“智养恬”,《易》曰“蒙养正”。吾观天文,其中有程。日明则月晦,日晦则月明。明晦交养,昼夜乃成。 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并序)》
       仄声的性静病命,平声的程明成,中间用“正”字衔接,这个“正”字正好是个平仄两读字。


       九室窈窕,五闈聯綿;飛楹磊砢,走栱夤緣。雲楣立岌以橫綺,彩桷攢欒而仰天;皓璧晝朗,朱甍晴鮮。赬欄各落,偃蹇霄漢;翠楹回合,蟬聯汙漫。遝蒼穹之絕垠,跨皇居之大半。遠而望之,赫煌煌以輝輝,忽天旋而雲昏;迫而察之,粲炳煥以照爛,倏山訛而晷換。跨蓬壺之海樓,吞岱宗之日觀。李白《明堂赋》
       綿緣天鮮/漢漫半/昏/換觀    昏,平声,只有《集韻》呼困切,为仄声。若是平声,属于什么韵?

接以重离,绵乎少阳。是为二宫,复道邃廊。西则月华重启,银台内向。中书在焉,密用宰相。宦者别省,延缘右藏。     李庾《两都赋》  阳廊/向相藏。

      当夫巨浸所稽,视无巅倪,汹涌澒洞,穷东极西。浮厚地也体定,半圆天而势齐。谓无物可以激其至大,故有识而皆迷。及其碧落右转,阳精西入,抗雄威之独燥,却众柔之繁湿。高浪瀑以旁飞,骇水汹而外集。霏细碎以雾散,屹奔腾以山立。巨泡丘浮而迭起,飞沫电烻以惊急。且其日之为体也,若炽坚金,圆径千里。土石去之稍迩而必焚,鱼龙就之虽远而皆靡。何海水之能逼,而不澎濞沸渭以四起?  (唐)卢肇《海潮赋》
       稽倪西齐迷/湿集立急里靡起


       尝考古而阅史,病贱目而贵耳,述勋庸而任人,挥翰墨而由已。则知亲瞩延想,如见君子,量风雅之足凭,奚卷舒之能已?古犹今也,斯得美矣。虽六艺之末曰书,而四人之首曰士:书资士以为用,士假书而有始。岂特长光价於一朝,适容貌於千里?(王羲这书蕺山姥六角扇五字,字索百钱,人竞买去。梁元帝书亦云千里之面首,转觉为能矣。)篆则周史籀,秦李斯,汉蔡邕,当代称之,俱遗芳刻石,永播清规。籀之状也,若生动而神凭,通自然而无涯,远则虹绅结络,迩则琼树离披。    唐朝窦泉《述书赋》
       已已矣士始里/之规披


       仲伦则快速无度,驰突不疏,尺题已终,笔势仍馀,似逸笼槛之众鸟,瓷飞鸣之所如(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陈尚书吏部郎中驸马都尉,今见具姓名草书一纸)。德章率尔,流浪急速,骨气乍高,风神入俗,符纵志而失道,等溃河与颠木,(袁宪字德章,陈郡人,陈右仆射,今见具姓名草书两行,有胡昂印尾)。    唐朝窦泉《述书赋》
      疏馀如/速俗木


      地淹于泽,水贵于玉。疗渴者胝肩,趋庭者踵足。眠发夕兮反覆,坐终日兮拳局。念假宿之若狂,嗟尔居人兮谁寘于毒。驾言出游,期于少苏。乌夷犬戎,咽水嚣衢。状貌群分,头角万殊。渠股反舌,虫声鬼躯。面绿眼青,聜<耳宂>远纡。  皇甫堤《东还赋》
      玉足局毒/苏衢殊躯纡


       喟舒息兮无所,竮郁咽兮谁与。安读书之下帷兮,乐儒行之环堵。苟吾道之无爽,又何陋于斯土。顾言行之有常,虽蛮夷兮可处。燕市屠狗,赵人博徒。绝圣弃智,忘贫化粗。望见相识,闻声来趋。时与追随,聊宽须臾。        皇甫堤《东还赋》
      与堵土处/徒粗趋臾


       帝乡迢递关河里,神皋欲暮风烟起。黄山半入上林园,元灞斜分曲江水。玉台金阙纷相望,千门万户遥相似。昭阳殿里报春归,未央台上看春晖。水精却挂鸳鸯幔,云母斜开悲翠帏。竞道西园梅色浅,争知北阙柳阴稀?敛态调歌扇,回身整舞衣。银蚕吐丝犹未暖,金燕衔泥试学飞。   王勃《春思赋》
       里起水似/归晖帏衣飞


      吾观岁功,其中有信。阳进则阴退,阳退则阴进。进退交养,寒暑乃顺。且躁者本於静也,斯则躁为民,静为君。以民养君,教化之根,则动养静之道斯存。   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并序)》
      信进顺/君存


       3.抱韵
      长民则全效子敬,便於性分,宏逸生於天机,众妙总而独运。凌所师而小薄,壮若已而不紊,犹豁其流而冰开,殷其响而雷奋,(诸葛长民琅琊人,晋辅国将军宣城内史,今见具姓名行书一纸六行)。道和闲雅,离古蹑真,慢正由德,高踪绝尘,若昂藏博达之士,謇谔朝廷之臣(刘穆之字道和,东莞人,晋侍中司徒,今见具姓名行书一纸六行)。唐朝窦泉《述书赋》
       分/运紊奋/真臣。抱韵。这个“分”怎么看?


       且有者生於无也,斯则无为母,有为子。以母养子,生成之理,则静养动之理明矣。所以动之为用,在气为春,在鸟为飞。在舟为楫,在弩为机。不有动也,静将畴依?所以静之为用,在虫为蛰,在水为止。在门为键,在轮为柅。不有静也,动奚资始?则知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吾何以知交养之然哉?以此有以见人之生於世,出处相济,必有时而行,非匏瓜不可以长系。   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并序)》
      子矣/飞机依/止柅始倚济系。


      4.混韵
       放之率尔,草健笔力,岂忘保持?足见准则,犹片锦呈巧,细流不极(温放之太原人,峤子,晋黄门侍郎,今见草书具姓名二行)。唐朝窦泉《述书赋》
      持/极   混韵


      云盎盎兮雨纷纷,夜明月而不见人。情眷恋于江介,梦绸缪于渭滨。公孙游兮莲勺,尼父聘兮蔡陈。一困身于王者,一固穷兮圣人。思九州之博大,胡自陷于斯民。盍归来兮,无自苦恨。皇甫堤《东还赋》
      纷人滨陈人民/恨。   一是混韵、二是有两个“人’,为重韵。


      5.律赋例
      趦趄有畏,类狐性之多疑。每缩缩而若坠,常兢兢而自持。与巢幕兮焉比,将临泉兮是拟。丈夫不处,斯畏其没身;夫子所惩,不惟于灭趾。徐子忘其故步,尚书越其素履。行自失于佻佻,舄无施于几几。皇甫松《履薄冰赋》(以「戒慎之心,如履冰上」为韵)
      疑持/拟趾履几。明确规定“履”为韵,却增加两个平声韵。按律赋用韵是严格的,像这样一个韵部中平仄都可用,应如何解释?


       未识僛僛之状,徒观采采之姿。是询孺子,爰发此思。知照水而自窥,尚且心乎爱矣。俾对镜而言舞,不劳歌以送之。于是烂出雕笼,莺成绮翼。奇章若缋,翠彩如织。瞥然影起,乍躞蹀以多姿;歘尔形分,遂蹁跹而可则。苞七步之节奏,备八佾之程式。皇甫松《山鸡舞镜赋》(以「丽容可珍,照之则舞」为韵)
      姿/思矣/之/翼织/姿/则式。按“则”字可能误抄,它应该是仄声押韵字。明确规定“履”为韵,却平仄相间进行。最有意思的是“思”可两读,若读仄,则很有规律的一个平声一组,两个仄声一组的相间。

编后语
       研究界中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概率说。概率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千篇一律。有时发现说比概率说重要多了。王力先生就曾用概率说,说唐朝诗中绝无孤平,后有改说只有两例,因此唐诗就忌孤平,孤平于是成为格律诗的大忌。结果人们从唐近体诗中找出两三百个孤平例,但又有人用概率说来否认,说什么唐近体诗的押韵句最少有十万句,两三百句的概率是多少?所以王力的孤平说是正确的。若按这种概率说,历史上诗词中的不合理的规定都可永远存在下去,因为你数量上很难找到概率占优势的例子。那么杂体诗的诗体可以不存在,赋中的杂体赋也不存在,因为它们概率上都无立脚之地。发现说者则不同,只要求例不三不立,所以我找到了许多人们没注意到的杂体诗品种。上次争论,古教授说例不十不立,虽然太苛刻,但还不失为发现说。现在批评者说混押例子再多,在赋中概率太小,这是事实,但因为概率小,赋不能混押便立于不败之地,恐怕是犯了王力一样的错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